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5年生‘长林4号’油茶为试材,对树体冠层不同部位的油茶果实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树冠内层果实相比,树冠外层中上部的果实较大(29.5 g),籽粒数较多(4.8粒/果),鲜出籽率和果形指数相对较小(分别为46.8%和0.81);树冠外层果实的种仁含油率(41.2%)显著高于内层果实(α=0.05),而树冠外层不同部位的种仁含油率无显著差异;此外,树冠不同部位的果实茶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差异,果实着生部位对茶油品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5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活动区域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GIS技术和样方法分析其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400-600m为白颈长尾雉全年最适活动带,其主要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水源是其冬季喜欢在低海拔区域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而距林缘距离、灌木数量、灌木种数、灌木盖度等与增加食物丰富度和隐蔽度相关的因子是促使它们在春季和夏秋季倾向于在高海拔区域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LED不同光强对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两年生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LED红蓝1:9复合光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探索了LED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ZR含量和POD活性,以及最低的MDA含量,但可溶性糖含量、IAA含量和GA含量最低; 15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ABA含量,且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最低; 2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SOD活性,但POD活性最低,且MDA含量最高; 25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IAA含量、GA含量和CAT活性; 3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游离氨基酸含量、ABA含量、ZR含量和CAT活性均最低。与其他处理相比,250μmol·m~(-2)·s~(-1)处理更利于提高长林4号油茶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是培育油茶苗较为理想的光强。  相似文献   
5.
薄壳山核桃是著名的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当前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影响产业发展。本研究在薄壳山核桃基因组中筛选到80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利用8个品种的基因组DNA,对80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初筛到23对目标条带清晰、检测结果稳定的引物,发现它们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进一步在Pawnee、Mahan、Stuart等36个常用品种中开展基因分型,共检测到70个等位位点;其中18对引物具有遗传多态性,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介于2~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03~0.72。聚类分析发现,各个样本按照遗传背景聚类,不同品种之间遗传距离介于0.026~0.636,同一品种的不同来源个体之间遗传距离介于0~0.0127。按PIC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增加引物的数量,直至能够区分每个品种,发现最少可使用Ciz91、Ciz85、Ciz81、Ciz140和Ciz107等5个标记实现所有品种的有效区分,进而将这组引物确定为核心引物组。最后,使用核心引物组分别构建每个品种特异的分子指纹图谱、分子身份证条形码和二维码。本研究结果为薄壳山核桃品种鉴别、种苗纯度检测、品种追溯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10个无性系为供试材料,分析比较无性系树冠内外果实产量、性状色泽和果实采摘特性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林4号和长林53号树冠内部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鲜果产量显著大于外部,长林3号、长林4号、鄂油81号、鄂油102号和鄂油151号树冠外部果实采摘效率显著大于内部;单株鲜果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和采摘效率以鄂油81号较高较快,分别达到9.88 kg、3.94 kg·m–2、7.96 g·s–1,其次为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鄂油102号和鄂油63号。运用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归纳为4个主成分,各无性系综合排名为:鄂油81号>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鄂油102号>鄂油63号>长林23号>长林18号>长林3号>鄂油151号;聚类分析将10个无性系分为高产高效采收良种、低产低效采收良种和中优型良种3类。研究结果为油茶轻简化良种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颈长尾雉与白鹇秋冬季空间生态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及其栖息地生态因子进行调查,通过8个资源轴分析了2个种的多维生态位宽度、重叠及种间竞争.结果表明,白鹇和白颈长尾雉综合空间生态位宽度分别仅为0.268和0.294;白鹇的海拔和坡度空间生态位大于白颈长尾雉.而白颈长尾雉的坡向生态位宽度大于白鹇,在其他资源轴上二者接近;白颈长尾雉和白鹇的栖息地生态位相似性为0.425,竞争系数为0.584,竞争比较激烈.应加强低海拔地区植被及水源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8.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旱季土壤水分对裸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生  任华东  姚小华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74-3178
大量岩石出露于地表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典型的表观特征之一.为了揭示裸露岩石周围土壤水分对裸岩的响应,于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期间(2009年9月-2010年2月),研究了裸岩周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期间,岩石北方土壤表层含水量高于东方、西方、南方(P<0.01),且表层土壤含水量随岩石高度增加而增加;岩石出露面积与其西方、北方土壤含水量极显著相关(P<0.01),与东方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岩石的尖削程度越大,东、西、北方土壤含水量越低;岩石周围北、东、西方土壤含水量表现出随距离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岩石南方表现为随距离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岩石周围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裸岩在干旱期间表现出遮荫作用,导致岩石北方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方向,并在距离岩石15 cm处形成逆境背景下相对有利的人工恢复植被位点,对指导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炎清颗粒对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重度失调组、自然恢复组、口炎清低剂量组、口炎清高剂量组和大豆低聚糖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灌服蒸馏水,其他组以头孢曲松钠终浓度为8 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8 d,建立小鼠菌群失衡模型,自然恢复组在失衡模型建立后不使用任何药物,自然恢复7 d;口炎清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豆低聚糖对照组分别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7 d,观察各组小鼠盲肠指数和肠道内双歧杆菌、类杆菌、韦荣球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优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和酵母菌11种菌群变化。结果与菌群失衡组比较,口炎清组与大豆低聚糖组盲肠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呈恢复趋势。自然恢复组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不明显,口炎清组厌氧菌重新出现,尤其是低剂量组双歧杆菌、优杆菌和类杆菌的出现预示着肠道菌群正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一定浓度的口炎清可以明显促进菌群失衡小鼠盲肠大小的恢复,对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具有类似大豆低聚糖的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6月,通过典型样地观测,研究了广西凌云县典型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表层(0~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日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地上植被的组成、覆盖度和高度,进而改变了环境小气候,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质量依次为林地>灌林>草地>农耕地>石漠化裸地; 石漠化裸地光照强度较强、气温和土壤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较低,且各因子的变幅均较大,样地环境趋于干热化;与石漠化裸地相比,林地、灌林地、草地和农耕地内的光照强度分别下降96.4%、52.0%、17.0%和44.2%,气温分别下降30.1%、20.2%、12.7%和17.8%,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提高129.2%、57.2%、18.0%和41.2%,土壤温度分别下降11.5%、8%、2.5%和5.5%,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42.6%、33.2%、15.7%和14.0%,林地与灌林地各因子的变幅相对趋缓,样地环境趋于凉湿化.各样地光照强度、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正相关,三者均与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