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
浙江瓯江流域鼋的分布和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elochelys cantorii Gray,1864)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浙江省内基本均有分布,目前仅发现于瓯江流域,但也数量不多,濒临灭绝。本文以瓯江流域近期资源的分布、繁殖和产卵场等进行调查,以求对保护种群提供对策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虫蚀法制备了Pelochelys cantorii和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骨骼标本, 对骨骼系统进行了观察、描述、绘图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的骨骼共169枚, 由背甲和腹甲组成的外骨骼、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的内骨骼组成。通过比较和中华鳖的骨骼结构, 发现二者在头骨的吻突长度及第三颈椎结构方面有较大差别。眼眶前部至吻突最前端的长度与头骨总长度比为0.082, 而中华鳖为0.570, 显示中华鳖吻突显著长于与中华鳖的颈椎骨数目均为9枚, 但中华鳖的第三至第九颈椎的横突要更明显, 第七颈椎的椎体向上显著翘起, 且第九颈椎腹面椎体前端为尖状。从整条颈椎上看, 脊椎长度与其背甲长度之比为0.66, 中华鳖为1.07, 表明中华鳖的颈椎更长; 研究结果丰富了鳖科动物的骨骼学基础数据, 也为物种鉴定、龟鳖动物系统演化及生态适应性提供骨骼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福建尤溪河鼋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在福建省尤溪河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先后捕获4只,最大个体重20.2kg,从而证实了尤溪河确有的生存,尤溪河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得以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环境改变使分布范围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Pelochelys cantorii)保种群体的遗传信息,利用转录组文库, 筛选出了10对微卫星引物, 以此建立了基于 2 组各含5个微卫星位点多重 PCR 体系的亲子鉴定技术, 并应用 2 组微卫星多重 PCR 体系, 通过 ABI3130 遗传分析仪及 PopGene3.2和CERVUS软件对56只子一代进行个体基因型检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显示, 子一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 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829, 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305和0.4767, 处中高度水平。对子代进行亲子分析, 10个微卫星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73.14%(NE-1P)、90.98%(NE-2P)和98%(NE-3P), 能够满足亲子鉴定的需要。且4只亲本在生殖选择中表现出差异。多重 PCR 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家系鉴定管理和选择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在福建省尤溪河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先后捕获4只,最大个体重20.2*!kg,从而证实了尤溪河确有的生存.尤溪河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得以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环境改变使分布范围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6.
(Pelochelys cantorii, 1864)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物学资料相对匮乏, 2015和2016年连续2年对人工驯养的4只亲(2雌2雄)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人工驯养的产卵期集中在5—8月, 夜间产卵, 无护卵行为。通过视频观察分析, 产卵过程可分为Ⅳ个阶段。2只雌2015年共产卵10窝, 每窝32—50枚, 共406枚, 受精273枚, 受精率为67.24%, 孵出稚140只, 孵化率为51.28%; 2016年共产卵11窝, 每窝40—55枚, 共489枚, 受精353枚, 受精率为72.19%, 孵出稚212只, 孵化率为60.06%。卵圆形, 刚性, 均重(16.82±1.99) g, 卵直径(3.10±0.18) cm, 刚孵出稚均重(13.60±0.85) g, 在人工控温下平均孵化期为(64.94±3.47)d。繁殖数据表明这2对处于生育盛年期。针对2016年的繁殖数据分析, 2只雌每窝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卵均重和卵直径间有显著相关性, 雌1个体体重大于雌2, 前者产的卵均重显著大于后者, 孵出稚的初重差异也显著, 卵大, 稚也大。孵出的稚以活鱼苗为饵料, 在温室内人工养殖周年, 均重可以达(510.30±82.77) g。研究旨在为繁育生物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为其资源保护做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