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1987年度共受理3341项课题申请,申请金额18733.54万元.其中属於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学科的课题228项,申请金额1669.72万元.根据择优资助的原则,经科学部初筛,同行专家评议和学科评审组专家评审,选取69项给予资助,资助金额210.20万元,并评选出其中1项课题作重点项目.本学科的课题批准率30%,平均资助金额3万元/每项.现将批准给予资助的课题列表於下,供大家参考.此外,尚有少数课题作为与高技术计划有关的新概念和新构思课题,将报由有关专项经费资助,未在表中列出.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NSERC)之间的学术交流协议,由加拿大方面具体安排,以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基金重大项目“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在农业和医学上的应用”研究内容为主题,组成了以项目负责人杨福愉研究员为组长的四人中国生物膜研究考察组,于1989年5月28日至6月27日在加拿大作了学术考察访问。考察访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加拿大生物膜领域内有关研究的水平及现状,促进  相似文献   
3.
保证项目审议的公正性是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取得各学术机构和科学家们信任的根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资助,公正合理”的十六字方针,在各个运行环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在基金项目的审议方面做到公正合理。将这些措施介绍给大家,可以作为引玉之砖,更广泛地吸取专家们的意见,以期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兔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稀释滴种的方法,对健康成年家兔回肠及结肠中消化球菌、韦荣氏球菌、梭状芽胞杆菌、优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和肠杆菌等10种正常微生物群进行了计数分析,并获得其微生态数值,结果显示:结肠中微生物群的总体平均菌数显著高于小肠(P<0.01);同一菌种在结肠内容物中的在有数量多于回肠;结肠中韦荣氏球菌、肠杆菌为优势菌群;回肠中双歧杆菌、酵母菌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荧光显微镜、荧光强度检测仪和图像记录装置并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法对果蝇细胞核内组蛋白基因的复制时期进行了研究,从而建立了一套细胞内直接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果蝇胚胎原代培养细胞核的DAPII杂色强度确定处于S期的细胞。用杂交信号的荧光强度与细胞核荧光强度的相关关系来反映组蛋白基因的复制时期。结果表明果蝇组蛋白基因的复制是在DNA合成早期进行的。这套方法至少可直接在细胞上对每套基因组1  相似文献   
6.
选择耐高渗透压、耐高酒精度和发酵终了产酒精量较高的黄酒酵母H—1和目前酒精工业生产用菌K号酒精酵母K—1,运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发酵速度快、产酒精量高的工业用酒精酵母.双倍体黄酒酵母H—1和双倍酒精酵母K—1经过产孢前预培养和产孢培养后,蜗牛酶水解子囊孢子壁,离心收集单倍体子囊孢子,培养后得到单倍体黄酒酵母H—2和单倍体酒精酵母K—2.用硫酸二乙醇诱变处理单倍体细胞,得到单倍体黄酒酵母的维生素缺陷型H—3和单倍体酒精酵母的氨塞骏营养缺陷型K—3通过正交试验找出了H—3和K—3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较优条件是:对数生长后期的细胞33℃、0.2%的β—巯基乙醇预处理15分钟,然后4%蜗牛酶作用2小时.用35%聚乙二醇和10mMCaC1_2诱导融合40分钟,于再生基本夹层培养基上培养获得营养互补融合子,并且考查了融合子的遗传稳定性.通过耐酒精度、一发酵速度和最终产酒精量的测定,筛选出融合子HK—6.HK—6与生产用K号酒精酵母相比,发酵速度相接近,而最终产酒精量提高了11%.可耐受16%的酒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物双歧杆菌RH产生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EPS)经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可获得EPSa和EPSb两个组分。得到可提高EPS的总产量, 尤其是EPSb产量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对培养基类型、氮源、碳源、碳源浓度、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时间对双歧杆菌EPSa和EPSb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初始pH值调整为7.0的含5%蔗糖的PTYG培养基上, 在35 °C温度下厌氧培养60 h时动物双歧杆菌RH的EPSa和EPSb产量分别为0.982±0.003 g/L和0.312±0.001 g/L。【结论】在上述条件下EPS总产量高且可获得较多的EPSb。  相似文献   
8.
谷子ARF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素应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s)是一类可以结合在生长素应答基因启动子部位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谷子为材料,共鉴定出24个ARF基因,命名为Si ARFs。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谷子Si ARFs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分布、基因倍增模式、系统进化以及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 ARF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除2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上都有该家族基因,基因的扩增模式为分散复制与片段复制。Si ARFs基因家族具有相对保守的结构,即包含1个保守的B3 DNA结构域、ARF结构域和Aux/IAA结构域,ARF蛋白的3D结构含有3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结构。进化树分析表明谷子ARF蛋白和物种相近的高粱、玉米聚在一起。大多数ARF基因在谷子根、茎、叶和穗中都有表达,且不同基因表达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植物Rboh基因家族编码产生活性氧(ROS)的NADPH氧化酶。了解半寄生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inn.)基因Rboh相关信息和表达特性,可为研究檀香SaRbohA基因通过活性氧信号(ROS)调控吸器发育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全长转录组测序为基础,通过序列拼接设计合成基因特异引物,从根中克隆获得了1个檀香respiratory burst oxidase homolog(Rboh)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SaRbohA。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2 790 bp,编码929个氨基酸,分子量105.37 kD,理论等电点9.13,预测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结构预测表明,SaRbohA具有6个跨膜结构域,在膜内侧的C端包含典型的NADPH结合结构域和FAD结合结构域, N端含有两个EF手性结构。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檀香SaRbohA与苹果MdRboh同源进化关系较近,相似度为63.65%。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SaRbohA基因在茎中表达量最低,幼叶和茎尖中表达量较高,而在根中表达量最高。采用2, 6-二甲氧基对苯醌(寄生植物吸器诱导因子)处理,可以强烈诱导檀香SaRbohA基因的响应并伴随大量活性氧信号。研究推测,SaRbohA基因的在ROS信号介导的檀香吸器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受化学诱导因子调控表达。  相似文献   
10.
探明生物入侵的影响因素能够有效防治生物入侵,减少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但现有的入侵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植物入侵,对微生物入侵关注较少。本文综述了外来微生物自身属性、入侵地生物和非生物状况以及外来种和土著种之间差异等对微生物入侵的影响,比较了微生物入侵与动植物入侵、微生物定殖之间的差别,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内容。外来微生物入侵受其自身种系、形态、大小等特性,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天敌、有效资源等生物或非生物因子,以及外来-本地种谱系距离、生态位差异、相对适应性差异等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但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度、交互性及相对贡献仍不清楚。外来微生物入侵过程与动植物入侵过程、微生物定殖过程有诸多类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差异。今后,需加强研究外来微生物独特性状(如:持留状态和群体感应等)对其入侵影响,关注微生物进入新环境的存活数量、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加强利用定殖研究中常用的微生物作为入侵物种验证经典入侵理论,以及注重观察全球变化下外来微生物的入侵趋势和区分微生物在不同入侵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