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雄性杂合子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简称:转基因唐鱼)与雌性非转基因唐鱼交配产卵,出膜7d后,在水温(25.0 ±2.0)℃条件下,选择健康仔鱼进行饱食(食物供应量高)、半饥饿(食物供应量中)和饥俄(食物供应量低)3种处理,结果显示:(1)出膜后7~72 d的唐鱼饱食组与半...  相似文献   
2.
鱼类细胞色素P450 1A(CYP1A)基因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评价,唐鱼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优势,为建立唐鱼在水环境的检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对其CYP1A基因进行克隆。利用RT-PCR法扩增出一条651bp的唐鱼CYP1A基因cDNA片段,该片段与其他物种的CYP1A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进行5'端扩增和3'RACE获得了唐鱼CYP1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长度为2177bp,其中编码区长1566bp,编码5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推测该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为58.5kDa,理论等电点为5.65。所得序列具有CYP1A分子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域,包括亚铁血红素结合区、酶功能所需的精氨酸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底鳉、虹鳟、大西洋鳕、人、鼠等脊椎动物同源性分别为87.7%、70.1%、76.2%、62.2%、54.5%、55.7%。  相似文献   
3.
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的外源基因拷贝数。方法:以杂合F5代和杂合F6代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为材料,以其外源插入片段(pDsRed-mylz2)与基因组插入位点5′侧翼区之间的边界序列作为特异性内参片段,同时以外源整合的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序列(pDsRed-mylz2)作为目的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外源基因整合的拷贝数。结果:运用外源基因与特异内参在同批次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的初始拷贝数比值,得到杂合F5代和杂合F6代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中插入的外源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序列pDsRed-mylz2的拷贝数均值均为3。结论: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的外源基因拷贝数为3。  相似文献   
4.
切鳍标记对唐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测定完全切除背鳍、臀鳍、尾鳍或双侧胸鳍后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临界游泳速度来评价切鳍标记对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速度增量(ΔU)为36 mm/s,持续时间(Δt)分别为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的条件下,唐鱼临界游泳速度会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鳍组织完整的唐鱼〔体长(24 ± 1)mm〕,在不同持续时间(Δt)条件下,其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acrit)为(251.98 ± 11.04)mm/s ~(333.78±12.44)mm/s;同等条件下,切除唐鱼的背鳍或臀鳍均不会对唐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切除唐鱼的尾鳍或胸鳍后其临界游泳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切除尾鳍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平均下降47.20%,切除胸鳍后平均下降22.98%,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图2)。研究表明背鳍切除可作为野外唐鱼短期标记-重捕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茜素络合物对唐鱼耳石标记效果以及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茜素络合物(ALC)对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测定唐鱼耳石的标记率、死亡率、SGR和DWG等指标,讨论不同浓度ALC对唐鱼耳石标记效果和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探讨应用该标记技术追踪唐鱼野外种群迁移行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温度28~30℃,浓度50 mg·L-1、80 mg·L-1茜素络合物溶液中浸泡24 h,唐鱼仔鱼、稚鱼死亡率为0,其中80 mg·L-1浓度处理组耳石荧光标记环检出率为100%,而在100mg·L-1浓度下,仔、稚鱼死亡率均达到80%;幼鱼在浓度为80、100 mg·L-1条件下无死亡,其中100 mg·L-1浓度处理组耳石标记环检出率为100%,而150 mg·L-1浓度下幼鱼死亡率为44%;成鱼在100、150 mg·L-1浓度下无死亡,且耳石标记率均为100%,而在200mg·L-1浓度下成鱼死亡率达到100%;此外,稚鱼在80 mg·L-1最适浓度下浸泡24 h后继续饲养90 d,标记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均为0,两组体质量、SGR和DWG差异不显著;唐鱼仔稚鱼、幼鱼和成鱼耳石标记的最适茜素络合物浓度分别为80、100和150 mg·L-1。  相似文献   
6.
唐鱼野生种群在海南岛的新发现及其生态资料(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在海南岛发现了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Lin)的野生种群,属种均为海南新记录。该属全球只有两种,种与种群间都呈间断分布,对研究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等均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于早年过度采集作观赏鱼,加上珠三角地区的急速都市化发展,唐鱼曾被认为是野外已灭绝种。近年被重新发现后,迄今只知分布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零散地点和越南广宁省下龙湾附近。海南岛是这个珍稀种首次在亚洲大陆以外被发现的地点,亦是唐鱼野生种群已知纬度最低的分布点。发现海南唐鱼的地点是一条低地小河,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水生植物茂盛,与广东省报道的唐鱼生境类似。发现海南种群的小河鱼类丰富,至今记录有共生鱼类20种,包括大量掠食性物种,但唐鱼是该地的优势种之一。在不同月份都可以发现体长10 mm以下的仔鱼,显示海南岛的唐鱼无明显的繁殖季节。海南岛跟亚洲大陆隔离历史长,其唐鱼与亚洲大陆种群在形态、分子水平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何,海南唐鱼的保护重要性是否更为突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唐鱼野生种群在海南岛的新发现及其生态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在海南岛发现了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唐(Tanichthys albonubes Lin) 群,属种均为海南新记录.该属全球只有两种,种与种群间都呈间断分布,对研究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等均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于早年过度采集作观赏鱼,加上珠三角地区的急速都市化发展,唐鱼曾被认为是野外已灭绝种.近年被重新发现后,迄今只知分布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零散地点和越南广宁省下龙湾附近.海南岛足这个珍稀种首次在亚洲大陆以外被发现的地点,亦是唐鱼野生种群已知纬度最低的分布点.发现海南唐鱼的地点是一条低地小河,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水生植物茂盛,与广东省报道的唐鱼生境类似.发现海南种群的小河鱼类丰富,全今记录有共生鱼类20种,包括大量掠食性物种,但唐鱼足该地的优势种之一.在不同月份都可以发现体长10mm以下的仔鱼,显示海南岛的唐鱼无明显的繁殖季节.海南岛跟亚洲大陆隔离历史长,其唐鱼与亚洲大陆种群在形态、分子水平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群问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何,海南唐鱼的保护重要性是否更为突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唐鱼脑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光镜技术观察了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唐鱼脑基本结构与多数硬骨鱼类相一致,包括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及延脑五部分,端脑由嗅囊、嗅叶和大脑构成。脑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为:嗅叶及嗅囊分化较明显,大脑呈长椭圆状,仍保留鲤科(Cyprinidae)鱼类脑的原始特征;间脑背面具一松果体,腹面中央有一心形漏斗,前端连接呈鸡心形的脑垂体;中脑视叶膨大,与视觉发达相关;小脑发达,与其活跃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延脑前部稍稍隆起。此外,对唐鱼脑保持硬骨鱼类较原始的结构特点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原产中国的世界性观赏鱼类之一。自2003年以来, 多个唐鱼野生种群相继被发现, 其濒危状态和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为研究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野生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本文分析了唐鱼3个代表性养殖种群和4个野生种群, 共计186个样本的Cyt b基因、2个核基因(ENC1RAG1)以及13个微卫星位点数据。基于K2P模型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 唐鱼野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5-0.015之间, 养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唐鱼养殖种群包含4个单倍型谱系分支, 其中2个分别与广州附近2个野生种群聚在一起, 另外2个分别独立成支。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显示, 清远种群只有1个单倍型且与芳村养殖种群共享, 芳村养殖种群拥有最多的单倍型。基于微卫星数据的STRUCTURE分析表明, 所有种群最佳分簇数为2, 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聚为一簇, 良口和石门种群聚为另一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养殖种群高度重叠并能与野生种群分开, 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存在部分重叠。利用IMa3的基因流分析表明, 存在清远种群至芳村养殖种群的单向基因流。综合本文结果, 作者认为唐鱼养殖种群应起源于广州附近多个野生种群。清远种群来源于养殖种群中的芳村养殖种群。建议在未来唐鱼的保护策略中, 应禁止不规范的放流活动并且禁止将不同野生种群补充至养殖种群, 同时加强唐鱼养殖种群和野生种群的遗传资源管理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10.
杨丽丽  方展强 《四川动物》2012,31(2):274-277,282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繁殖期间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肝脏组织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唐鱼肝细胞具单核,中央核仁显著;细胞质内分布着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2~3个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成纤维细胞等参与构成。肝细胞与周边细胞通过3种不同方式进行联系:肝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与血窦的间接连接;与胆小管的邻接。这些联系方式显示了肝脏具有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功能的特点。研究还发现雌性唐鱼肝脏具有"暗"细胞和"淡"细胞两种类型。本文还讨论了唐鱼肝脏与其他硬骨鱼类肝脏一般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