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GenBank中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的序列来设计微卫星引物,并对这些引物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3对引物中,只有1对为有效引物,可扩增出微卫星位点。序列分析表明本位点是一个不连续的重复微卫星位点。该多态微卫星位点含有14个等位基因,不同飞蝗地理种群的等位基因数目、大小和频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该位点各等位基因型进行χ2检验,基因型频率的观察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578和0.8836,该位点不属于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χ2=733.12,P=0.0000)。该微卫星位点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说明是分析飞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优良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理种群羊草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文伟  钱吉  郑师章 《生态学报》1999,19(5):689-696
以不同种群羊草为实验材料(包括内蒙古高原的稆草原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吉林盐碱地羊草),分别从个体(叶长,叶宽,株高,分蘖数,根茎芽数等特征及根茎叶的扫描电镜结构),生理(在PEG胁迫下叶片的电阻电导,SOD和POD的活性,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等),细胞(染色体核型),同工酶及DNA(RAPD)等几个水平较为系统地研究其遗传分化以及对水因子的适应机理,并进行了大量的聚类分析,发现:不  相似文献   

3.
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我国小熊猫 (Ailurusfulgens)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从四个地理单元的 32号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 371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 ,在所有可比较的 35 7bp的序列中 ,发现 2 9个变异位点 ,其中转换和颠换分别为 2 1和 8,没有插入 /缺失。在四个地理单元中 ,共有 16种线粒体DNA单倍型 ,且在各地理单元中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的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 ,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 1 6 0 % ,76 5 9%的遗传差异发生在地理单元间 ,仅 2 3 4 1%发生在单元内。分子变异分析和系统重建结果也表明 ,各地理单元之间不存在共享的单倍型 ,YN (云南地理单元 )与XL (相岭地理单元 )和QL (邛崃地理单元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 ,FST分别为 0 336和 0 35 1(P <0 0 0 1) ,其余地理种群之间分化不明显 (P >0 0 5 ) ,单倍型缺乏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经Fs检验 (Fs=- 10 12 1) ,并结合化石资料 ,我们认为由于受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小熊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种群暴发而不断扩散 ,从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卫星标记研究天然封闭型水体肖四海内鳜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差异,试图从分子水平探讨人工增殖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鳜两个群体在10对微卫星座位共发现有50个等位基因。其中,放流群体发现有22个等位基因,野生群体发现37个等位基因;通过He和PIC统计发现,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放流增殖鳜,野生鳜群体表现出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由杂合度检验可以看出,两个群体都呈现杂合过剩现象,经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两个群体均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0.001),属于连锁不平衡群体;群体间的FST检验,可以看出群体间的FST高于0.25,反映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间,而不是群体内部,这充分反映近交及瓶颈效应会引起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卫星的中国红火蚁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自入侵中国之后,红火蚁已给农林业、健康卫生、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危害。红火蚁在中国的入侵、扩散路径及方式等仍然是待解决的问题。[方法]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国内14个地区和国外1个地区共15个红火蚁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7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15个红火蚁种群在各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种群的平均表观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Ⅰ、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0.2848、0.2708、0.3174、0.2629和43.63%,研究结果表明这15个红火蚁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4258,说明有42.58%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表明红火蚁各种群之间有较高程度的分化,且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和基因流障碍(Nem=0.7442)共同引起。遗传距离D显示,河源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相对高于其他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表明河源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可能是较为原始的类型。[结论与意义]短距离的种群主要通过自然扩散方式传播,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有一定的相关性;长距离的种群主要依靠人为传播,因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对于长距离的入侵事件,监控与检疫是关键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Bactrocera)(Hendel)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对果蔬生产及其国际贸易造成很大影响。作者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我国福建、广东、云南3个地区及邻近国越南橘小实蝇种群间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橘小实蝇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地理隔离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石鸡边缘种群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鹏  卫明  张立勋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2,48(3):333-338
大石鸡(Alectoris magna)分布于青海西部、东部,甘肃中部和宁夏西部的干部和半干旱区,由于环境变化,其种群向甘肃南部森林被砍伐的地区扩散,形成涟缘种群。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采自甘肃的大石鸡一个边缘种群和两个中心地理种群共3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基因(D-loop)456-457个核苷酸的基因序列,16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的3.5%)有15个单倍型。边缘扩散种群有3种单倍型,M6与另两个种群共有,单倍型频率为0.108,而M4和M5为其特有,单倍型频率分别为0.081和0.027。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分别为37.5%和0.549。中心地理种群1和种群2各有7个单倍型,除M6炳种群共有,其余为自所特有,单倍型比率分别为46.7%和50.0%,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729和0.786。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均低于中心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8.
王少丽  盛承发  乔传令 《生态学报》2002,22(10):1718-1823
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北京、河北、云南和武汉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小菜蛾的等位酶,得到了3个酶系统(甘油醛磷酸脱氢酶(GPD)、苹果酸酶(M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1,MDH-2和MDH-3)5个基因位点的资料。用Biosys2.0软件计算了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指标(N、A、P、H0和He),结果表明小菜蛾各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大于各种种群间的基因多样性(约15倍),武汉种群小菜蛾的遗传性最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D和相似性系数,并由此得出聚类图,分析了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9.
贺春贵  袁锋  张雅林 《昆虫学报》2003,46(6):783-787
采用RAPD方法测定分析了我国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 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5种引物在10个种群中共产生了326个RAPD标记,各地理种群之间没有产生各自的特征标记;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程度与其地理间距呈反比;种群内的遗传相似程度比种群间的高;利用UPGMA法可将其聚为冬麦区和春麦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是核桃Juglans regia上的一种重要蛀果性害虫,在我国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等核桃种植产业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明确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和地理分布特点,阐明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了解其种群扩散规律,为核桃举肢蛾的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核桃举肢蛾转录组测序结果,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分型方法,利用筛选的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我国8个省/市(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的16个地理种群共319头核桃举肢蛾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STRUCTURE和BAPS软件分析其种群遗传结构,并对影响其地理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核桃举肢蛾9个SSR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且多数位点未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核桃举肢蛾各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34~1.824,期望杂合度He为0.203~0.342),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小(遗传分化系数FST<0.142),种群间基因流差异较大(Nm为1.518~23.800)。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间有显著相关性(R2=0.226)。16个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可分为两支,即东部和西部种群。AMOVA分析表明,核桃举肢蛾种群间遗传变异较小,且种群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系数FCT值在0.03941~0.06449之间,表明地理阻隔和气候差异不是影响核桃举肢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结论】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较低水平的遗传分化和差异较大的基因流。鉴于核桃举肢蛾特殊的生活史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结合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我们推测河流对核桃举肢蛾地理种群基因流的阻碍作用强于山川,而作为主要经济果树害虫,人类活动可能是干扰核桃举肢蛾种群地理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