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降低培养基中血清含量,向RPMI 1640培养基中补加三碘甲腺原氨酸而获得一种人胸腺网状上皮细胞占优势生长的培养物。在此培养基中细胞经传代培养长达90天,仍维持正常形态特征。胸腺组织在培养14天后,新生细胞的突起形成网状结构,细胞化学检查和电镜观察表明具有丰富的分泌颗粒,囊泡及张力原纤维束和桥粒等上皮细胞特征。收集合并细胞培养液,经部分纯化后检查其生物活性,表现出具有促进玫瑰花结形成和降低胸腺细胞TdT活性的作用,说明培养细胞的分泌产物具有胸腺激素活性。根据形态学,细胞化学和生物活性检测结果,我们倾向于认为该培养物主要为网状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LZ-410盼生安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本文以5-Fu作为阳性对照药物从对BEL-7402肝癌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及对DNA损伤效应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LZ-410能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抑制了细胞的生长增殖作用。并且在本实验条件下,LZ-410并不引起DNA的损伤。这表明LZ-410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增殖不是通过对DNA损伤引起的,而主要是通过阻滞肿瘤细胞于G0/G1期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竹红菌甲素对体外培养细胞光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流式荧光分析等方法了光敏剂HА对培养的HlLa细胞的光敏化作用。结果表明,HA光敏化作用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表面微绒毛丧失,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上述变化随光照剂量增加而加剧,其中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较正常二倍体细胞更大,细胞群体中G1期细胞下降,S期细胞增多。HA的光敏化作用还使胞质微管变稀疏,微管中心的亮荧光近乎消失。以上实验说明,HA的光敏作用对培养细胞的作用引起细胞  相似文献   
4.
5.
猪胸腺激素对淋巴细胞DNA复制和转录的刺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激素可促进T细胞成熟分化,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因而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将出现Lyt 1,2,3及绵羊红血球受体等表面标志和TDT。本研究以~3H-TdR和~3H-Leu掺入试验观察猪胸腺激素PTH和DNA复制及蛋白质合成的关系,以玫瑰花结及TDT为标志研究PTH在T细胞成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一种非放射性物质——碱性磷酸酶标记乙肝病毒HBV DNA制备分子探针。碱性磷酸酶在苯醌作用下与单链DNA联结,形成DNA和酶的共价复合物,即酶标探针。此探针通过分子杂交与待测DNA结合,与酶的底物作用显色,几小时内可观察结果,其最低检测量约为10pg。用此探针检测乙肝病人血清中的HBV DNA,与~(32)P标记的探针比较,酶标探针可检测出~(32)P标记探针检出率的95.7%。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酶标探针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安全而经济的优点,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从养殖场污泥中筛选出菌株YP4,经16S rDNA分子发育树的同源序列比对,确定为克雷伯什菌属(Klebsiella sp.)。由NCBI数据库查编码亚硝酸还原酶(Nir)的基因nirS序列,设计引物,以铜绿假单胞菌PAOI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nirS,经过双酶切、克隆和转化,得到重组质粒pYP4S,然后转化野生菌株YP4,构建反硝化基因工程菌YP4S。菌株生长曲线测定表明,工程菌株YP4S与YP4的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工程菌株YP4S对模拟污水COD、TN、NH_4^+-N和NO_3^--N具有较高的去除率,YP4S与YP4相比,对NO_2^--N积累的减少量为(32.44±3.96)%,明显减少了NO_2^--N的积累。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工程菌株YP4S在C/N=10、T=30℃、r=200 r/min和pH=7.0的最佳组合条件下,对模拟污水TN去除率较高。应用工程菌株YP4S处理猪场沉淀池的实际污水,COD、TN、TP、NH_4^+-N和NO_3^--N去除率分别为(95.87±0.82)%、(76.38±3.84)%、(97.13±0.54)%和(75.35±2.57)%,NO_2^--N积累量为(3.31±1.24) mg/L,表明工程菌株YP4S具有较好反硝化作用,对含氮量高的实际污水修复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亚洲飞蝗食物选择机制及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对比称重法、取食频数测定和人工饲喂方式,对亚洲飞蝗不同龄期食量变化、对不同寄主植物喜食程度及主要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日取食量分别为0.39±0.02、0.50±0.02、0.75±0.07 g/d。雄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的日取食量分别为0.30±0.06、0.41±0.03、0.71±0.11 g/d。同性别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日取食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选取小麦、玉米、芦苇、早熟禾、苜蓿、冷蒿等植物,进行取食频数测定。亚洲飞蝗3龄蝗蝻喜食小麦和芦苇,少食苜蓿和早熟禾,偶食玉米,不食冷蒿。4龄蝗蝻嗜食玉米,喜食小麦,少食芦苇,偶食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5龄蝗蝻喜食小麦,少食芦苇、玉米和早熟禾,偶食苜蓿,不食冷蒿。成虫喜食小麦和玉米,少食芦苇和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分别以小麦、玉米、芦苇及三者同比例混合物饲养亚洲飞蝗3龄、4龄、5龄蝗蝻后,不同龄期蝗蝻发育历期、交配次数、产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亚洲飞蝗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取食量逐渐增加,而亚洲飞蝗同一发育阶段雌性与雄性取食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亚洲飞蝗在每个年龄段对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选择性,主要取食的寄主植物为小麦、玉米和芦苇。与单种饲料饲养相比,以混合饲料饲养的亚洲飞蝗发育历期最短,交配次数最少,产卵次数最多。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军事飞行人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尿酸(UA)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100例NAFLD军事飞行人员作为NAFLD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的WBC、CRP、UA、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以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WBC、CRP、UA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NAFLD组的WBC、CRP、U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AFLD组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AFLD组的Ⅲ型前胶原肽(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ol-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WBC、CRP、UA与TC、TG、LDL-C、HOMA-IR、PC-Ⅲ、LN、HA、Col-Ⅳ均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 WBC、CRP、UA与FBG、FIN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军事飞行人员NAFLD患者体内WBC、CRP、UA明显升高,且与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肝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生产上应用的耐湿性存在差异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对照,采用盆栽模拟湿害胁迫的方法,对15份源自甘蓝型油菜与蔊菜属间杂交获得的遗传稳定的创新种质进行苗期耐湿性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湿害抑制根系生长,导致植株变矮,叶片发黄,生物量降低,湿害对根系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植株总生物量积累和地上部分的生长。(2)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将全展叶数、绿叶率、苗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植株总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和植株总干重等10个性状指标值转化成单一的综合评价值(D值),客观、科学、准确地对参试的18份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参考。(3)15份创新种质除绿叶率外的9个测定指标的耐湿性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耐湿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5份创新种质的D值均高于渝黄2号,13份创新种质的D值高于综合抗耐性俱佳的中油821,3份创新种质的D值高于高耐湿品种中双9号,聚类得到的高耐湿类群的7份材料中创新种质占6份(85.71%)。可见,创新种质的耐湿性平均要优于对照品种,说明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创新种质对甘蓝型油菜的耐湿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良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