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多糖对日本沼虾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 1‰的云芝多糖和虫草多糖 ,对日本沼虾进行投喂 ,通过连续测定日本沼虾血清中的酚氧化酶活力 ,研究两种多糖对日本沼虾免疫机能的作用。结果表明 ,在平均水温为 2 3 8℃± 3 8℃时 ,云芝组、虫草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 34 52 %、84 62 % ;在平均水温为 1 0 8± 2 4℃时 ,云芝组和虫草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30 0 2 %、5 1 2 % ,因而云芝多糖和虫草多糖能明显地增强日本沼虾血清的酚氧化酶活力。另经实验表明 ,在王雷所确立的酚氧化酶活力的检测条件下 ,其PO活力为 8 3units/mL ,而在Horowitz所确立的检测条件下 ,其PO活力为2 90units/mL ,并且后者检测方法重复性好 ,能较好地反映日本沼虾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 初步分析该病的致病机理, 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防治提供部分启示。【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种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等工作, 同时通过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 观察病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确定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在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中均能发现明显症状或病症, 各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 细胞变形或解体, 在脾、肾等组织中, 纤维组织增生, 围绕菌体形成肉眼见到的“白点”。【结论】恶臭假单胞菌作为病原菌, 引起大黄鱼内脏出现明显白点, 其致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黄与黄连对二种淡水虾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在虾类的养殖中,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中草药对海水养殖的中国对虾的免疫促进作用已有不少研究1-2,但中草药制剂在淡水虾中的作用却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采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和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进行拌饵投喂,以测定其是否能增强淡水虾免疫系统的活性并达到防病效果,为在发展大面积养殖淡水虾时利用中草药防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性别和生长阶段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菌群的影响, 实验对来自虾塘的雌雄成虾肠道样品及来自实验室养殖的幼虾和成虾的肠道样品进行了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间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P>0.05), 其优势菌群在门水平上均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 属水平上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ia)、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梭菌属(Clostridium)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等; 但各优势菌群在个体间的丰度差异较大, 且在成虾阶段趋于保守, 属肠道常驻菌群。幼虾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成虾(独立样本t检验: P<0.05)。在门水平上, 优势菌群较为一致, 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成虾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高于幼虾, 表明成虾分解食物和吸收营养的潜力更强。在属水平上, 成虾和幼虾肠道中均存在大量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拟杆菌属和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 这些菌属可以帮助机体进行多种营养代谢, 成虾肠道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菌群多于幼虾。PICRUSt功能预测显示, 在克氏原螯虾肠道中, 营养代谢功能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最高, 而成虾肠道菌群代谢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显著高于幼虾。实验表明, 在野外虾塘养殖下的克氏原螯虾的肠道菌群不论是在群落多样性、物种丰度还是菌群功能预测上, 都未体现出性别间的差异, 且肠道菌群的个体差异较大; 但在不同生长阶段间, 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丰度及功能都有显著差异, 相比于幼虾, 成虾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多种代谢功能升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益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脏脂质代谢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实验设置对照组(Con组)、Aeromonas hydrophila组(Ah组)、Aeromonas hydrophila+Bacillus subtilis组(Ah+Bs组)、Bacillus subtilis+Aeromonas hydrophila组(Bs+Ah组), 三个实验组均腹腔注射1×105 CFU/fish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枯草芽孢杆菌饲料含菌量为1×107 CFU/g, 实验周期为56d, 并于第28和第56天取样。结果表明, 与Ah组相比,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饲料后, (1)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 (2) 28d时肝脏油红O染色脂滴面积及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 (3)调节血脂代谢及缓解肝脏损伤: 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 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4)调节脂质代谢: 28d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表达水平下调, 脂蛋白脂酶及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的表达水平上调; (5)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的发生: 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总抗氧化能力提高; 丙二醛及过氧化氢含量降低。综上,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增强草鱼的抗氧化能力, 缓解机体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造成的肝脏损伤, 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功能, 减少脂质在肝脏中的积累, 并促进草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投喂低聚木糖对草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喂添加0.1%、0.2%、0.4%和0.6%低聚木糖的基础饲料56 d, 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分别在投喂前(0 d)和投喂后的第14、28、42 和56 天取样, 对草鱼肠道大肠杆菌(E. coli)、气单胞菌(Aeromona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低聚木糖对草鱼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 大肠杆菌数量在28 d 达最低值, 其中0.4%组减少的幅度最大, 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 气单胞菌数量均有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并不显著; 双歧杆菌数量均有增加, 其中0.4%组在第14 天时差异显著(P<0.05)。因此, 饲料中添加0.4%低聚木糖效果最佳, 有利于草鱼肠道菌群保持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给药方式下,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在水温为(21±1)℃条件下,分别给予20 mg/kg体重单剂量血窦注射或50 mg/kg体重单剂量口灌给药,并于0.083、0.25、0.5、1、2、3、4、6、8、12、18、24和36h时间点采集血淋巴,运用反相色谱法检测血淋巴中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浓度,采用3p97软件的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分析药时数据。结果表明:血窦给药后,氟苯尼考的消除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ss)]、总体清除率(CL)分别为8.26h、14.43 L/kg、1.21 L/kg.h,氟苯尼考胺消除半衰期和代谢率(MR)分别为20.28h、9.3%;口灌给药后,氟苯尼考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2.49 mg/kg、1.0h、10.01h、21.6%,氟苯尼考胺的消除半衰期和代谢率分别为16.0h、37.5%。氟苯尼考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消除比氟苯尼考胺快,并能广泛地分布于身体各组织中;氟苯尼考在胃肠中吸收迅速,但其生物利用度不高,代谢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初步分析该病的致病机理,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防治提供部分启示。【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种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等工作,同时通过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病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确定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在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中均能发现明显症状或病症,各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细胞变形或解体,在脾、肾等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围绕菌体形成肉眼见到的"白点"。【结论】恶臭假单胞菌作为病原菌,引起大黄鱼内脏出现明显白点,其致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表面重要的表型分子CD8α和CD207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DCs抗细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实验从草鱼DCs的cDNA中扩增CD8α和CD207胞外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D8α/CD207,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Transetta (DE3),表达纯化后制备CD8α和CD207多克隆抗体。利用qPCR、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术揭示草鱼CD8α和CD207在抗细菌免疫过程中发挥的功能。结果显示,制备的草鱼CD8α和CD207多克隆抗体既可以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也能识别鱼体内和培养细胞的内源性蛋白。从功能上看,灭活嗜水气单胞菌处理草鱼DCs后,在24h内, CD8α和CD207的表达量均有显著上调(P<0.05);且CD8α和CD207分子在草鱼DCs呈递抗原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草鱼DCs表现出与哺乳动物相似的保守免疫表型和功能,研究结果为阐明草鱼DCs介导的适应性免疫调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分子量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简称Ig)在脊椎动物体液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