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以5年生‘长林4号’油茶为试材,对树体冠层不同部位的油茶果实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树冠内层果实相比,树冠外层中上部的果实较大(29.5 g),籽粒数较多(4.8粒/果),鲜出籽率和果形指数相对较小(分别为46.8%和0.81);树冠外层果实的种仁含油率(41.2%)显著高于内层果实(α=0.05),而树冠外层不同部位的种仁含油率无显著差异;此外,树冠不同部位的果实茶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差异,果实着生部位对茶油品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叶片性状和总黄酮含量在品种间的差异,对四川省青川县栽培的10个油橄榄品种的叶片性状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叶片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钟山24号’的叶面积最大,‘皮削利’的最小。叶片性状中以周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叶面积的最小。‘鄂植8号’的叶面积、‘莱星’的叶宽、‘小苹果’叶长宽比、‘埃蒙’的叶形的变异系数最大,而‘皮削利’的叶片性状相对稳定。6个叶片性状可以简化成形状系数和叶长作为主要代表性状。叶片总黄酮含量为0.07~3.39 mg g~(-1),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春梢含量总体高于秋梢;‘皮削利’、‘豆果’、‘钟山24号’和‘卡林’的春秋梢叶片含量差异较大,‘佛奥’的最小;‘鄂植8号’和‘科拉蒂’春秋梢叶片的总黄酮含量较高,‘皮削利’的秋梢好于春梢;‘卡林’的春梢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最少,为3.02 mg g~(-1),秋梢中‘豆果’的最低,为2.64 mg g~(-1);‘科拉蒂’、‘钟山24号’、‘埃蒙’和‘鄂植8号’的总黄酮含量与叶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这说明总黄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片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旱季土壤水分对裸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生  任华东  姚小华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174-3178
大量岩石出露于地表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典型的表观特征之一.为了揭示裸露岩石周围土壤水分对裸岩的响应,于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期间(2009年9月-2010年2月),研究了裸岩周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期间,岩石北方土壤表层含水量高于东方、西方、南方(P<0.01),且表层土壤含水量随岩石高度增加而增加;岩石出露面积与其西方、北方土壤含水量极显著相关(P<0.01),与东方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岩石的尖削程度越大,东、西、北方土壤含水量越低;岩石周围北、东、西方土壤含水量表现出随距离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岩石南方表现为随距离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岩石周围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裸岩在干旱期间表现出遮荫作用,导致岩石北方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方向,并在距离岩石15 cm处形成逆境背景下相对有利的人工恢复植被位点,对指导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6月,通过典型样地观测,研究了广西凌云县典型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光照强度、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表层(0~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日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地上植被的组成、覆盖度和高度,进而改变了环境小气候,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质量依次为林地>灌林>草地>农耕地>石漠化裸地; 石漠化裸地光照强度较强、气温和土壤温度较高、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较低,且各因子的变幅均较大,样地环境趋于干热化;与石漠化裸地相比,林地、灌林地、草地和农耕地内的光照强度分别下降96.4%、52.0%、17.0%和44.2%,气温分别下降30.1%、20.2%、12.7%和17.8%,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提高129.2%、57.2%、18.0%和41.2%,土壤温度分别下降11.5%、8%、2.5%和5.5%,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42.6%、33.2%、15.7%和14.0%,林地与灌林地各因子的变幅相对趋缓,样地环境趋于凉湿化.各样地光照强度、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正相关,三者均与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空气相对湿度与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优化普通油茶再生体系并了解外植体生理变化特点,选择普通油茶‘长林53号’不同时期的胚作为体胚再生体系的外植体,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同时测定和分析不同胚龄的胚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7、8月份为茶果的快速生长期,此时胚中可溶性蛋白、果糖和蔗糖含量逐渐上升,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7月27日,幼胚中ABA含量(110.13ng·g-1)及ABA与ZR含量比值(13.47)都达到最高;体胚再生体系构建过程表明,2,4-D对体胚诱导影响最大,其次是胚龄;‘长林53号’油茶最佳体胚诱导方法为选择茶果快速膨大期(7月27日)的幼胚作为外植体,最佳诱导配方为MS+0.5mg·L-1 2,4-D+0.5mg·L-1 KT+0.05mg·L-1 TDZ+500mg·L-1 Gly;IAA对胚状体萌发影响最大,胚状体萌发和组培苗生长最佳配方为MS+2mg·L-1 IAA+0.5mg·L-1 6-BA+0.5mg·L-1 TDZ+500mg·L-1 CH。  相似文献   
7.
为弄清油茶(Camellia oleifera)对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吸收利用特征,对5年生‘长林4号’各器官的铜、铁、锌元素含量及其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植株中铁元素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锌和铜元素;单株油茶对锌、铜元素的年积累量分别为62.97 mg和22.60 mg,约为3∶1。从果实发育期至成熟期,锌元素的单株吸收积累量为40.18 mg,约占年吸收积累量的63.81%,从抽梢期至果实成熟期,铜元素的单株吸收积累量为20.04 mg,占年吸收积累量的88.67%,从休眠期至抽梢期,油茶地上部分生长所需的铜、锌元素分别有30.25%和57.90%来源于根系贮存的营养;油茶对铁元素的吸收积累则集中在抽梢期至果实发育期,单株吸收量达0.34 g。这些为指导油茶科学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生  姚小华  任华东  张守攻 《生态学报》2008,28(9):4602-4608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对封山育林、退耕还林2a、农耕地等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种子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种子数量差异显著,封山育林土壤中平均种子密度为1664粒/m2,退耕还林2 a土壤中平均种子密度为8060粒/m2,农耕地土壤中平均种子密度为6239粒/m2.土壤中的种子集中分布在表层0~5cm范围内,随土层深度变化,土壤中所含种子数量和物种数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指数较低,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指数以退耕还林地最大,农耕地高于封山育林地.土壤种子库所含物种数较接近,物种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禾本科占优势.封山育林地、退耕还林地属于进展演替,封山育林地处于较高演替阶段,农耕地属于逆行演替.应引进适宜物种以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9.
主要环境因素对油茶成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影响油茶(Camellia oleifera)成花的关键环境因素,以‘长林4号’为材料,对油茶成花过程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因素下,花芽分化期(5月19日)的老叶、新叶及茎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生长调节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差异显著,但与油茶能否开花没有相关性。氮素处理的油茶芽发育最为饱满、生长较快,开花时间也最早;光照和生长调节剂处理(除赤霉素外)的油茶都不开花;热及钾处理的油茶末花期明显推迟;养分(氮磷钾)处理的油茶成花率较高,其次是水热处理。可见良好的水肥热条件有利于油茶开花,施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抑制油茶开花。  相似文献   
10.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其后续修正方程(RUSLE)是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评估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有效工具.植被覆盖管理因子作为USLE和RUSLE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合理估算对土壤侵蚀的准确预测尤为重要.基于野外实地调查和测量的传统估算法费时、费力且费用高,无法满足宏观尺度上植被覆盖管理因子的快速提取.近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大尺度植被覆盖管理因子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方法.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植被覆盖管理因子遥感定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各类方法的优劣,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大尺度植被覆盖管理因子的定量估算及拓展现有研究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