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融合蛋白乙型肝炎病毒前C蛋白-小鼠IgG Fc蛋白(HBV precore protein-mouse IgG Fc,HBV pre-c-Fc),并鉴定其免疫原性。方法:目的基因HBV prec-Fc连接到pFastBac1载体,获得的pFastBac1-HBV pre-c-Fc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通过Tn7转座子将目的基因转座到Bacmid中,得到Bacmid-HBV pre-c-Fc穿梭载体,脂质体包被后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P1代病毒,重复转染Sf9获得高滴度病毒。收集细胞上清超滤后通过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目的蛋白HBV pre-c-Fc。纯化的蛋白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并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体产生量。结果:HBV pre-c-Fc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纯化后蛋白纯度达90%以上,蛋白产量约为3.03mg/L,纯化蛋白能有效刺激BALB/c小鼠产生特异抗体。结论:成功地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了具有免疫原性的HBV pre-c-Fc蛋白,为生产乙肝治疗性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潮霉素B抗性为选择标记的深黄被孢霉原生质体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亚硝基胍(MNNG)诱变方法筛选了一株深黄被孢霉潮霉素B敏感型菌株M6-22-4。采用PEG介导的方法,将含有E.coli潮霉素B抗性标记的PD4质粒转入敏感株M6-22-4原生质体,并在潮霉素B浓度为400μg/mL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转化子,获得了1.6~2.8个转化子/μg质粒DNA的转化频率。稳定性实验表明,质粒线性化后所获得的转化子在PDA培养基上传代10代以后,转接到选择平板上有31.6%仍具有HmB抗性;随机挑选了3个转化子,通过PCR方法检测到潮霉素抗性基因的存在,Southern杂交发现,潮霉素抗性基因已经以1~2拷贝数整合到深黄被孢霉M6-22-4染色体上,这是深黄被孢霉转化系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双股双节段RNA病毒科的主要代表,其主要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引起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免疫抑制病。IBDV反向遗传技术诞生的近20年来,病毒拯救技术不断完善,病毒基因功能研究更为深入,而且基于此的新型疫苗的研究也有较大进展。本实验室在该领域也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工作。本综述对IBDV致病机制和防控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一贯性高血糖症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假说,我们研究了高糖低脂饮食导致的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大鼠的生理功能和组织学改变.方法:取正常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DM)组、糖尿病骨钙素干预(DM+OCGY)组.采用高唐低脂饮食喂养新西兰兔,建立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模型.建立模型后,DM+OCGY组腹腔注射骨钙素(2.5 mg/kg·d),DM组腹腔注射相等量生理盐水.一个月后处死新西兰兔.用HE染色方法检测新西兰兔胰腺形态改变.结果:高糖低脂饮食能有效引起新西兰兔血糖的升高,尿糖阳性,HE染色表明胰腺细胞发生相应改变,DM+OCGY组空腹血糖的浓度明显降低,能逆转胰腺的相关改变.结论:高糖低脂饮食能诱导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的发生,骨钙素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糖浓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4.00±0.02)g]为研究对象,采用2×4双因素设计,设2个VE水平(0和75 mg/kg)和4个L-肌肽水平(0、50、100和200 mg/kg),研究VE和L-肌肽对其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共分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6尾鱼,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1)在饲料中添加75 mg/kg VE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 < 0.05),L-肌肽添加量≤100 mg/kg对实验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量为200 mg/kg时鱼体WGR、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2)VE和L-肌肽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在VE 75 mg/kg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和100 mg/kg时血清GSH-PX活性最高,L-肌肽添加量为100和200 mg/kg时血清CAT活性最高且与添加量为50 mg/kg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00 mg/kg肝脏T-AOC和SOD活性达到最高且50 mg/kg组的SOD与10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主效应结果显示,VE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SOD及肝脏CAT活性(P < 0.05),L-肌肽显著提高了血清T-AOC(P < 0.05);(3)VE和L-肌肽对血清补体C3和LZM活性交互作用显著,在75 mg/kg VE水平下,L-肌肽添加量为50 mg/kg时,补体C3水平最高(P < 0.05),主效应显示,VE和L-肌肽对血清总蛋白(TP)影响均不显著(P>0.05);(4)添加VE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P < 0.05),添加L-肌肽显著降低了血清TG含量,且在L-肌肽50 mg/kg时达到最低。综合考虑大菱鲆幼鱼[(14.00-39.43)g]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血清生化指标得出,在实验配方条件下(鱼油70 g/kg,大豆卵磷脂10 g/kg),添加VE 75 mg/kg时,L-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50 mg/kg。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反向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危害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该病由Cosgrove于1962年作为一种新的疾病首次报道,最初病死率并不高(5%左右),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  相似文献   
7.
8.
利用PCR技术,以pPrpo-VP1为模板扩增得到鸡贫血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VP1),以T4多聚核苷酸激酶磷酸化处理、纯化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 中,从而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0-VP1.将pET30-VP1转化至感受态细胞E.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可见约45kDa的目的蛋白获得表达.该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6-8w的雌性Balb/c鼠,三次免疫后,采血分离血清,制得抗VP1的多克隆血清.以纯化的VP1为包被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制备的血清效价达12800×以上.以Western blot 检测,该血清可与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VP1蛋白的成功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VP1蛋白的功能及开展CAV疫苗及诊断制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重组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σC基因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获得表达重组蛋白。首先,将ARVσC基因克隆至pFastBacHTA载体,构建重组供体载体pFσC,将其转化大肠杆菌DHl0Bac感受态细胞,使σC基因整合到Bacmid穿梭载体中,获得重组穿梭载体BacmidσC。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到sf9昆虫细胞中,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σC。通过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σC蛋白在重组杆状病毒rBacσC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中获得正确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7kD,表达的σC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肽扫描技术对4株IBDV VP3的单克隆抗体(HRB-3F、HRB-7B、HRB-7C和HRB-10E)的抗原表位进行了研究.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将HRB-3F和HRB-7B的抗原表位定位于VP3 109~119 aa(位于IB-DV聚合蛋白的864~874 aa),HRB-7C和HRB-10E的抗原表位定位于VP3 177~190 aa(位于IBDV聚合蛋白的932~945 aa).进一步检测其反应原性及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这两个表位均能与抗IBDV阳性血清反应.将这两个表位短肽免疫BALB/c小鼠,其血清可以和IBDV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与D6948、HK46和UK661等多株IBDV相应区域的同源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这两个表位在多种毒株中同源性为100%.通过IBDV VP3抗原表位的研究,筛出两个新的保守线性表位并进行精确定位,对进一步分析IBDV结构与功能以及建立以表位为基础的抗原抗体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