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评估自体DC与CIK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给予20例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20例难治复发的应用同样化疗方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治疗后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KVS)评分,DC与CIK细胞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测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细胞因子(IL-12、IL-2、IL-7、IFN-γ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1)DC与CIK细胞治疗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2)DC与CIK细胞治疗后1周,患者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细胞因子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其中CD3+、CD3+CD56+及IL-12、IL-7明显升高(P〈0.05)。结论:DC与CIK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油松(P. tabuliformis)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的天然二倍体杂交种, 是为数不多的与亲本种没有严格生殖隔离的同倍体杂交种。为了检测3个种在油松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特点, 为高山松成种机制提供数据, 选取了代表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遗传多样性的25个种群, 在油松生境下对比分析了苗期11个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 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生长发育指标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差异显著, 主要变异存在于种间及种内群体间; 出苗率、2011年11月和2012年10月的封顶率、二年生苗在2012年10月的保存率等指标的种间方差分量较大, 种内变异较小, 是体现种间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油松在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最好, 总体适合度高于云南松和高山松; 云南松在封顶率和保存率上都居于最低值, 大部分一年生苗木到11月底仍未出现封顶现象且黄苗比例最高, 二年生苗的存活率为0, 表明云南松在油松生境下适合度最低; 高山松除了在紫苗比例上表现出超亲优势外, 大部分性状居于亲本种之间。此外,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山松祖先种群在适应性上表现较好, 具有在油松生境下发展的潜力; 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高山松种群及东南部的康定种群对油松生境的适应性较差。研究揭示出生态选择在高山松的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物种特征是生物对生存环境适应和响应的表现, 反映了物种的生态位、适合度和生态功能。特征数据库的建立和共享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丧失、物种进化与适应、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响应、种内与种间关系等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哺乳动物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目前中国还没有包含哺乳动物形态、生活史、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等物种特征的数据库。我们系统查阅了文献和各种数据资料, 共收集整理出中国有分布记录的754种哺乳动物(包括近些年野外绝灭种、分布存疑种)的体重、脑容量、体长、尾长、前臂长(翼手目)、后足长、耳长、性成熟时间、妊娠期、窝崽数、年窝数、世代长度、食性、活动模式、是否特有种、濒危等级、海拔范围、栖息地类型、栖息地宽度、动物地理界、生物群系、分布型、动物地理区划和分布省份或水域等24个生态特征数据。在这些特征中, 除了分布省份或水域及是否特有种外, 其余特征数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数据的完整度为30%‒100%。本数据库收录的哺乳动物种数为目前中国哺乳动物种数的上限, 为中国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推进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自体DC与CIK 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给予20 例难治复发急性髓细 胞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20 例难治复发的应用同样化疗方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患者做为对照组;治疗后4 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KPS)评分,DC 与CIK 细胞治疗前和治疗后1 周检测T细胞亚 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细胞因子(IL-12、IL-2、IL-7、IFN-酌及TNF-琢)水平的变化。结果:①DC 与CIK 细胞 治疗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②DC 与CIK 细胞治疗后1 周,患者T 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细胞因子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其中CD3+、CD3+CD56+及IL-12、IL-7 明显升高(P<0.05)。结论:DC与CIK 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入了解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研究生物膜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型,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感染性标本进行培养分离,检出545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2Compact型全自动细菌分析鉴定系统,用GN卡对其进行鉴定,药敏采用AST-GN药敏卡进行药敏分析,PCR对形成生物膜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5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痰液、尿液、血液标本分别占59.45%、21.11%和12.29%;感染菌株主要分布于ICU、肿瘤一区、肿瘤二区、血液科,分别占40.55%、15.96%、14.50%和11.93%。对主要抗菌药物耐药率:氨苄西林为79.50%,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分别为0.00%和0.30%,头孢替坦为1.10%。形成生物膜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基因型为TEM(41.60%)和SHV(29.16%)。结论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耐药率相对较低,应该与我院中药使用有关,形成生物膜肺炎克雷伯菌以TEM和SHV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绿原酸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体外抑制现象。方法收集广州市中医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菌株),应用半定量结晶紫法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选取3株生物膜强阳性的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绿原酸、左氧氟沙星用MH肉汤倍比稀释,测定两者的最低抑菌浓度;棋盘稀释法测定绿原酸与左氧氟沙星的协同抑菌浓度;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经药物干扰,观察药物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在62株菌中共有33株为生物膜阳性,占53.2%,绿原酸对实验菌株的MIC分别是2 048、2 048和2 048μg/mL,左氧氟沙星的MIC分别是32、64和32μg/mL,两药联合作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是0.5、0.5和0.5,提示两药呈协同作用,经体外建模及药物干扰,镜下药物组的黑色絮状物较未处理组明显减少。结论绿原酸具有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作用,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作用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