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CO2激光治疗慢性宫颈炎6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CO2激光对67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了治疗,经复查,治愈率98%,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室重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MI患者70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将其分为无心室重构组(n=49)和心室重构组(n=21)。检测患者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室间隔厚度( IVST)]。分析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结果:心室重构组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均高于无心室重构组(P<0.05);LVEDD、IVST、 LVPWT均大于无心室重构组,LVEF低于无心室重构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MP-1、Hcy、NGAL、CysC水平和LVEDD、IVST、 LVPWT均呈正相关,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梗死部位、心律失常情况、单核细胞(MO)、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发病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部位为前壁、发生心律失常以及高水平的MO、CK-MB、MMP-1、Hcy、CysC均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MMP-1、Hcy、NGAL、CysC表达均与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室重构密切相关,检测以上指标水平可对AMI患者PCI术后心室重构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麻疯树c DNA中克隆到一个与拟南芥AGG3同源的基因,命名为Jc AGG3。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34bp,编码277个氨基酸,软件预测等电点为8.61,分子质量为30.514k Da。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在该基因的顺势作用元件上发现了与胚乳发育、激素调节、光响应和逆境胁迫相关的启动元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发现,Jc AGG3在根、茎、叶和种子中均有表达,在发育中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幼叶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老叶,在茎中只检测到极微量的表达;对麻疯树的幼苗进行黑暗处理后Jc AGG3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脱落酸(ABA)和干旱胁迫处理下Jc AGG3表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麻疯树苯丙氨酸解氨酶启动子的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淑文  高帆  秦小波  徐莺  陈放 《植物研究》2007,27(4):455-459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 PAL)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催化苯丙氨酸转化为肉桂酸,促进黄酮、香豆素等次生代谢物的生成。本文根据已克隆的麻疯树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JcPAL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DNA步移技术,克隆出长度为1 334 bp的JcPAL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其不仅具备CAAT、TATA盒这些保守元件,而且包含多种胁迫诱导元件,特别是在序列中发现一些苯丙氨酸解氨酶特有的元件。为了鉴定JcPAL基因的启动子元件,分别将长度不同的5′端侧翼区缺失体定向插入载体pBI121中, 取代原有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了4个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5.
麻疯树Jc-Tctp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及时空表达模式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麻疯树胚乳cDNA文库中获得了翻译调节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cDNA 序列,命名为 Jc-Tctp 1 (GenBank 登录号为EF091818).该序列全长1410 bp,开放阅读框由507个碱基组成.Jc-Tctp 1 编码的推测蛋白产物含有168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具有典型的TCTP蛋白特点:由3个α螺旋组成α螺旋核心、4个β片层结构构成β片层核心,及微管结合结构域(MTB)和钙结合结构域(CaB).其推测氨基酸序列与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油棕(Elaeis guineensis)、大豆(Glycine max)、水稻(Oryza sativa,japonica cultivar-group)、黑杨(Populus trichocarp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西加云杉(Picea sitchensis)、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以及玉米(Zea may)的TCTP同源性依次为93%、90%、85%、84%、85%、84%、77%、80%和77%.经构建含Jc-TCTP1在内的植物TCTP蛋白分子进化树分析,发现单子叶植物并未按照其生物学分类的地位出现聚合.用半定量RT-PCR研究Jc-Tctp1 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其表达在转录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组织和时间特异性,茎、I期胚乳、胚中最为丰富,而在Ⅱ期胚乳和花中表达最弱.  相似文献   
6.
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核糖体失活蛋白(curcin)是存在于麻疯树种子中的一种毒性较强的蛋白,它与蓖麻毒蛋白和相思子毒蛋白的性质相似,属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从麻疯树种子中分离得到一种分子量为28.2kD的蛋白质,其对无细胞系统中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活性较强,IC_(50)为(0.19±0.01)nmol/L,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依据curcin的N端部分氨基酸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和5′-RACE技术从未成熟种子总RNA中克隆到curcin全长cDNA序列。该cDNA全长由1 173个碱基组成,包含一个编码29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前4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推测的多肽序列与测定的蛋白质N端序列相同,与多种已发表的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和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A链有一定的同源性。将curcin的编码区与表达载体pQE-30相连后,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M15菌株中得到了有效的表达。将表达的融合蛋白纯化后发现,它具有抑制无细胞系统蛋白质合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利用水稻苯丙氨酸解氨酶启动子(AQ630)和吲哚乙酰胺赖氨酸酯合成酶基因(iaaL)构建了维管束特异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pBAL1并导入烟草基因组中。比较了对照植株、转基因植株的幼茎和根外植体在组织培养中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茎外植体的不定芽形成明显受到促进,而转化植株根外植体在不定根发生方面对外源IAA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9.
植物菌根块菌分子鉴定及菌丝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块菌属(Tuber)是由真菌感染其适宜植物根系形成,部分块菌如法国黑孢块菌(T. melanosporum)和中国印度块菌(T. indicum)等为珍稀药食两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对块菌的过度挖掘造成野生块菌资源匮乏,块菌人工栽培技术则是实现块菌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外人工栽培主要采用块菌子实体匀浆制成的子囊孢子悬浮液,与人工种植苗木根系共生。利用块菌菌丝替代子实体孢子悬浮液进行接种,具有减少对块菌子实体的依赖性和生产成本、保护林下块菌野生资源、促进块菌人工繁育进程的积极意义,但需要成熟高效的菌丝培养技术。该研究从云南、陕西等地林下采取块菌样品,在ITS分子鉴定并纯化得到纯种菌丝的基础上,以菌丝直径为指标,经单因素实验和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L9(34),筛选得出最适宜的菌丝生长培养基。结果表明:(1)形态和ITS分子鉴定得到的13份块菌样品分属印度块菌(T. indicum)和假凹陷块菌(T. pseudoexcavatum)两种。(2)纯化的印度块菌菌丝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马铃薯浸出液,最佳氮源为酵母膏,VB1对印度块菌菌丝生长并无显著性促进作用。(3)最佳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组合为马铃薯浸出液150 g·L~(-1)、酵母膏3 g·L~(-1)、MgSO_42 g·L~(-1)、KH2PO42 g·L~(-1)。25℃,自然pH下培养8 d菌丝直径可达49.44 mm。  相似文献   
10.
楠木(Phoebe zhennan)为樟科常绿乔木,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楠木生长缓慢,木材形成所需周期较长,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近年来转录因子已成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了转录因子的挖掘和深入分析。该研究基于我国特有濒危树种楠木的转录组数据,通过与拟南芥基因组MYB转录因子进行对比,对楠木MYB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功能预测和不同组织表达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从楠木转录组数据中,共挖掘出82个MYB转录因子,这82个MYB转录因子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目为50~1 121个、分子量为5.907~123.64 k Da,整体表现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要二级结构元件。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楠木MYB转录因子的结构域有高度保守性,含有[W]-X(19)-[W]-X(19)结构;82个Pz MYB可分为22类,参与生长发育、次生代谢、逆境响应等过程,与功能预测分析结果相一致。同时,在楠木茎和叶中,差异表达Pz MYB数目为18个,其中上调10个、下调8个。该研究结果不仅对楠木MYB转录因子的挖掘和功能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对其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