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种植年限对寿光设施大棚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大棚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差异变化,并对种植年限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和pH值均明显下降,而土壤孔隙度、土壤EC值和土壤盐分含量则显著升高,有机质含量也呈增长的趋势;土壤全氮和全磷量均持续升高,土壤全钾、硝态氮和速效钾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设施大棚种植年限的增长,细菌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放线菌数量先迅速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只有真菌数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这说明由于大量的有机无机肥料投入,种植年限不同的设施大棚土壤均出现一定酸化现象,养分失衡,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盐分含量显著升高,存在明显的环境风险。应提倡合理科学施肥,以保证设施大棚土壤的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卢宝荣  夏辉  杨箫  金鑫  刘苹  汪魏 《生物多样性》2009,17(4):362-377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 引起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 进而带来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有效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能够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持久利用保驾护航。按照风险评价的原则, 对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包括两个重要步骤: (1)检测转基因向野生近缘种(包括杂草类型)群体逃逸的频率; (2)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能否通过遗传渐渗在野生近缘种群体中存留和扩散。杂交-渐渗是进化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命题和普遍的自然现象, 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杂交-渐渗过程往往导致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和自然群体的濒危与灭绝, 这是因为在杂交-渐渗过程中, 不同的机制如遗传同化作用、群体湮没效应以及群体的选择性剔除效应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的进化过程。转基因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群体, 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如果转基因能提高群体的适合度, 则更有利于其渐渗速率, 从而在群体中迅速扩散并带来一定的生态后果。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和思想将有益于指导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从少量培养细胞中同时提取微量蛋白和RNA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项从少量培养细胞中同时提取RNA和蛋白质的技术 ,向 2~ 3× 10 5细胞中加入 1ml自制RNA提取试剂 ,RNA抽提后剩下的中下两相 ,用异丙醇、盐酸胍和无水乙醇抽提蛋白质 .同时用进口Tripure试剂、经典的异硫氰酸胍 苯酚 氯仿一步抽提RNA法和分子克隆实验手册裂解液制备蛋白质的方法 ,作为对照 .自制试剂提取的总RNA ,18S、2 8S清晰可见 ,2 8S比 18S带亮度强 2~ 3倍 ,带与带之间无拖尾现象 ,5S隐约可见 ,而且成功地进行了Northern印迹、RT PCR分析 ,与经典方法差异不大 ;用此法所提蛋白质 ,经SDS PAGE检测 ,蛋白分离效果很好 ,无杂质 ,且Western印迹检测Giα蛋白 ,可见一条清晰的特异带 ,与常规提取蛋白质 ,结果相似 .从微量细胞中同时提取的RNA和蛋白质 ,得率高、纯度好 ,具有化学完整性和生物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连作花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累积与花生连作障碍的关系,通过大田盆栽试验,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对花生花针期(出苗后45 d)、结荚初期(出苗后75 d)、结荚末期(出苗后105 d)根部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两种酚酸类物质处理后,花生根部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在花针期受到的影响最大,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到花生结荚初期和结荚末期,两种物质对土壤养分、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减弱趋势.初始含量相同时,肉桂酸的化感作用相对较强.高浓度(80 mg·kg-1干土)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处理分别使每盆花生荚果产量降低了45.9%、52.8%,单株结果数降低了46.2%、48.9%.  相似文献   
5.
三种根系分泌脂肪酸对花生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苹  赵海军  仲子文  孙明  庞亚群  马征  万书波 《生态学报》2013,33(11):3332-3339
为了探讨花生连作后土壤中脂肪酸类物质的累积与花生连作障碍间的关系,为花生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田间土壤为介质,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花生根系分泌物中3种长链脂肪酸,即:豆蔻酸、软脂酸和硬脂酸的混合物,对花生植株生长、产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中脂肪酸的初始含量较低时(80 mg/kg土),对花生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有微弱的促进作用(P>0.05),当土壤中脂肪酸的初始含量较高时(160 mg/kg土和240 mg/kg土),显著抑制了花生植株的生长和产量(P<0.05)。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在低脂肪酸含量处理下升高,在高脂肪酸含量处理下显著降低(P<0.001)。光合产物、根际有效养分的减少和根系养分吸收能力的降低,可能是导致花生植株生长和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花生连作土壤中豆蔻酸、软脂酸和硬脂酸的累积与花生的连作障碍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蔬菜产量的影响——以寿光市设施蔬菜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寿光市具有代表性的51个设施大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化肥施用对蔬菜产量的影响、有机肥施用与增产的关系、施肥量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等.结果表明: 寿光市设施大棚周年投入肥料养分平均为N 3338 kg·hm-2、P2O5 1710 kg·hm-2、K2O 3446 kg·hm-2,是当地小麦 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的6~14倍,其中,化肥投入的氮、磷、钾量分别约占总量的35%、49%和42%.化肥投入的氮、磷、钾量对蔬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有机肥投入对蔬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随大棚棚龄的增加,化肥氮、磷、钾的投入量没有显著的变化,有机肥投入量明显降低.蔬菜种植种类、模式和大棚棚龄的差异是导致大棚养分投入量差异大的原因之一.近十几年来,寿光市设施大棚蔬菜有机肥养分投入量明显增加,化肥氮和磷的投入量呈现下降趋势,化肥钾的投入量增加显著,氮、磷、钾养分投入比例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7.
用自行设计的TaqMan双标探针和扩增引物建立检测鸟苷酸结合蛋白(G-protein)mRNA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用G蛋白纯品绘制定量标准曲线,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ECV304细胞和小鼠G蛋白mRNA水平.10μmol/LGqαmRNA反义寡核苷酸(GqαODN)作用ECV304细胞24h后,Gqα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3.18×108±1.75×108拷贝下降到1.44×106±4.82×105拷贝),48h和72h下降更明显;Gsα和Gi2α的mRNA表达变化不显著.10μmol/LGsαmRNA反义寡核苷酸(GsαODN)作用ECV304细胞24h后,Gsα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2.97×108±2.68×107拷贝下降到4.16×106±2.00×106拷贝),48h和72h下降更明显;Gqα、Gi2α表达变化不显著.小白鼠油酸致伤后6h,GqαmRNA表达显著下降(1.16×108±8.73×106拷贝下降到3.30×106±1.68×106拷贝),24h下降更显著(9.32×107±1.47×107拷贝下降到4.14×106±1.67×106拷贝);Gsα和Gi2α表达变化的趋势同GqαmRNA.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说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对ECV304细胞和小白鼠肺组织G蛋白不同亚型不同丰度基因表达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梁鑫  张波  刘苹  翁土军  张莉  贺龙珠  李芳菲  屈晨  王萍 《遗传》2015,37(6):561-56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2)是参与调控骨骼发育的重要分子,在调控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FGFR2功能增强对小鼠下颌骨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文章以FGFR2功能增强型点突变(Fgfr2+/S252W)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番红固绿染色研究Fgfr2+/S252W小鼠下颌骨髁突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组织形态;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X型胶原(Col X)在3周龄小鼠髁突肥大软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周龄、3周龄和6周龄突变型小鼠下颌骨髁突的软骨细胞层宽度都比同窝野生型窄,钙化软骨细胞层退化时间早,骨小梁钙化绿染程度深;Col X在突变型小鼠下颌骨髁突的表达高于同窝野生型小鼠(P<0.001)。结果表明,FGFR2功能增强可导致小鼠下颌骨髁突软骨层组织形态异常,抑制髁突软骨内成骨,从而导致下颌骨髁突发育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明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Bombus lucorum complex的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特性。【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明亮熊蜂复合种的223个标本进行了鉴定, 并根据鉴定结果分析了各物种的分布特性。【结果】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包括地熊蜂B. terrestris、 隐熊蜂B. cryptarum、 明亮熊蜂B. lucorum和长翅熊蜂B. longipennis。4种熊蜂共获得160条DNA条形码序列, 包含36个单倍型, 其中B. longipennis单倍型最多, 为14个; B. terrestris最少, 为3个。B. terrestris和B. lucorum亲缘关系最远, 其遗传距离为0.077; B. lucorum和B. longipennis亲缘关系最近, 其遗传距离为0.034。系统进化分析(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表明, 4种熊蜂的分化先后顺序为B. terrestris, B. longipennis, B. lucorum和B. cryptarum。4种熊蜂的分布格局不同, 平均分布海拔高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B. longipennis, B. cryptarum, B. lucorum和B. terrestris。B. longipennis发现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地区, 而B. terrestris仅发现于低海拔的新疆西北部边界地带。【结论】本研究探明了中国境内明亮熊蜂复合种的分类地位及其分布特性, 为深入研究该类群的资源保护和农业授粉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