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大量制备β-NGF,构建了一种稳定、高效表达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nerve growth factor,rh-β-NGF)的真核表达载体及含该重组载体的HEK293细胞株。首先,构建重组质粒p CMV-β-NGF-IRES-dhfr并转染至HEK293细胞系,用MTX加压筛选和有限稀释法进行选择,获得高效表达rh-β-NGF的单克隆重组细胞株;随后逐步降低血清培养,最终使细胞株完全适应无血清培养基并稳定表达rh-β-NGF;SDS-PAGE分析该表达产物,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13 k Da的条带,纯度大于50%,经质谱法测定得到其肽图谱与理论序列完全匹配,接着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rh-β-NGF;最后进行重组细胞株表达效率和表达稳定性检测,表明重组细胞株可稳定、高效表达rh-β-NGF,其分泌效率大于20 pg/(cell?d),并能诱导PC12细胞的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2.
乌鳢和斑鳢微卫星制备及其对自交与杂交F1代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磁珠富集法分离了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maculate)的微卫星DNA序列,根据这些微卫星DNA序列的两翼序列,采用Primer 3.0或Primer 5.O软件设计出乌鳢与斑鳢的微卫星引物各31对.用62对微卫星引物对乌鳢和斑鳢自交与杂交F1代的4个组合进行扩增,10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5...  相似文献   
3.
宁夏平原北部引黄灌区地下水埋深浅是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 种植耐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地下水, 在降低地下水位的同时可以减少对地面灌溉的依赖。为了分析银川平原北部4种灌木对不同水源的利用特征, 于2010年生长季测定了灌溉前后20年生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3年生多枝柽柳、3年生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和3年生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木质部水及不同潜在水源稳定氧、氢同位素组成(δ18O和δD), 应用IsoSource同位素线性混合模型估算了不同灌木对不同水源的利用率。同时测定了0-200 cm土壤剖面的全盐含量、含水量和pH值以及灌溉前后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结果表明: 不同深度土壤水δ18O和δD值存在较大差异, 并呈规律性变化。土壤水δ18O和δD值随深度加深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灌溉后80 cm以上土壤水δ18O和δD值低于灌溉前。无论灌溉前还是灌溉后, 20年生多枝柽柳与3年生灌木相比具有更低的δ18O和δD值。灌溉前, 3年生多枝柽柳、宁夏枸杞和四翅滨藜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70.1%、52.3%和48.9%); 20年生多枝柽柳对地下水的利用率最高(21.5%)。灌溉后, 3年生多枝柽柳和宁夏枸杞对80-140 cm土壤水利用率较高(59.5%和58.8%)。20年生多枝柽柳对地下水的利用率最高(18.3%)。灌溉前, 20年生多枝柽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灌木, 灌溉后3年生四翅滨藜净光合速率最高。灌溉对3年生多枝柽柳和宁夏枸杞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有显著影响。无论灌溉前还是灌溉后, 3年生四翅滨藜瞬间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3种灌木。研究表明, 不同灌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水分利用策略不同, 这主要与植物种类及树龄有关。灌溉前幼龄多枝柽柳凭借其对干旱较强的忍耐能力利用浅层不饱和土壤水, 灌溉后其又转而利用中层土壤水, 表现出潜水湿生植物的特征, 主要吸收利用深层土壤水分, 对灌溉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2018年初以来,北部湾涠洲岛附近出现了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的活动。一头上颌与须板异常的小布氏鲸个体引发热议,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我们在船只调查时,目击该个体10次,其以单独活动为主(90%),主要出现在涠洲岛到斜阳岛之间的水域,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为14km2,核心家域面积为166.9km2。然而,在 2019年3月30日我们发现该个体已死亡漂浮在海面,根据尸体腐烂状况来推测,该个体的死亡时间大约为3~5日,死亡原因不明。根据照片和现场解剖分析,推测该小布氏鲸的上颌和鲸须异常可能是被渔网或绳索缠绕导致的。由于无法从外形上确认属于哪一个亚种,因此我们测定了该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mitochondrial DNA, mtDNA)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分别得到909bp和395bp的序列,经比对和系统发育重建,发现该个体属于近岸分布的小布氏鲸亚种(Eden’s whale, B. e. edeni)。由于小布氏鲸具有一定季节迁移特性,我们无法判断造成其上颌伤害的渔网或绳索是否在中国水域。尽管如此,仍然建议当地部门应加强宣传,减少渔网等海洋垃圾的丢弃和排放,为小布氏鲸营造一个安全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5.
利用cDNA-AFLP及其改进的cDNA-AFLP方法,分析茶树花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其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可以分为3类:未成熟阶段发育特异基因;成熟阶段发育特异基因;茶树花发育过程中均表达的基因。利用改进的cDNA-AFLP方法,我们获得编码花药发育特异基因:pollen coat protein(Pcp)。用cDNA-AFLP方法,我们获得7个已知功能基因分别编码Cytchrome(P450),beta-primeverosidase,Dnaj-like protein,anthranilat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AnPRT),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small subunit(RubpS),alpha-tubulin和Carbonic anhydrase。用RACE方法获得pollen coat protein(Pcp),DnaJ-like protein和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small subunit等3个基因的全长,并已提交GenBank。  相似文献   
6.
向日葵菌核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影响向日葵产量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频繁发生。[目的] 挖掘能够对向日葵菌核病进行生物防治的拮抗菌株和有效方法。[方法] 用4种不同的培养基通过稀释涂布法对向日葵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菌群进行分离,利用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出对核盘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选取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行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测定,采用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并配制成不同单菌剂和复合菌剂进行盆栽实验,测定活体防效。[结果] 从土壤中共分离出142株菌,从中筛选到12株抑菌圈明显的拮抗菌株。其中拮抗菌Bacillus sp.NM63、JQ134、J7、J33和Streptomyces sp.Z9、ZX6抑菌圈直径大于25 mm,这6株菌在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测定实验中效果显著。菌株NM63、JQ134、J7、Z9、J33和ZX6单菌剂盆栽实验的防治效果依次为79.06%、74.10%、70.72%、67.83%、65.11%和57.11%。菌株配比为Z9:NM63:JQ134:J7=1:1:1:1的复合发酵菌剂Ⅰ对向日葵盆栽的活体防效为81.43%,菌株配比为Z9:NM63:JQ134:J7=1:2:2:1的复合发酵菌剂Ⅱ对向日葵盆栽的活体防效为85.88%。[结论] 筛选鉴定出多株对核盘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复合菌剂Ⅱ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程序,利用相关风险分析模型,从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及风险性管理难度5个方面对几内亚甘蔗象传入扩散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综合风险值R为2.57,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据此提出了3条风险管理对策,以期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8.
胃癌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4例胃癌 ,34例胃良性病变 ,2 0例胃正常组织标本中survivin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胃癌、良性疾病组织和正常组织分别为 87 0 % (47/ 5 4 )、 2 3 5 % (8/ 34)和 15 % (3/ 2 0 ) ;SurvivinmRNA阳性率为 79 6 % (43/ 5 4 )、 2 3 5 % (8/ 34)和2 0 % (4/ 2 0 )。胃癌组远大于正常胃组织和良性疾病组 ,而正常胃组织与胃良性疾病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SurvivinmRNA与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s=0 6 79,P <0 0 5 )。且其阳性率高低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 ;而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结论 SurvivinmRNA与蛋白在胃癌中表达较高 ,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 ,它可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及恶性肿瘤病人病情恶化时其情绪是否传染于直接相关人群并由此波及周围人群。方法:对50例住院患者和家属分别同时进行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根据评分标准将患者和家属分别分成焦虑组和无焦虑组,并观察各焦虑组有无不良情绪发泄的发生以及不良情绪发泄的发生率。采用统计学软件16.0数据包分析比较患者和家属焦虑发生率有无差异以及患者和家属在焦虑状态下其不良情绪发泄率有无差异。结果:25例患者发生焦虑18例(72%),其中不良情绪发泄的有16例,占焦虑患者88.89%;25例家属发生焦虑16例(64%);其中不良情绪发泄的有13例,占焦虑家属81.25%。患者与家属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患者与焦虑家属不良情绪发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或病情恶化的肿瘤患者由焦虑产生的不良情绪常通过发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苦闷和压力,造成焦虑和不良情绪具有传染性,影响到其家属并由此波及周围相关人群,而被传染人群采用同样的方式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形成一个不良情绪传染的链式过程即不良情绪发泄的踢猫效应。随着传递链的延长有可能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和/或蝴蝶效应的发生,引发较重社区人群...  相似文献   
10.
茶树花粉特异蛋白基因CsPSP1的分离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DNA-AFLP技术比较了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Wulong]花蕾发育早期和晚期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存在明显差异。以E12和M20为引物对在晚期发育花蕾中筛选出一条281 bp特异表达的差异条带TDF53(transcipt-derived-fragment,TDF)。RT-PCR分析表明该片段只在晚期发育花蕾中特异表达。用RACE方法延伸其末端序列,克隆并测序获得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DQ887753)。该基因全长2079 bp,开放阅读框1701 bp,编码567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63 kDa。序列和结构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烟草、油菜的花粉特异蛋白等同源性较高,由此推定,该基因为编码茶树花粉特异蛋白的基因,并将分离到的花粉特异蛋白基因命名为CsPSP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