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河豚毒素的起源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毒性很强、相对分子质量小的非蛋白毒素,最初从豚科鱼中发现,故被命名为河豚毒素。1985年有人提出了河豚鱼TTX的体外起源因素,认为所有能产生TTX的生物都与其体内能分泌TTX的微生物有着密切联系,但有部分研究人员证实东方在孵化期间能自行产生TTX。TTX为典型的Na 通道阻断剂,中毒者往往肢体麻木、瘫痪、甚至死亡;但另一方面,TTX具有镇痛、镇静、降压等功效,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简要介绍TTX的起源、毒性作用机制、毒性控制、临床及药理学上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种群鳜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通江湖泊(洞庭湖、鄱阳湖)、陆封型湖泊(牛山湖、涨度湖、汤逊湖、肖四海湖)不同水体鳜为研究材料,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检测的遗传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长江、通江湖泊群体>无放流陆封型湖泊群体>放流的陆封型湖泊群体,并且发现一些稀有等位基因位点在陆封型湖泊鳜群体中消失;由杂合度检验可以看出,所有群体在绝大多数位点都呈现杂合过剩现象,经过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均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st为0.2727,显示群体间已发生较大遗传分化,其变异主要体现在通江湖泊和陆封型湖泊之间,同时由于陆封型湖泊之间放流管理模式的不同,亦会产生中度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江湖阻隔是造成定居性鱼类鳜种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暗纹东方鲍(Takifiugu.Obscures)、红鳍东方纯(Takifugu.Rubripes)、星点东方鲍(Takifugu.niphobles)共82个个体为对象,运用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技术和测序技术分析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3’非翻译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中3’非翻译区存在两种长度多态性,分别为320bp和317bp,与GenBank(登录号为:FRU63807)的序列(316bp)有差异;共检测到6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bb、ab、bc、cd、dd,变异频率达4.36%,其中在暗纹东方纯中检测到四种aa、bb、ab、bc,cd和dd基因型分别只在于星点东方纯和红鳍东方纯检测到;7个突变位点中有1处颠换即位点212(T→G),6处转换即位点120、180、227、265、287 (C→T)和位点191)(A→G)。  相似文献   
4.
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共82个个体为对象,运用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技术和测序技术分析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3'非翻译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中3'非翻译区存在两种长度多态性,分别为320bp和317bp,与GenBank(登录号为:FRU63807)的序列(316bp)有差异;共检测到6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bb、ab、bc、cd、dd,变异频率达4.36%,其中在暗纹东方鲀中检测到四种aa、bb、ab、bc,cd和dd基因型分别只在于星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检测到;7个突变位点中有1处颠换即位点212(T→G),6处转换即位点120、180、227、265、287(C→T)和位点199(A→G).  相似文献   
5.
东方(鱼屯)生长激素基因内含子2的克隆与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军  严美姣  陈国宏  许盛海  鞠慧萍  程金花  吴云良 《遗传》2007,29(11):1378-1384
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共82个个体为对象,运用PCR产物电泳检测、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技术和克隆测序技术检测到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基因内含子2的长度和序列多态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中GH基因内含子2存在9种长度类型,分别为A、B、C、D、E、F、G、H、I,变异频率达到24.22%。对这9种序列进行比对分析,(1)发现9种长度类型A、G、T、C的平均百分比为17.15%、20.77%、37.38%、24.70%,其中G+C(45.47%)含量与A+T(54.53%)的含量差异不显著;(2)9种序列分别长351 bp、327 bp、319 bp、303 bp、295 bp、291 bp、287 bp、283 bp和271 bp,引起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短串联序列TCTG的重复 (重复次数从20到40不等); (3)发现4个突变位点,其中3个转换位点为83(C→T),101(A→G)296(G→A),一处颠换位点103(C→A)。用UPGMA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DD与II首先聚为一类,然后依次与GG、AA聚为一大类,BB与CC,EE与HH分别聚为一类,最后再与FF聚为一大类,由此可见GH基因内含子2在品种间的差异远大于品种内差异。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的组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采用改良甲苯胺蓝(MTB)、阿利新蓝-沙黄(AB/SO)、甲基绿-派洛宁(MG-P)、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和硫堇5种组化染色法,对尼罗罗非鱼(Nile tilapia)消化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组化性质进行研究。尼罗罗非鱼的食管、胃及小肠壁内均显示有肥大细胞,在食管和胃的切片标本上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胃腺体之间。在肠道中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肠上皮下方,少量肥大细胞存在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梭形的。而且肥大细胞有沿血管分布的特点。5种组化染色结果表明:AB/SO、MTB和MG-P显示的MC效果较好,尤其AB/SO染色效果最好,肥大细胞轮廓清楚,胞质颗粒较清晰;尼罗罗非鱼肥大细胞胞浆颗粒都呈红色,即肥大细胞胞浆主要含肝素,不含组胺。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染色效果也很好,但被染的肥大细胞较少;80%乙醇硫堇染色,在尼罗罗非鱼消化道各段组织中均未能鉴定出肥大细胞。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浅层的黏膜或血管、腺体周围的结缔组织等易表露于环境抗原的位点。罗非鱼消化道黏膜层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肥大细胞一样,具有沿血管分布的特性,说明硬骨鱼的肥大细胞如哺乳动物肥大细胞一样与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4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Ⅰ龄暗纹东方(8235±297g)在不同盐度预处理后的摄食、生长和饲料利用情况。结果显示:35‰的预处理盐度对暗纹东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当这种盐度胁迫解除后,暗纹东方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现象。本实验中摄食率随前处理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变化范围为183%-251%,特定生长率亦随前处理盐度增加而增加,即由083%增加到128%,饵料系数则随前期盐度实验中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由167降至147。在盐度预处理实验及淡化养殖条件下的特定生长率除8‰外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卫星标记研究天然封闭型水体肖四海内鳜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差异,试图从分子水平探讨人工增殖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鳜两个群体在10对微卫星座位共发现有50个等位基因。其中,放流群体发现有22个等位基因,野生群体发现37个等位基因;通过He和PIC统计发现,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放流增殖鳜,野生鳜群体表现出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由杂合度检验可以看出,两个群体都呈现杂合过剩现象,经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两个群体均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0.001),属于连锁不平衡群体;群体间的FST检验,可以看出群体间的FST高于0.25,反映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间,而不是群体内部,这充分反映近交及瓶颈效应会引起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