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探讨了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是否通过STAT3调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利用蛋白质印迹的方法对HNE2、HNE2-LMP1以及瞬时转染STAT3显性负性突变体STAT3β的HNE2-LMP1细胞中VEGF含量进行检测,发现LMP1可以上调VEGF的表达,而STAT3β可以抑制VEGF的上调;利用LMP1可控表达细胞系tet-on-LMP1-HNE2进行LMP1时间和剂量诱导表达研究,发现VEGF可以随LMP1的动态表达而表达;将VEGF野生型报告基因和VEGF潜在的STAT3转录因子突变体报告基因与LMP1表达载体分别共转染研究发现,LMP1可以激活VEGF的转录,这种转录通过VEGF启动子区STAT3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发挥作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确证了STAT3的这种DNA位点的特异性活性.结果表明:EB病毒编码的LMP1 在鼻咽癌细胞中可以增加VEGF的转录和表达,并能通过VEGF启动子区STAT3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在鼻咽癌细胞(NPC)中是否存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JAK3/STAT信号传导途径,首先采用RT-PCR方法对NPC JAK家族4种成员检测,发现在两株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HNE2中该家族4种成员均有表达.选择最有可能与LMP1相互作用的JAK家族成员JAK3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利用已建立的一株受四环素衍生物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调控的LMP1表达的鼻咽癌细胞系(Tet-on-LMP1 HNE2),诱导Tet-on-LMP1 HNE2细胞LMP1动态表达,蛋白质印迹发现JAK3的表达方式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采用瞬间转染方法将STAT报告基因质粒(GRR-Luc)转染入pTet-on-LMP1 HNE2细胞中,不同剂量的Dox促使LMP1的表达可以激活STAT报告基因活性,在0.06mg/L Dox诱导36 h时,STAT活性最高.在该条件下,加入3 μmol/L JAK3特异性抑制剂WHI-P131时,可抑制STAT的活性.结果表明:JAK3的表达在NPC细胞中受LMP1的调控,LMP1可以通过调控JAK3的表达参与STAT的活化.在鼻咽癌细胞中存在LMP1/JAK3/STAT信号途径并可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干细胞因子基因5′旁侧序列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干细胞因子 ( human stem cell factor,h SCF)在多种哺乳动物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居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改进的 PCR体系 ,从人类基因组 DNA中扩增出自 h SCF基因编码起始位点( + 1 81 )至 5′旁侧 - 1 1 90位点共 1 372 bp的片段 ,将其克隆至 p GEM- T载体中 ,经序列分析证明无误 .为探寻此片段中对转录调控起作用的具体区域 ,用基因缺失技术从 - 1 62 ( Bst X )位点向上游分别延伸至 - 2 73( Pst )、- 339( Sma )、- 381 ( Sac )、- 44 0 ( Eco R )、- 570 ( H inc )、-853( Bgl )及 - 1 1 90 ( Xho )等位点 ,共获 7个不同长度的 h SCF基因 5′旁侧序列片段 ,随后将这7个片段分别克隆入荧光素酶 ( luc)报告基因载体 p GL2 - Promoter.经阳离子脂质体包埋技术介导转染 He La细胞 ,培养 48h后检测 Luc活性 .结果表明 :h SCF基因 5′旁侧 - 1 1 90~ - 853区域对luc表达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而 - 339~ - 2 73区域则显示有抑制作用 .分别以包含这两个区域的片段为探针进行竞争性凝胶阻滞实验 ,结果均出现一个或多个特异性滞留区带 ,说明这两个区域存在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实验结果表明 ,h SCF基因 5′旁侧 - 1 1 90~ - 853区域富含 AT,是一典型基质结合区 ,而 - 339~ - 2 73区域为一新的沉默子 ,在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讨小分子GTP酶蛋白Rac1和Rac2在人单核细胞中趋化迁移以及还原型辅酶II(NADPH)氧化酶活性中的作用,采用小分子干扰siRNA对人单核细胞中RAC1、RAC2分别进行特异性抑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在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确认抑制效果,使用甲酰三肽(formyl-met-leu-phe,fMLP)、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诱导单核细胞趋化;用血清调理的酵母多糖(serum opsonized zymosan,ZOP)、佛波酯(phosphomolybdic acid, PMA)激活单核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诱导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产生,以此对Rac1和Rac2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小分子干扰siRNA能够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分别有效抑制目的基因表达;使用Chamber assay方法发现,仅Rac1参与了fMLP、MCP-1诱导的人单核细胞趋化. Rac激活实验确证,Rac1参与MCP-1诱导的趋化;细胞色素C还原法表明,Rac1和Rac2均参与PMA和ZOP诱导人单核细胞ROS生成. 在人单核细胞中,RAC1和RAC2基因沉默模型的成功建立以及初步研究显示,Rac1和Rac2的不同作用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它们在人单核细胞中的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B活性异源二聚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可以活化AP-1转录因子, 其中c-Jun和JunB的相互关系和复杂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Tet-on-LMP1 HNE2鼻咽癌细胞系为动态研究模型, 主要应用c-Jun/Jun B双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Western blot方法、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方法以及Super-EMSA方法, 同时, 结合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中的阻断策略, 研究证实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介导c-Jun/Jun B异源二聚体形成, 而且该二聚体具有与DNA结合活性. 该研究为LMP1调控下, AP1二聚体家族成员在不同时空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动态组合和作用模式提供了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干细胞因子 ( human stem cell factor,h SCF)在多种哺乳动物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居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改进的 PCR体系 ,从人类基因组 DNA中扩增出自 h SCF基因编码起始位点( 1 81 )至 5′旁侧 - 1 1 90位点共 1 372 bp的片段 ,将其克隆至 p GEM- T载体中 ,经序列分析证明无误 .为探寻此片段中对转录调控起作用的具体区域 ,用基因缺失技术从 - 1 62 ( Bst X )位点向上游分别延伸至 - 2 73( Pst )、- 339( Sma )、- 381 ( Sac )、- 44 0 ( Eco R )、- 570 ( H inc )、-853( Bgl )及 - 1 1 90 ( Xho )等位点 ,共获 7个不同长度的 h SCF基因 5′旁侧序列片段 ,随后将这7个片段分别克隆入荧光素酶 ( luc)报告基因载体 p GL2 - Promoter.经阳离子脂质体包埋技术介导转染 He La细胞 ,培养 48h后检测 Luc活性 .结果表明 :h SCF基因 5′旁侧 - 1 1 90~ - 853区域对luc表达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而 - 339~ - 2 73区域则显示有抑制作用 .分别以包含这两个区域的片段为探针进行竞争性凝胶阻滞实验 ,结果均出现一个或多个特异性滞留区带 ,说明这两个区域存在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实验结果表明 ,h SCF基因 5′旁侧 - 1 1 90~ - 853区域富含 AT,是一典型基质结合区 ,而 - 339~ - 2 73区域为一新的沉默子 ,在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活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CR方法从重组载体pKKSCF扩增出人干细胞因子(SCF)基因cDNA片段,经亚克隆构建成表达载体pET11dSCF,经限制性酶谱分析鉴定证实.继用IPTG诱导重组pET11dSCF在大肠杆菌HMS174(DE3)中表达,经初步纯化获得重组人SCF蛋白质,经检测具有生理活性,对脐带血CFU-CM和HPP-CFC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为进一步的生物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调节EGF受体核移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编码的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是重要的致瘤蛋白, 一直以来是EB病毒致瘤机制的研究核心. 传统的受体学说认为, 细胞膜受体作为第一信使, 在细胞膜上与其配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但近年来, 对EGFR家族成员受体核移位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意义的研究, 拓宽了人们对细胞膜受体生物学功能的认识. 利用我们建立的Tet-on系统调控LMP1表达的细胞系, 采用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证实, LMP1可调控EGFR的核移位, 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 通过GFP与EGFR及不同突变体的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发现, EGFR的核定位信号在其核移位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并初步发现LMP1调控EGFR核移位为配体非依赖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