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生境破碎化加剧,生态连通性降低,进而导致乡镇可持续发展受阻。构建生态网络是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点方向,通过加强源地保护、廊道建设和生态管控,能够有效缓解区域生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本研究以延庆区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连通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综合构建生态网络,从县域角度分析各网络要素,为乡镇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构建的延庆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出“一山一川”分布特点。识别生态源地12个,面积为1085.54 km2,占比达到54.4%。筛选生态廊道66条,总长度1057.18 km,包括21条重要廊道和45条一般廊道,长度占比分别为32.6%和67.4%。识别出一级生态节点27个,二级生态节点86个,在千家店镇、珍珠泉乡等山区乡镇集中分布。不同乡镇的生态网络分布与其地理环境和发展定位有密切联系:千家店镇和珍珠泉乡等位于“山区”,覆盖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广泛,加强源地保护是网络构建的重点,促进乡镇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刘斌堡乡和张山营镇等位于“山区-川区”衔接处,以强化廊道连通性作为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箱养殖方式,通过新型茶皂素毒鱼剂与传统茶皂素毒鱼剂对罗非鱼的药效-剂量关系和毒鱼持续能力的对比。结果显示,新型茶皂素毒鱼剂对罗非鱼的6h有效致死剂量为5-6mg/L左右。6h半致死剂量LD50约为5.0mg/L,12h绝对致死剂量LD100为6.0mg/L。6h的最小致死剂量MLD为5.0mg/L,6h最大耐受剂量MTD为2.5mg/L左右。且其在毒鱼持续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茶皂素毒鱼剂。  相似文献   
3.
口腔内金属材料对磁共振检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口腔内常用金属材料在磁共振检查时是否有伪影和伪影的严重程度。对21种口腔内常用金属材料做了磁共振成像测试,磁共振仪磁场强度为1.5T,所用序列是梯度回波。铸金片、银汞合金、银尖等9种材料无伪影;钛合金和金属烤瓷成品有轻度伪影;牙用固位钉、椿钉等10种材料有严重伪影。部分口腔内金属材料会引起严重伪影,影响图象质量,所以在做口腔颌面部和服部磁共振成像时,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1月15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一片农田(19°53'51.80″N,116°37'01.78″E)观察到1只斑胸滨鹬(Calidris melanotos)(图1),该片农田用作种植蔬菜和饲养水蚤。发现斑胸滨鹬的同时,也记录到林鹬(Tringa glareola)、泽鹬(T.stagnatilis)、白腰草鹬(T.ochropus)、黑尾塍鹬(Limosa  相似文献   
5.
卢宝荣  夏辉  杨箫  金鑫  刘苹  汪魏 《生物多样性》2009,17(4):362-377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 引起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 进而带来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有效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能够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持久利用保驾护航。按照风险评价的原则, 对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包括两个重要步骤: (1)检测转基因向野生近缘种(包括杂草类型)群体逃逸的频率; (2)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能否通过遗传渐渗在野生近缘种群体中存留和扩散。杂交-渐渗是进化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命题和普遍的自然现象, 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杂交-渐渗过程往往导致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和自然群体的濒危与灭绝, 这是因为在杂交-渐渗过程中, 不同的机制如遗传同化作用、群体湮没效应以及群体的选择性剔除效应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的进化过程。转基因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群体, 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如果转基因能提高群体的适合度, 则更有利于其渐渗速率, 从而在群体中迅速扩散并带来一定的生态后果。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和思想将有益于指导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卢宝荣  夏辉  汪魏  杨箫 《生物多样性》2010,18(6):577-1158
生物入侵给全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生物入侵是一个适应性进化的过程, 天然杂交与遗传渐渗可以改变外来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并提高其入侵能力, 使其进化成为入侵种。因此了解杂交-渐渗在促进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作用, 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生物入侵及其危害。本文从杂交-渐渗对生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影响的角度, 阐明外来种如何通过杂交-渐渗在新的生境中改变其适应性、生存竞争能力和入侵能力。杂交-渐渗可以导致物种发生多倍体水平和同倍体水平的进化, 虽然二者的进化过程不尽相同, 但均能使杂种群体在遗传上产生较大变化, 进而影响杂种群体的适合度, 这一过程可能促使外来种在新的生境中的成功入侵进而转变为入侵种。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大量转基因作物进入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种植, 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可能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近缘种群体, 也可能使之成为入侵性强的农田杂草, 带来难以预测的生态后果。总之, 生物入侵是一个复杂的进化和生态过程, 利用杂交-渐渗的理论来解释植物的入侵性, 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入侵生物学的研究, 杂交-渐渗与其他理论的结合, 将从更深的层次来解释外来种的入侵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甲苯胺蓝和亚甲基蓝在牙本质中的渗透效果,评价三种光敏剂在牙本质中的渗透性。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离体单根管牙90颗,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颗。A组为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组;B组为甲苯胺蓝组;c组为亚甲基蓝组。A、B、C三组实验根管内分别用浸有饱和的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甲苯胺蓝和亚甲基蓝的棉捻在根管内停留60秒。沿牙体长轴颊舌纵向劈开,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用Photoshop8.01软件测量三种光敏剂渗透入牙本质的平均深度。结果: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在牙本质内的渗透平均深度为553.25μm,甲苯胺蓝在牙本质内的渗透平均深度为350.75μm,亚甲基蓝在牙本质内的渗透平均深度为168.25μm。结论:新型激光光敏根管消毒剂在牙本质渗透性明显优于甲苯胺蓝和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牙本质渗透性。  相似文献   
8.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7种典型重金属元素(Cr、Ni、Cu、Zn、As、Cd 和Pb)的有效态含量和全量进行测定,并讨论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 7种重金属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含量大于亚龙湾和三亚湾的红树林湿地,但与中国南方和世界各地的典型红树林湿地相比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光滩、林缘、林内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在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伴随沉积明显,表现出较强的同源性.经EDTA萃取出的有效态金属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依次为Cu>Cr>Zn>Ni>As>Pb>Cd;垂直梯度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的最大值(除Ni外)均出现在表层或中上层;目标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和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元素总量指标能较好地评估该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牙周夹板联合正畸治疗对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咀嚼功能和龈沟液中前列素E2(PGE2)、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p2l活化激酶5(PAK5)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接收的93例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夹板治疗)和研究组(47例,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夹板治疗联合正畸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牙周情况,咀嚼功能、美观度,龈沟液PGE2、s ICAM-1、PAK5水平。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牙周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探诊出血率、前牙咬合低于对照组,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度、牙槽骨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龈沟液PGE2、s ICAM-1、PAK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夹板联合正畸治疗可有效恢复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牙周功能和咀嚼功能,且美观效果好,还可减轻对龈沟液PGE2、s ICAM-1、PAK5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和牙周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合并牙槽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和牙龈沟细菌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接收的83例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合并牙槽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40例,牙周基础治疗和牙周再生术治疗)和B组(43例,牙周基础治疗和牙周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血清炎症因子、牙龈沟细菌微生态、牙周指标及牙槽骨密度、牙槽骨缺损高度。结果: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治疗结束后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AL)、牙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低于A组(P<0.05)。B组治疗结束后牙槽骨缺损高度低于A组,牙槽骨密度高于A组(P<0.05)。B组治疗结束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治疗结束后杆菌、球菌、丝状菌、弯曲菌检出率低于A组,梭状菌、螺旋体检出率高于A组(P<0.05)。结论: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合并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牙周再生术、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牙周状况及牙槽骨缺损情况,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但该联合治疗方案会对口腔的细菌微生态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在接受该方案治疗时,应注意口腔清洁,尽量减轻对牙龈沟细菌微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