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库区生态环境和渔业的潜在贡献,对秭归、云阳和忠县库区共计30个典型消落带断面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植物营养成分、断面坡度及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共发现54科、61属、209种植物,其中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为主要优势种,平均盖度分别为29.73%和26.87%;随着水位高程逐渐降低,狗牙根、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的盖度逐渐增加,苍耳、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和狼粑草(Bidens tripartite)的盖度逐渐降低,而葎草(Humulus scanden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的盖度先增加后降低;植被的分布还受到断面坡度的影响,狗牙根的盖度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苍耳的盖度则随着坡度呈现先增后降的显著单峰形态分布(P<0.001...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浮游细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夏季对三峡库区3条典型支流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细菌丰度在调查的水体中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变化范围为0.53×105~10.55×105个·m L-1,平均值为2.71×105个·m L-1;平均细菌丰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梅溪河、朱衣河、长江干流和草堂河;3条支流浮游细菌丰度垂向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相关性分析表明,溶解氧、p H、叶绿素a与浮游细菌丰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该水域浮游细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浮游细菌丰度,各调查水域均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3.
微囊藻毒素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MC RR抑制大型沉水植物苦草 (Vallisnerianatans (Lour.)Hara .)的生长和发育。在 0 0 0 0 1— 10mg/L的浓度下 ,苦草种子的发芽、子叶生长、真叶的形成和生长、不定根的形成和生长以及根毛的生长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当MC RR浓度≥ 0 .1mg/L时 ,处理第 30d ,MC RR对苦草鲜重和第一片真叶的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当MC RR浓度为 10mg/L时 ,根的生长和叶片的发生也受到了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毒素在沉水植物苦草中的积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微囊藻毒素RR在大型沉水植物苦草根、叶组织中的积累作用 ,通过ELISA方法检测发现 ,苦草可以吸收MC RR ,其吸收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 ,根的吸收作用强于叶。第 7d叶对MC RR的吸收已经达到平衡 ,而根对MC RR的吸收在处理第 16d时还在上升。苦草根和叶对MC RR的最大吸收量分别可达到 14 83± 0 12 μg/g FW和0 32± 0 0 2 6 μg/g FW。在 0 0 0 0 1mg/L的低浓度下 ,苦草根和叶对MC RR的吸收量分别为 0 5 9± 0 0 83pg/g FW和0 2 8± 0 0 16pg/g FW ,生物浓缩系数分别为 5 85± 0 83和 2 85± 0 16。这个结果表明 ,MC RR可以在苦草中积累并有可能转移到食物链中  相似文献   
5.
盐胁迫对葛仙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受盐胁迫的葛仙米其光系统II(PSII)反应中心的激发捕获效率(Fv/Fm)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高时,藻体FV/Fm随处理时间延长而迅速下降。外源脯氨酸对FV/Fm由于盐胁迫而降低的缓解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内源脯氨酸含量并不因为盐度的上升而增加。受胁迫藻体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则由于胁迫加重而上升。另外,随着外界盐度的上升,葛仙米SOD的活性却呈现出典型的“V”形变化,这可能与藻体在不同盐度时所承受的实际胁迫有关。  相似文献   
6.
微囊藻毒素对典型微生物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微囊藻毒素对典型微生物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微囊藻毒素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细胞活性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较高浓度微囊藻毒素对其生长和活性有短时间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的生长和活性逐渐恢复。细胞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的处理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来抵抗外界胁迫,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菌逐渐适应了这种胁迫,恢复正常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洱海螺旋鱼腥藻生长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洱海正处于中营养水平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蓝藻水华也频繁发生。本文作者在洱海大规模水华暴发期间,分离、纯化了水华优势种螺旋鱼腥藻,并对其生长生理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探讨洱海鱼腥藻水华发生的环境影响因素提供基础的参考资料。实验结果表明,氮含量1.5mmol/L、磷含量12µmol/L、光照强度30E/ m·s、pH值8-10及温度25℃时,螺旋鱼腥藻生长状况最好,生物量及相对生长速率较高。不同氮、磷浓度下的氮磷代谢活性表明:氮浓度在0-0.36mmol/L时,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氮浓度在0.36-6 mmol/L时,酶活性由其生长状况决定,生长越好,酶活性越高。碱性磷酸酶受磷影响较大,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其活性逐渐减弱,磷充足时,氮对其活性并无显著影响。此外,洱海螺旋鱼腥藻可在低的氮、磷浓度下生长,这与其氮磷代谢活性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调节与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3种微囊藻水华中的优势种类,即铜锈微囊藻(Microcystis aetlzginosa Kutz.),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A.Br.)Lemm),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Kom.)Kom.),以及微囊藻573(Microcystis sp.573)的碳酸酐酶活性;研究了无机碳、pH、温度、光强、NIP比等环境因素和外源葡萄糖对铜锈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微囊藻碳酸酐酶活性受环境中碳酸氢根浓度的调节,故推断碳酸氢根是铜锈微囊藻利用的主要无机碳形式;相比添加葡萄糖进行混合营养培养的细胞,无外源葡萄糖和暗饥饿培养的微囊藻细胞会产生高约6倍的碳酸酐酶活性;光强的改变也会影响碳酸酐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滇池试验围隔内不同形态铁浓度的变化与物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蓝藻水华形成以后,通过围隔实验,从2003年6月份到10月份定期采样测定水体中的pH、溶解氧(DO)、水温、总铁、亚铁、过滤性铁(<0.45μm)和可溶性磷的浓度,研究物化因子对不同形态铁浓度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蓝藻水华优势种微囊藻在pH 7—9和水温17.5—20.5℃的条件下,生长旺盛,消耗了大量的亚铁,使亚铁浓度大幅度下降;溶解氧和磷酸盐对亚铁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在水华蓝藻严重发生的条件下,水体中的总铁和过滤性铁浓度没有显著意义的变化,而亚铁浓度的变化与水华蓝藻的种群密度成显著负相关(r=-0.8391,P<0.05)。  相似文献   
10.
失水-吸水过程中微鞘藻光合活性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雨季来临时,干藻重新吸收水分,光合活性恢复,迅速生长。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藻体在失水过程中,光合活性降低;而干藻接种到流沙后,恢复生长,在生长后期,生物量可达27μg/cm2土壤。在重吸水中,离子对光合活性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相对于去离子水来说,BG-11培养液处理后活性恢复较高;K 和Mg2 的缺失,对光合活性有抑制作用,而Ca2 的缺失,造成光合活性恢复的延缓;较高浓度的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和热水溶性多糖(500mg/L),较低浓度的蔗糖(100mg/L),对光合活性的恢复和保持具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在光合重吸水过程中,离子在促进光合恢复中起重要作用,而糖类在保持细胞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利用干藻进行流沙接种试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