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内蒙古欧李果肉和果仁中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内蒙古欧李果肉及果仁中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欧李中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丰富,其中VC的质量分数为590.1 mg.kg-1,远远高于苹果、草莓、葡萄、柑橘、西红柿等水果的VC含量;矿物质元素Ca质量分数在果肉中达428.1 mg.kg-1,是其它水果Ca含量的2~10倍;果仁中达3.743 g.kg-1,其含量与杏仁中相当;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在果肉和果仁中所占比例达氨基酸总量的1/3以上,为以后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荞麦中分离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余种,种类和含量随器官、生育期、生长环境及品种而变化。荞麦黄酮类多以甲醇和乙醇为溶剂加热或超声波处理提取;用分光光度法和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成分鉴定。荞麦黄酮类未见进行指纹模式分析研究的报道,这类研究有望对荞麦产地、品种及质量的鉴别和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种植的藜麦为试验原料,对其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及维生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藜麦中蛋白质含量为13-1%、粗脂肪为7-7%、淀粉为49-0%、灰分为2-2%、粗纤维为2-0%。藜麦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丰富。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藜麦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藜麦含有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85-25%,饱和脂肪酸占14-75%,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占脂肪酸总量的7-92%。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钾、钙、镁、磷、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均很高。因此,内蒙古种植的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激素对豚鼠卡那霉素中毒性耳聋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常引起耳聋,目前尚无较好的防治方法。卡那霉素对内耳的毒性作用,主要先影响有关的酶功能,继而破坏毛细胞而致聋。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细胞生物氧化的功能。因此可能具有减轻卡那霉素耳毒性的作用。本实验以耳廓反射、内耳生物电及耳蜗铺片为指标,观察甲状腺激素对卡那霉素耳中毒的预防。实验豚鼠分两组,各13只,对照组每天注射卡那霉素300mg/kg,共10天;甲状腺素组先隔天服甲状腺片20mg共四次,以后给予与对照组相同剂量卡那霉素,同时仍隔天服甲状腺片20mg直至停药后16天,前后总共服17次。结果:(1)耳廓反射阈变化,对8、4、2KHz三个频率听力均下降的耳,对照组为11只耳,甲状腺素组为3只耳,两者差异显著。听力下降的频率范围及程度,对照组比甲状腺素组更大。对照组听力下降开始出现的时间明显早于甲状腺素组;(2)内耳生物电,0~80dβ不同程度短声引起的耳蜗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动作电位幅值甲状腺素组动物均高于对照组;(8)耳蜗铺片,对照组大部分动物耳蜗各回的毛细胞严重变性缺损,甲状腺素组耳蜗病变仅局限在底回。以上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能减轻卡那霉素的耳毒性,为耳毒性抗生素致聋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以耳廓反射阈值的改变为指标,我们观察了新霉素中毒时豚鼠耳聋形成过程。在14只豚鼠按每天20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分两次腹腔内注射共9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给药后的第9天,最迟发生在第96天。15天内有9只动物耳聋。在7只豚鼠按每天5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注射40—44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第38天,最迟在第114天。两组豚鼠耳聋的发生均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急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发展到耳聋的过程短。第二种类型为慢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到耳聋经过的时同长。中毒豚鼠一旦听阈提高则迟早将不可避免地发展到耳聋。(二)新霉素中毒过程中豚鼠内耳生物电与组织学的变化:(1)听觉功能轻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最先下降,其“阈值”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和最大值均无改变。形态上耳蜗第一圈外毛细胞最先发生变性。而且在形态没有检查到变化时,生物电已有改变。(2)听觉功能中等程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的下降比听神经电位的下降更为显著。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均提高5—20分贝。外毛细胞变性加重,内毛细胞出现轻度变性。部分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尼氏小体减少,核染色加深。(3)当听觉功能从中等程度损伤发展到耳聋的过程中,听神经电位逐渐下降到零,但仍可记录到低波幅微音器电位,该电位不是由毛细胞所产生,起源不明。外毛细胞轮廓和境界逐渐模糊,内毛细胞变性加剧,最后两者均消失。耳聋形成后历时较长的豚鼠,柯蒂氏器完全消失,支配内、外毛细胞的神经纤稚与蜗轴中的神经纤维全部退化。(三)皮层听区声诱发电位测定表明,在新霉素中毒豚鼠中未出现皮层诱发电位阈值提高的分贝数超过听神经电位阈值所提高的分贝值,或诱发电位消失而仍保留听神经电位的现象。可以认为皮层声诱发电位的改变是由于新霉素对听觉外周器官功能影响的结果。(四)旋转后眼球震颤实验表明,新霉素对豚鼠前庭功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