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1.
2006年9月1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关于养护黑海、地中海和毗连大西洋海域鲸目动物的协定》和《养护波罗的海和北海小鲸类协定》这三个公约的秘书处宣布,共同发起“2007国际海豚年”活动。这似乎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正如被列入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心脉通胶囊联合非诺贝特对饮食控制疗法效果不佳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病例为我院2019年5月~2021年9月期间接诊的68例饮食控制疗法效果不佳的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68例患者共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例数各为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非诺贝特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心脉通胶囊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联合组的血清全血还原黏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管内皮素-1(ET-1)、血浆比黏度、甘油三酯(TG)、全血比黏度、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细胞比容水平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脉通胶囊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饮食控制疗法效果不佳的高脂血症患者,可有效控制血脂,调节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3.
栀子提取物ZG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细胞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负染技术,借助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栀子提取物ZG作用后,病毒颗粒及其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VAP)的变化,考察药物是否直接改变或破坏病毒包膜蛋白的结构,使其失去感染性;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病毒,以肝素钠为参照,借助冷却慢扫描电荷耦合器件荧光成象技术,用Aquacomos软件进行图象分析,以探讨栀子提取物ZG不同加药方式对HSV-1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提取物ZG对HSV-1包膜表面的VAP无直接破坏作用,不影响病毒对Hep-2细胞的感染性;先加入肝素钠再进行病毒吸附及肝素钠病毒同时加入培养细胞这两种用药方式可明显减少细胞表面病毒的吸附量;栀子提取物ZG各种不同加药方式均能阻止HSV-1对Hep-2细胞表面的吸附,使病毒吸附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HLJDT)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用STZ诱导的模型组。将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2)、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n=12),分别给予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饮用水,而给其他三组分别灌胃HLJDT(60、120和240 g·kg-1·d-1)。12周后处死大鼠并测量生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1,p38MAPK和Cas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HLJDT中高剂量组体重、肾脏重、肾重体重比和FBG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TG、BUN、Scr和UP 24 h均显著提高;而与模型组比较,HLJDT高剂量组均显著降低TG、BUN、Scr、UP 24 h和MDA的水平,升高NO,SOD的水平。另外,TGF-β1,P38MAPK和Caspase-3的表达,模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经过HLJDT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降低。(所有取值为P0.05,P0.01)。结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HLJDT是通过调控血糖、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和下调TGF-β1,p38MAPK和Caspase-3的表达来保护DN大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RT-PCR技术,分别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BALB/C小鼠4、7、10、14、21天时,检测小鼠脑内VP16 mRNA和IFN-γ表达的变化,考察栀子提取物T9对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栀子提取物T9各给药组VP16 mRNA相对表达量在同一时间内均低于病毒对照组,其中T9低剂量组VP16 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第21天明显下降,T9高剂量组VP16 mRN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持续降低状态;栀子提取物T9各给药组在除第4天外的其他时间点IFN-γ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病毒对照组,其中T9低剂量组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第4天至第14天随时间变化而明显增高,之后表达量略有下降,T9高剂量组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持续升高状态。结果提示,栀子提取物T9可能通过上调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小鼠脑内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来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在小鼠脑内的复制。  相似文献   
6.
筛选与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NP蛋白相互作用的人类宿主蛋白,并对其进行分析,为抗流感病毒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将两张HuProtTM 20K芯片分别与实验组(NP蛋白)和对照组(灭活生物素)样本杂交孵育,扫描芯片读取数据。计算各位点的原始信号强度I(I=F635 Median/B635 Media)用于数据分析,并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筛选出芯片上两重复位点均满足Z-Score≥3的蛋白,即认为该蛋白与样本相结合。对NP样本特异性结合蛋白进行GO、KEGG分析,计算这些蛋白在各组内两原始信号强度的均值IMean及组间比值IMean_Ratio(实验组_vs_对照组),筛选出IMean_Ratio≥1.4的NP显著特异结合蛋白,将实验组显著特异结合蛋白导入Human proteome map、VirHostNet3.0数据库,在malacards数据库中检索Influenza,将得到的流感相关蛋白与显著特异结合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NP宿主蛋白176种,GO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是作为结合蛋白参与剪接过程。KEGG富集分...  相似文献   
7.
人转录活化因子Purα是体内重要的转录因子,在体内多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神经系统中,它与神经元的发育,突触形成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该文通过构建Purα基因敲除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来观察其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根据目的基因靶向删除外显子的位置设计相应的sg RNA序列,合成相应的寡核苷酸后克隆在p Sp Cas9(BB)-2A-Puro(PX459)V2.0质粒载体相应位点上,从而构建能对Purα基因进行敲除的CRISPR/Cas9质粒,将构建好的质粒通过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将经过鉴定证实相位正确及在有sg RNA序列插入的阳性质粒转染到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中,加入嘌呤霉素进行抗性筛选,保留正常生长的细胞进行培养,从而建立能稳定地进行Purα基因敲除的细胞系。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检测Purα基因的表达情况,从而来判定Purα基因的敲除效率;将所构建的Purα基因敲除的细胞用羟基脲(HU)进行处理来建立细胞DNA损伤的实验模型,通过Western blot、脉冲电场反转凝胶电泳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观察Purα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证实,所插入片段相位正确。通过TA克隆测序和T7E1酶切证实所构建的质粒具有良好的CRISPR/Cas9活性,可导致基因组碱基发生突变,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证实,Purα基因敲除组的Purα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urα基因敲除后,细胞对HU引起的DNA损伤极为敏感,说明Purα在维持基因组DNA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细胞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蛋白质。该实验结果还提示,利用CRISPR/Cs9技术可以有效地对目的基因进行敲除,同时由于该质粒携带有嘌呤霉素抗性基因,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方便地建立稳定的细胞系,该细胞系可用作研究Purα基因在神经元中的生物学功能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BN大鼠和豚鼠对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前后机体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BN大鼠和豚鼠分别用OVA(每只1 mg)隔日致敏(i.p.),共5次;于末次致敏第10天以OVA(每只2 mg)激发致敏(i.v.);分别设正常对照组和OVA致敏组.于激发致敏后1h处死动物,分离腹腔肥大细胞、脾脏和骨髓,并制备脾脏和骨髓淋巴细胞.以annexin-V作为标志检测肥大细胞活性,同时以Fluo-3/AM标记胞内钙离子,检测钙离子水平;以PHA和LPS作为有丝分裂原,分别检测脾脏和骨髓T、B淋巴细胞活性.结果 ①致敏BN大鼠和豚鼠脾脏及骨髓T、B淋巴细胞活性均升高,其中骨髓淋巴细胞活性BN大鼠显著高于豚鼠,脾脏淋巴细胞活性两种属间差异无显著性;②致敏后,腹腔肥大细胞活性两种属间差异无显著性,但BN大鼠致敏后是致敏前的6倍,豚鼠是3倍;③肥大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两种属致敏后均升高,豚鼠致敏前后钙离子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VA致敏后,BN大鼠骨髓淋巴细胞活性明显高于豚鼠,豚鼠肥大细胞内钙离子较BN大鼠升高明显,肥大细胞活性两者无明显差异.因此,在实验中可以根据两种属在过敏反应中的特点以及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栀子提取物ZG抗病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观察了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 -K -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以氯化乙酰胆碱为阳性对照,采用荧光探针Di-BAC4(3)标记Hep-2细胞膜电位,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分光光度计检测Na -K -ATP酶活性;荧光探针NBD-C6-HPC标记细胞膜磷脂,以荧光漂白恢复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膜流动性。结果显示: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下降,处于超极化状态;膜Na -K -ATP酶活性显著增加,膜流动性显著降低。栀子提取物ZG作用后,对宿主细胞膜的超极化状态没有明显影响;对膜Na -K -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而对膜流动性则有明显的恢复作用。阳性对照药乙酰胆碱能明显改善病毒感染后膜电位的超极化状态。PIV-1感染后膜电位、Na -K -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等细胞膜能态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为病毒感染的生物学机制之一;栀子提取物ZG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与膜电位和膜Na -K -ATP酶活性等能态来源的环节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永别白鳍豚     
2006年,中国长江,一次对长江白鳍豚的全江调查,结果却没有发现一只活的白鳍豚。这预示了一个令人悲伤的结果,或许人类将永别“长江女神”——白鳍豚。白鳍豚是一种淡水豚,在长江里生活了2千万年。白鳍豚最为繁盛的时候,它的家族可能有数千只在长江及其支流和湖泊中游弋。20世纪50~60年代,长江中的白鳍豚还比较多,此后,白鳍豚的数量日益减少,并最终灭绝。白鳍豚消失的原因很多,除了白鳍豚自身繁殖能力较差(每两年繁殖一次,每胎一仔)外,最主要的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