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DNA研究实验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淑娟  赖旭龙  唐先华  盛桂莲 《遗传》2002,24(5):551-554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从古代样品中获取微量DNA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古DNA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实验方案还需要加以改进,其结果的分析与推论也需要多方面的验证。本综述着重介绍了古DNA研究的实验技术及可靠性分析。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for Ancient DNA Research YANG Shu-juan1,LAI Xu-long1,2,TANG Xian-hua1,SHENG Gui-lian1,2 1.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2.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makes it possible to study minimum DNA from ancient materials.During past decade,a lot of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n ancient DNA research have been made in many fields especially in molecular evolutionary biology.The nature of degradation and contamination of ancient DNA from ancient biological materials pose a dominating problem in ancient DNA research.Therefore,the experiments should be modified based on the modern molecular techniques and more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In this paper,authors review the general experimental protocols on sampling,extraction and amplification as well as authenticity of ancient DNA. Key words:ancient DNA;authenticity;ancient DNA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2.
胼胝质是以β-1,3键结合的葡聚糖,其形成的壁结构只发生在特定组织。当其提前或延迟降解时,会导致花粉败育,明确胼胝质的沉积动态规律对探究雄性不育机理及利用枸杞雄性不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可育系‘宁杞1号’与不育系‘宁杞5号’为实验材料,采用半薄切片技术,并利用苯胺蓝和标记胼胝质的方法和高碘酸-希夫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 PAS),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比观察了不同发育时期的宁夏枸杞可育和不育花药中胼胝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胼胝质对不育系花药败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可育和不育花药小孢子母细胞外沉积形成厚薄不均的胼胝质壁,荧光反应显示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后,胼胝质壁逐渐增厚。随着花药的进一步发育,可育花药中四分体外胼胝质壁逐渐解体、消失,释放出四个小孢子。而不育花药中四分体外的胼胝质壁不断增厚,并没有出现降解迹象,直至开花,药室中小孢子仍以四分体状态存在,已经变形、解体的四分体外仍包裹着胼胝质壁。胼胝质降解异常是导致宁夏枸杞花粉败育的结构原因。本文进一步对不育系四分体胼胝质壁未发生降解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解析宁夏枸杞雄性不育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果实制干是宁夏枸杞炮制的主要过程,宁夏枸杞不同品种在制干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以宁夏枸杞栽培中制干差异较大的品种‘宁杞1号’(易制干)和‘宁杞5号’(不易制干)果实为材料,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和GC-MS技术对2个宁夏枸杞品种不同发育时期(青果期、色变期、成熟期)的果实果皮结构以及果皮蜡质微形态、含量和组分进行了观测,从果皮蜡质微形态及组分的积累变化初步揭示枸杞果皮蜡质的积累规律,以明确不同枸杞品种果皮蜡质组分差异,为不同品种适宜促干剂的筛选以及促干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宁杞1号’和‘宁杞5号’枸杞表皮细胞外侧细胞壁均呈现脊状突起的结构,在果实青果期脊状突起不连续,脊和脊之间排列紧密;随着发育时期的延后,脊状突起的连续性逐渐增强,且脊与脊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宽,蜡质呈膜状覆盖于凸起的脊和两脊之间的沟内。(2)‘宁杞1号’和‘宁杞5号’两个枸杞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单位面积蜡质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成熟期单位面积蜡质含量最高,且‘宁杞1号’3个发育时期果皮单位面积蜡质含量均高于同期‘宁杞5号’,呈现出与扫描电镜观察到的蜡质分布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3)2个品种3个时期的果实表皮蜡质组分均由烷烃类、酮类、醇类、酸类、醛类、酯类和碘代烷烃类组成,两品种青果期和色变期果皮蜡质组分相同,主要由烷烃类、醇类和碘代烷烃类组成,它们成熟期的果皮蜡质组分主要由烷烃类、醇类和酯类组成。(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生育时期‘宁杞5号’果皮蜡质组分多为烷烃类物质,较‘宁杞1号’更利于阻挡果实水分的散失。研究发现,影响枸杞果实制干的原因在于枸杞果皮蜡质含量、结构和蜡质组分,烷烃类组分能够有效阻止果实体内水分的散失,‘宁杞5号’果皮蜡质中烷烃组分含量更高,果皮保水性更强,致果实不易制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医疗纠纷中医院与媒体间的关系现状,进而为在医患纠纷中的医院与媒体的博弈提供解决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选取长春市5家三级医院的400名医务人员、3家媒体机构的100名媒体工作人员做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 不同工作职能的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的认知不同;医务人员普遍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主要表现在语言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媒体在获取医疗纠纷事件的途径中,直接获取的途径所占比例较小,还需主要靠间接途径获取;医方与媒体方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认知有差异;医方与媒体方对医疗纠纷事件产生的原因认知有差异。结论 寻求医方与媒体方之间的博弈对策,寻找二者的利益契合点,形成解决医疗纠纷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用多炔类化合物1-苯基-4-(3,4-亚甲二氧)-苯基丁二炔(简称化合物5)处理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愈伤组织,经紫外光(320~400nm)照射后,诱导细胞内形成氧化胁迫环境。利用生化酶学方法,测定几种保护酶系在氧化环境下的活性变化。发现经化合物5和照光处理后,可诱导激活细胞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而超氧化歧化酶(SOD)则表现为活性受抑制。以0.1~10mg/L的浓度处理,所测GST、GSH-Px和POD的照光诱导活性明显高于未经照光处理的活性。其中以10mg/L,的浓度处理,照光所提高3种酶活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0.47%、113.68%和166.68%。以1mg/L和10mg/L的浓度处理,照光对SOD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50.25%和76.46%。测定结果表明:在外源光敏物质引起细胞内的氧化胁迫环境下,可激活细胞内保护酶的活性,用于抵御氧化逆境对细胞的损伤。而SOD则可能是化合物5光活化抑制稗草生长的生化作用靶标酶之一。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宁夏枸杞为材料,对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淀粉含量、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内质体超微结构和淀粉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枸杞果实内淀粉含量随果实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花后14d其含量达到最高(13.85mg·g-1)。(2)果实内α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果实发育成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α淀粉酶活性始终明显高于β淀粉酶活性。(3)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果实转色(花后24d)以前果实的造粉体内有大量淀粉粒的存在,但在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内的淀粉粒分解、消失,而叶绿体内没有观察到淀粉粒。研究认为,淀粉是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对维持果实早期的库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库强的增加,淀粉体内的淀粉被淀粉酶分解转化为还原糖贮藏在果肉细胞中。  相似文献   
7.
基于细胞色素b的鸫亚科部分鸟类的系统进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鸫亚科(Turdinae)16属35种鸟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所测序列经对位排列后共983bp,包含变异位点399个,简约信息位点349个。以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和雪松太平鸟(Bombycillacedrorum)为外群,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分别构建鸫亚科的系统发生树。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所研究鸫亚科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个支系包括鸫属(Turdus)、地鸫属(Zoothera)和宽嘴鸫属(Cochoa);第2个支系包括歌鸲属(Luscinia)、鸲属(Tarsiger)、鹊鸲属(Copsychus)、薮鸲属(Cercotrichas)、红尾鸲属(Phoenicurus)、水鸲属(Rhyacornis)、燕尾属(Enivurus)、啸鸫属(Myiophoneus)、石属(Saxicola)、属(Oenanthe)、溪鸲属(Chaimarrornis)、矶鸫属(Monticola)和欧亚鸲属(Erithacus)。其中地鸫属并非单系类群;红尾鸲属为并系发生,水鸲属和溪鸲属归并到这一支系;石属与矶鸫属互为姐妹群,再与属聚合构成另一支系;然后上述两个支系构成姐妹群;歌鸲属和鸲属聚成姐妹群。对于鹊鸲属、薮鸲属、啸鸫属、欧亚鸲属、宽嘴鸫属和燕尾属,本研究结果并没有完全解决它们在大分支内与其它属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介素1-53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κB(NF-κBp65)和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物(CINC-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中介素干预组(D组)。每组分别在缺血45min,再灌注60min、120min 3个时点处死6只大鼠,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组织匀浆CINC-1蛋白含量及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IR组的W/D值、MPO活性、NF-κBp65和CINC-1的蛋白表达均高于C组,中介素1-53干预后各值较IR组有所下降;D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中介素1-53的应用可以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活化,降低肺组织CINC的表达,从而减少肺内PMN的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示范试验方法,并根据GB2763-2005、日本及欧盟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要求,研究了敌敌畏、丙溴磷与丁草胺3种农药在菜用大豆上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敌敌畏的安全间隔期为3 d,在菜用大豆上进行合理使用最终产品质量是安全的;丙溴磷产品内销(参照甘蓝)的安全间隔期为18 d,出口日本及欧盟的安全间隔期为28 d,在菜用大豆生长中后期及后期使用不当易引起最终产品农残超标;在菜用大豆种植后当天,合理施用丁草胺,其最终产品质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水胺硫磷在香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水胺硫磷在香蕉中的原始沉积量及残留量与施药剂量密切相关,施用加倍剂量处理的原始沉积量为推荐剂量的148%。水胺硫磷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在香蕉中的相关系数︱r︱= 0.9465~0.9490(P<0.01),消解系数(︱k︱) = 0.1606±0.0035,半衰期(T1/2)为4.3~4.5 d,消解99%所需要时间(T0.99)为28.1~29.4 d;在土壤上︱r︱= 0.9552(P<0.01),︱k︱= 0.2107,T1/2为3.3 d、T0.99为21.9 d。距末次施药后58~65d,在香蕉最终产品及蕉园土壤均未检出水胺硫磷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