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缓激肽缓激肽B2受体在肠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缓激肽通常参与肠道的炎症反应和神经保护,这种作用取决于缓激肽诱导前列腺素的形成。环氧合酶1 (COX1)和环氧合酶2 (COX2)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缓激肽刺激对豚鼠肠神经前列腺素E2 (p GE2)释放和COX2表达的影响及信号机制。方法本文通过免疫荧光检测肠神经细胞中COX2与神经细胞标志物Anti-Hu和ch AT的表达;采用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条件下缓激肽刺激对COX2表达的影响;使用缓激肽B1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Leu-8和B2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HOE-140,研究缓激肽影响COX2表达的信号机制;利用COX2选择性拮抗剂NS398和COX1拮抗剂FR12207,观察COX2在缓激肽诱导p EG2释放的作用。结果 COX2与神经细胞标志物Anti-Hu和ch AT在肠神经细胞上共同表达,缓激肽可通过B2受体诱导肠神经细胞COX2的表达。缓激肽刺激引起的肠神经细胞p GE2的释放与COX2表达升高密切相关。结论缓激肽通过B2R影响肠道黏膜下神经丛COX2的表达,肠道缓激肽...  相似文献   
2.
王刚  杨军  唐振旺  宁国庆  曹燕  万娟 《生物磁学》2012,(31):6011-6014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致咳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及缓激肽β2受体(BDK-RB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汉族人群中151例由于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及151例未发生咳嗽的患者的ACEI/D及BDKRB2C/T的多态性,并采用紫外法检测ACE活性。结果:发现ACE基因分布在咳嗽组中II型为47.0%,ID型为42.4%,DD型为10.6%;无咳嗽组分别为39.7%、47.0%、13.3%,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KRB2基因分布在咳嗽组中CC型为21.3%,CT型为50.0%,TT型为28.7%,无咳嗽组分别为22.5%、47.7%、29.8%。两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ACE活性水平为[(28.3±10.1)U/L]明显低于无咳嗽组[(40.2±9.4)U/L],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汉族人群中ACEI所致咳嗽与AC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水平有关,BDKRB2C/T与咳嗽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所致咳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及缓激肽β2受体(BDK-RB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汉族人群中151例由于服用ACEI引起的咳嗽患者及151例未发生咳嗽的患者的ACE I/D及BDKRB2 C/T的多态性,并采用紫外法检测ACE活性。结果:发现ACE基因分布在咳嗽组中II型为47.0%,ID型为42.4%,DD型为10.6%;无咳嗽组分别为39.7%、47.0%、13.3%,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KRB2基因分布在咳嗽组中CC型为21.3%,CT型为50.0%,TT型为28.7%,无咳嗽组分别为22.5%、47.7%、29.8%,两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ACE活性水平为([28.3±10.1)U/L]明显低于无咳嗽组([40.2±9.4)U/L],两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汉族人群中ACEI所致咳嗽与ACE基因多态性及血清ACE水平有关,BDKRB2 C/T与咳嗽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缓激肽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96例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痴呆量表(Blessed-Roth)评分、阿尔兹海默症评定量表(ADAS-Cog)评分以及血清缓激肽(BK)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升高(P0.05),Blessed-Roth评分以及ADAS-Cog评分下降(P0.05),血清BK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高(P0.05),Blessed-Roth评分,ADAS-Cog评分以及血清BK水平较低(P0.05);结论: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能够更有效改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与其降低血清BK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缓激肽对大鼠背根神经节分离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Gu QH  Li ZW  Fan YZ 《生理学报》1998,50(1):37-42
在新鲜分离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的56个细胞标本上,应用全细胞膜片箝技术进行记录。胞外加缓激肽(BK,10^-6 ̄10^-4mol/L)引坊的DRG细胞膜反应结果如下:(1)71.4%的细胞为内向电流,其电流反应的幅值具有明显的浓度信赖性;(2)12.5%的细胞为外向电流;(3)16.1%的细胞未引起可检测的膜反应,单独给予ATP(10^-6 ̄10^-3mol/L)在大多数受栓细胞(54/56)  相似文献   
6.
利用猫膝关节传入神经单纤维记录技术,观察了正常和炎症关节传入Ⅲ、Ⅳ类纤维对缓激肽(BK)的反应以及BK对辣椒素(CAP)反应的影响。在29只猫上共计记录了51条单纤维。其中正常关节22条,炎症关节29条。与正常关节传入纤维比较,炎症关节纤维中有自发放电的单位比例明显增多,且放电频率较高,被动运动分型以低机械阈值的纤维居多,CAP兴奋的阈值也较正常为低。部分纤维在使用BK后,自发放电明显增加。无论在正常还是炎症关节,被BK兴奋的单纤维中约有1/3不被CAP兴奋,而CAP兴奋的纤维则几乎全部可为BK激活,BK兴奋伤害性传入纤维的选择性不如CAP。结果提示:(1)BK可以使关节传入纤维致敏,使其对化学刺激剂CAP反应增强,并可使部分对CAP无反应的单位出现对CAP的反应;(2)炎症造成的致敏背景是外源性炎症介质易化感受器反应的重要条件;(3)对BK的反应性是纤维被BK致敏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7.
晏燕花  付国良  洪炎国 《生命科学》2013,(10):1036-1040
摘要:缓激肽B1受体(bradykinin 1 receptors,B1Rs)是与Gq蛋白相偶联的受体。正常状态下,B1R除了在神经系统中(如脊髓背角浅层和感觉神经节)有少数表达外,其他机体组织中几乎不存在。在炎症或者神经受损的情况下,脊髓背角浅层和感觉神经节B1R表达量大大上升,参与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1R在糖尿病性神经病理疼痛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阻断B1R能有效抑制糖尿病诱发的热痛觉过敏和冷觉及触觉超敏。此外,B1R和癌症痛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所以,对B1R的研究可能会为治疗这些临床顽症提供新的靶点。关键词:缓激肽B1受体;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痛中图分类号:Q189;Q42;R338文献标志码:A  相似文献   
8.
此前,我们曾报道过一种新的蛇毒肽(缓激肽加强肽,缩写为BIP),其在离体豚鼠回肠和大鼠胃底肌条上表现了不同的生理活性。为了探索它与其它缓激肽增强肽在生物活性上不同的原因,本文运用2D NMR技术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利用RMSD和Ramachandran plot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Pro2、Pro3、Pro6和Pro10的肽键都处于反式构象,整体结构呈现"双S"形状,N-端(Pro2Pro3Ala4)形成新生螺旋,C-端(Asp7Val8Gly9Pro10)形成Ⅱ型β-转角。与其它缓激肽抑制剂(如HOE140)相比较,C-端的Ⅱ型β-转角在维持缓激肽抑制活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N端的新生螺旋结构可能与缓激肽加强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激肽系统活性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参与了机体众多的生物学过程,除了对机体心血管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肾功能等正常生理过程的调节作用外,在高血压、炎症、疼痛、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凋亡和肿瘤发生等诸多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也陆续发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激肽释放酶等上游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报道较多,本文从人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开始,重点对下游活性产物缓激肽、活性高分子量激肽原等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调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Wu YM  He RR 《生理学报》1999,51(6):651-659
The effect of intrarenal artery injection of bradykinin (BK, 5.0 micrograms/kg) on multi- and single-unit recordings of afferent renal nerve activity (ARNA) was examined in anesthetized 48 rabbits.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two phases of increase in ARNA following intrarenal BK. The early phase occurred immediately while the delayed phase made its appearance about 7 min later. The degree of increase in ARNA of the delayed phase induced by intrarenal BK was more prominent than that in the early phase. BP was actually unaltered following intrarenal BK. (2) By pretreatment with indomethacin (Indo, 5.0 mg/kg), the delayed phase of increase in ARNA induced by intrarenal BK was attenuated, while the early phase was not affected. (3) Pretreatment with L-NAME (30 mg/kg) led the delayed phase to be blocked completely while the early phase was partially decreased.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observ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trarenal BK induc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RNA in two phases. The early phase may be due to the direct action of BK and partially due to the NO action, while the delayed phase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action of released prostaglandin and NO as a result of intrarenal B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