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浮游细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夏季对三峡库区3条典型支流朱衣河、梅溪河、草堂河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细菌丰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细菌丰度在调查的水体中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变化范围为0.53×105~10.55×105个·m L-1,平均值为2.71×105个·m L-1;平均细菌丰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梅溪河、朱衣河、长江干流和草堂河;3条支流浮游细菌丰度垂向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相关性分析表明,溶解氧、p H、叶绿素a与浮游细菌丰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该水域浮游细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浮游细菌丰度,各调查水域均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白洋淀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30或农田30~40 cm)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总量的变化范围为146.0~645.9 ng·g-1,平均含量为417.4 ng·g-1;亚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总量的变化范围为43.0~394.5 ng·g-1,平均含量为152.4 ng·g-1。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亚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这可能表明了土壤埋藏改造过程中PAHs与土壤有机相结合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土壤中不同环数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差异,总体上看,与高环(≥4环)多环芳烃相比,萘、菲等低环(2~3环)多环芳烃更容易向下层迁移。PAHs的源解析分析表明,白洋淀表层土壤的多环芳烃表现出显著的以生物质和煤燃烧为主的源特征,这与淀区的人为活动,如秸秆燃烧等相关。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系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4年采集了黄河干流及西纳川等支流的水系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Cu、Zn、Pb、Cd、Cr、As和Hg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研究了各元素的赋存形态,同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分别对黄河流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总体符合全球页岩重金属元素丰度的基本趋势,但在部分人为污染较重的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差异;从浓度水平衡量,重金属的污染较轻;黄河水系沉积物中Cu、Zn、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B4)形式存在,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而Pb、Hg和Cd以活性较大的弱吸附态存在,可能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显示,Pb、Cd和Hg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指数,尤其是Pb的潜在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鱼体汞含量及其水生食物链累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杨  王雨春  周怀东  高博  赵高峰 《生态学报》2013,33(13):4059-4067
于2011-2012年在三峡库区干流水域及7条典型支流采集了11种鱼类样品,以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营养等级分析为基础,研究了三峡水库蓄水后的鱼类汞含量水平及其食物链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库区鱼类(以鲤为例)平均总汞含量为57.1 μg/kg,与蓄水前鱼体总汞水平相当,但在库区不同水域鱼体总汞含量差异显著:干流入库水域(洛碛断面)鱼体总汞含量平均值为88.0μg/kg,显著高于水库腹区水域(巫山断面)的平均值43.1μg/kg.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库区支流鱼体的δ13C范围为-22.08‰--28.92‰,大于干流鱼体的δ13C范围(-23.11‰--26.87‰),表明支流鱼类的食物来源具有更明显的湖沼型特征.同时,支流鱼类食物链上汞的累积放大效率显著高于干流水域.水文水动力差异可能是库区内汞累积等生态过程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不同水域的水体状态存在差异.为揭示三峡库区中不同水体环境条件对鱼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大宁河河口(巫山)和回水区(大昌)分别代表库区中的河流型和湖泊型水体,在两地分别采集了11种鱼类,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了两地鱼类食物来源和营养等级,并测定鱼类样本中的Cr、Cd、As、Pb、Ni、Cu和Zn 7种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大昌鱼类的稳定同位素δ13C值范围(-28.8‰~-22.5‰)宽于巫山鱼类的δ13C值范围(-26.2‰~-23.1‰),但大昌鱼类的δ15N值普遍负于巫山鱼类.两地鱼体重金属含量除As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两地的中上层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无明显区别,但大昌的底层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采自巫山的底层鱼类含量,与沉积物的较多接触可能是该地区底层鱼类部分重金属水平显著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洱海蓝藻水华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洱海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洱海藻类水华暴发季节水质营养水平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并探讨了洱海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环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蓝藻水华在6—10月份大量暴发,蓝藻数量高达107 cells/L,水华种类为微囊藻(Microcystis)属的一些种,微囊藻在6—10月份占绝对优势,最高可达90%以上。分析5—11月洱海营养水平,其中7月营养水平最高,浮游植物生物量10月份最大(以叶绿素a表示)。使用SPSS里的pearson分析了浮游植物和各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种类,总磷(TP)对微囊藻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7.
水库汞活化效应是河流筑坝蓄水后促进甲基汞生成,进而导致鱼体汞含量显著上升的现象。该现象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因各水库具体情况的不同在持续时间、影响强度等方面表现出差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历程及成果,包括世界范围内水库蓄水前后的鱼体汞含量变化趋势,以及与之相关的水库参数、环境条件等因素。为更深入地理解该效应背后的相关机理,本文还探讨了水库中汞的来源和生物可利用性,以及水库蓄水后的鱼体汞累积和生物放大特征;总结了我国水库中汞的甲基化反应区别于欧美地区的特点,可为预防和治理未来可能出现的水库鱼体汞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滇池外海监测数据(2014—2020), 分析了滇池外海不同区域间的藻类分布情况, 并运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MIC)定量分析了滇池外海中环境因素与藻类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滇池外海藻密度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 蓝藻在所有藻类中占绝对优势, 且主要在夏季表现出最高的藻类密度占比, 绿藻的藻类占比次于蓝藻但远高于其他藻类且在春季的藻类占比相对最高; (2)总体上藻类密度与结果变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同时与原因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显著; (3)蓝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水温(MIC: 0.27, P<0.01)和氨氮(MIC: 0.22, P<0.01), 且相较于其他氮源, 氨氮对蓝藻的影响更大。绿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总磷(MIC: 0.27, P<0.01)和总氮(MIC: 0.21, P<0.01), 其他形态的氮对绿藻的影响可能较氨氮更强。在气象条件中, 蓝藻和绿藻主要受气温及辐射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污染物在农田溪流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毛战坡  尹澄清  王雨春  付强  方杨  汪海波  白颖 《生态学报》2003,23(12):2614-2623
氮是地表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河流系统是氮输出的主要运移通道,养分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持留和趋向控制着污染物的输出。以巢湖流域一个受人为活动严重影响的农田源头溪流——六岔河为研究对象(包括4个渠道型、1个水塘型和3个河口型断面,对应长度分别为1.3km、0.15km和0.36km),设置9个监测点研究总氮(TN)、硝酸盐(NO3-N)、氨态氮(NH4^ -N)和总悬浮物(TSS)在溪流生态系统中的持留,评价人为严重干扰下的农田溪流生态系统在非点源污染物运移中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TN、NO3-N、NH4^ -N和TSS在溪流中的持留、释放受溪流的河流形态影响,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是污染物持留的主要区域;TN、NO3-N、NH4^ -N和TSS在水塘型和河口型断面内的持留量分别占溪流持留量(基流、径流持留量的和)的61%、47%、75%和56%。降雨-径流过程中发生的持留是污染物持留的主要部分,TN、NO3-N、NH4^ -N和TSS的持留量分别占溪流持留量的93%、97%、89%和96%;渠道型断面是溪流最主要的内在污染源,污染物释放量占溪流释放量的90%以上;受水塘型断面出口处的水坝影响,位于水塘前的渠道型断面在基流和降雨-径流过程中均有效地持留污染物,而其余渠道型断面在不同水文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持留特性。非点源污染物在溪流中的持留和释放的空间动态变化是溪流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一种综合响应,有必要恢复溪流生态系统功能,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三峡坝区干流及香溪河库湾水体秋季二氧化碳分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9年9月对三峡水库坝区干流以及坝区主要库湾-香溪河流域水体中溶解CO2分压(pCO2)进行了走航观测。结果表明:秋季香溪河表层pCO2为150~240μatm,三峡水库坝区干流表层pCO2为920~1140μatm;在干、支流交汇处的水柱剖面上,表层水体pCO2最低为368μatm,随着水深的增加,pCO2急剧增大,在10m达到最大值1300μatm,10m后保持不变;通过计算,香溪河和三峡水库坝区干流河道的CO2释放通量分别为-4.74±1.15和(83.7±14.1)mmol.m-2.d-1。香溪河表现为CO2的"汇",而三峡水库坝区干流表现为CO2的"源"。在评价水库建设对周边区域CO2通量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局部流域,更需要对整个研究地区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