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固定化酵母细胞生产1,6-二磷酸果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固定化酵母细胞制备果糖1,6二磷酸(FDP)的方法及其生产。用卡拉胶包埋方法固定化酿酒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ae),对含葡萄糖1.0M,磷酸盐0.8M的糖磷液,pH6.5,在37℃下进行磷酸化反应。反复分批转化20天以上,可达到平均产FDPH_427.58mg/ml,最高为59.94mg/ml。用100ml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连续运转309h,稀释速率D=0.097h~(-1),平均产FDPH_4 21.51mg/ml。20L反应器连续运转,生产能力达到1.7g/h.L。用层析方法制备FDPNa_3结晶粉,提取收率为72.08%,制备质量达到或超过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 基于肝脏病时有特殊的血浆氨基酸型式改变,Fischer于1976首先用含有丰富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FO80溶液纠正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浆氨基酸不平衡,收到良好效果~(〔1〕)。现将我们应用4.275%支链氨基酸溶液治疗肝性脑病37例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疆沙湾县紫玉米螟的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玉米螟Ostrinia scapulalis(Walker)在新疆沙湾县为害大麻、甜菜、棉花,玉米,其中以大麻受害最重。1975年7月20日在该县乌拉乌苏公社调查,大麻受害率78—90%,折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固定式宫内节育器(GyneFixPP IUD)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既往曾行1次剖宫产的疤痕子宫孕妇共316例,其中上环组156例受术者均为自愿选择再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对照组160例行常规再次剖宫产术,未上环或结扎。术后42d、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并分析两组术后出血、恶露及避孕环在位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出血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恶露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出现经量增多、不规则出血、疼痛、白带增多及男方性交痛等副反应,但主诉不适逐渐减少,经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上环组S-S距离为1.4-2.2 cm的在42d占77.50%,在3月占72.41%,在6月占82.14%,在12月占81.2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环组随访的151例产妇有4例(占2.65%)避孕环1年内自行脱出,因症取出2例(占1.32%),续用率为96.04%。上环组2年内意外妊娠0例,对照组5例,约占3.1%,5例均选择行人工流产结束妊娠。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安全,脱落率低,续用率高,避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特性、进化和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M基因特征与进化。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发现,1997~2006年53株毒株M1基因和51株毒株M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分成两组,1997年毒株为第一组(GⅠ),2003~2006年香港、越南、泰国、印尼、中国大陆、土耳其、伊拉克、阿塞拜疆、埃及毒株为第二组(GⅡ)。M1基因20个氨基酸位点置换,占7.94%(20/252),其中2003~2006年毒株M1基因有9个氨基酸位点不同于1997年毒株;M2基因22个氨基酸置换,占22.7%,其中2003~2006年毒株M2基因有4个氨基酸不同于1997年毒株。M2基因Ks值为26.8×10-6~42.6×10-6Nt/d,Ka值为4.39×10-6~6.98×10-6Nt/d;而M1基因的同义突变速度均远高于错义突变速度,显示M1基因受到机体免疫压力较小;检验发现M1基因进化存在负选择性压力。2003~2006年毒株M1基因通过氨基酸S224N置换,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NSS224-226;而来自印尼的8株毒株M2基因发生C50F置换,引起蛋白二级结构改变。1997年中国香港人禽流感毒株自当时出现后,便未在以后人禽流感疫情中出现。2003~2006年毒株M1基因增加糖基化位点NSS224-226,可能与毒株致病性有关。人禽流感H5N1毒株M基因在自然界变异频繁,可能影响H5N1毒株的人-人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6.
无叶假木贼和盐爪爪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叶假木贼和盐爪爪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部分对供试病原细菌和真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的抗菌活性明显强于石油醚萃取部分和水部分。结果表明,无叶假木贼中抗菌活性成分主要为极性中等的化合物,且很可能是具弱碱性、易与酸成盐的生物碱类。盐爪爪中抗菌活性成分同样为极性中等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图像分割方法的适应性分析与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几种对白血病骨髓图像进行分割的算法,比较各类算法的优缺点,分析各自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处理图像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算法做出一些改进,综合应用上述技术实现对图片更准确地分割。  相似文献   
8.
卡托普利可表现出一定的肾毒性作用,主要是源于该药物会造成肾素的累积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 Ⅱ, Ang Ⅱ)的逃逸。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抑制剂卡托普利是否通过改变肾入球动脉对Ang Ⅱ的反应,同时激活炎性信号通路而损伤肾脏。用卡托普利(每天60 mg/kg)喂养C57Bl/6小鼠四周,其中后两周用皮下植入Ang Ⅱ (400 ng/kg per min)微泵注射建立高血压小鼠模型。模型建成后,用PAS (periodic acid-Schiff)及Masson染色评估肾脏的病理改变,用FITC标记的菊粉清除率检测肾小球滤过率,用体外入球动脉灌注方式检测入球动脉对Ang Ⅱ反应,用试剂盒检测肾小球前小动脉(preglomerular arterioles)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水平和血浆肾素水平,用RT-qPCR检测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和肾小球前小动脉血管紧张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溶剂组小鼠相比,卡托...  相似文献   
9.
神经氨酸酶(NA)是一种具有唾液酸酶活性的流感毒粒表面糖蛋白,切断病毒HA与细胞膜上神经氨酸残基之间的连接,使病毒能够从宿主细胞表面释放.检测了新型H1N1流感NA基因核苷酸序列,用免疫信息学方法预测、筛选和鉴定B细胞表位;人工合成NA抗原多肽SE8和RE6,并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两种抗血清具有体外中和新型H1N1流感病毒能力(微量中和实验),而且还具有拮抗血凝释放作用.根据2009年全球毒株NA基因序列检测和比对结果,发现多肽SE8和RE6序列未变异.实验揭示,多肽SE8和RE6可以作为新型H1N1流感候选多肽疫苗.  相似文献   
10.
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转基因番茄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是一种短肽激素,对Ⅱ型糖尿病具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在设计合成GLP1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将GLP1基因导入番茄基因组中,经过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分析,证实GLP1基因已整合进入9个株系的番茄基因组中.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其中4个株系转基因番茄的叶片能够检测到hGLP1融合蛋白的表达.通过Ni-NTA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转基因番茄表达的hGLP1融合蛋白,动物实验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显著的降血糖生物活性.本研究结果将为转基因番茄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用蛋白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并将为培育具有糖尿病治疗功能的番茄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