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3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本文研究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短期连作3个大豆品种分枝期根系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旨在探索不同大豆品种与AM真菌在连作土壤中的互作效应。通过向黑农44(HN44)、黑农48(HN48)和恳丰16(KF16)3个大豆品种盆栽土壤中接种F. mosseae,对接菌连作0年(未连作对照组)、连作1年、连作2年土壤中的大豆根系,采用Nested-Program Control Register-DGGE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接种F. mosseae后,不同大豆品种根系AM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值表现为连作2年的土壤>连作1年的土壤>未连作的土壤;其中,球囊霉属GlomusF. mosseae为3个大豆品种根系中AM真菌的优势菌群。接种F. mosseae对连作1年、连作2年3个大豆品种根系AM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孙新  魏振邦  孙效文  张研  鲁翠云 《遗传》2008,30(3):359-366
选用35个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天津换新良种场镜鲤一个繁殖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 等进行了检测, 以卡方检验估计群体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在35个基因座共检测到118个等位基因, 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37个, 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2~7个不等,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16, 观测杂合度平均值0.431, 无偏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4736,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2, 说明这个群体属于中度多态, 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卡方检验的P值显示多于半数的位点都发生了偏离。并将35个基因座的不同基因型与个体的体重、体长值进行了连锁分析, 得到了4个与体重、体长连锁的基因型, 并将所得结果与鲤鱼体长性状QTL定位结果进行对比, 其中HLJ319标记与QTL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分析了几个严重偏离平衡的基因型, 并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93.
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和杉木细根分解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磷(P)有效性对中亚热带地区林木细根分解及其胞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米槠天然林为分解的实验样地,采用网袋法以该区域较为典型且底物P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米槠和杉木细根为研究对象,进行P添加试验。各施P水平分别为高磷(HP,360 kg P hm~(-2)a~(-1))、中磷(MP,240 kg P hm~(-2)a~(-1))、低磷(LP,120 kg P hm~(-2)a~(-1))和对照(CT,0 kg P hm~(-2)a~(-1))。结果显示:在2 a分解期内,米槠细根分解快于杉木细根,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P添加提高了细根的分解速率,对分解起促进作用,且对P含量较低的杉木细根促进作用更强,但未随施P水平的提高分解呈加速的现象。总体上,米槠细根分解各种酶活性及总的累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细根;主要降解纤维素的水解酶活性呈先升后降,主要降解木质素的氧化酶活性呈增长趋势;P添加降低了酸性磷酸酶(AP)活性,而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酚氧化酶(Ph Ox)和过氧化物酶(Per Ox)活性;回归分析显示细根的分解速率与水解酶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与氧化酶呈显著的指数关系。研究表明,P是影响中亚带林木细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可用于解释细根的分解速率。对土壤P有效性低的中亚热带地区林木细根分解的机理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并为森林经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比较脾全切除术和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并平均分为两组,脾全切除组42例采用脾全切除术治疗,脾部分切除组42例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清Ig A、Ig G、Ig M、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部分切除组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全切除组,但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全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血小板计数、Ig M、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g A、Ig G、CD3~+、CD4~+、CD8~+、CD4~+/CD8~+显著高于全切除组(P0.05)。部分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切除组(P0.05)。结论: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裂的手术效果优于脾全切除术,且对患者血小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5.
森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上具有重要作用.森林经营与管理下的新造林和森林保护具有显著的固碳功能,其中,新造林和森林保护的固碳速率分别为0.04~7.52、0.33~5.20 t C·hm-2·a-1.同时,营造林过程中物资的生产和运输导致边界内产生温室气体排放;营造林导致的活动转移、市场效应和生态环境变化导致边界外产生碳泄漏.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森林经营与管理活动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界定、计量方法、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排放速率;边界外碳泄漏的类型、计量方法与碳泄漏量;净固碳量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泄漏对固碳的抵消强度.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对固碳的抵消强度为0.01%~19.3%,进一步考虑碳泄漏时可增至95%.若仅考虑森林经营与管理在边界内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可测量的活动转移碳泄漏,森林经营与管理具有较好的净固碳效益,且相比于农田固碳措施在温室气体净减排方面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各项重大生态工程新一期的开展和对工程固碳效益的关注,为增加重大生态工程对温室气体的净减排量,有必要在工程开展前进行合理规划、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加强控制和监测以减少工程实施导致的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和边界外碳泄漏.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姜黄(Curcuma longa L.)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从姜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α-L-鼠李糖苷(2)、橙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3)、1,7-二(4-羟基苯基)庚烷-4E,6E-二烯-3-酮(4)、1,7-二(4-羟基苯基)庚烷-1E,4E,6E-三烯-3-酮(5)、3-羟基-4-甲氧基肉桂酸(6)、对羟基苯甲醛(7)、香草醛(8)、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9)、异香草酸(10)、4-(1-羟基-1-甲基乙基)苯甲酸(11)、R-6-羟基-6-甲基-3-(2-羟基异丙基)-2-烯环己酮(12)、6,9-二羟基-4,7-巨豆二烯-3-酮(13)和β-胡萝卜苷(14)。化合物1、2、3、12和1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HPLC比较分析,姜黄地上部分缺乏姜黄药材的主要功能成分姜黄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鉴定及克隆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中PolⅢ型的U6启动子(Cn U6启动子),并验证CnU6启动子能否有效转录shRNA及CRISPR/Cas9系统中gRNA。【方法】结合Gen Bank数据库已公布的新型隐球酵母基因组信息和本实验室RNA-seq文库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到新型隐球酵母中具有高转录水平的U6RNA序列。使用重叠PCR和Easy Geno方法将预测的CnU6启动子分别克隆到sh RNA及gRNA的上游区域,通过观察shRNA对靶基因的RNAi效果及gRNA引导Cas9核酸酶对靶位点的切割结果,确定CnU6启动子能否转录短RNA。【结果】CnU6启动子能够转录形成shRNA对靶基因进行沉默,并且能转录形成g RNA引导Cas9核酸酶对靶点进行切割。【结论】新型隐球酵母的CnU6启动子被成功鉴定及克隆,它能有效驱动shRNA和gRNA的转录。  相似文献   
998.
豆薯种子中的杀虫成分及其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豆薯Pachyrrhizus erosus (L.) Urban种子中的杀虫成分及其杀虫毒力,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4龄幼虫为目标昆虫,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色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构,并通过浸渍法、点滴、夹毒叶碟法等测定各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幼虫、棉蚜Aphis gossypii无翅成蚜、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幼虫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的杀虫活性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从豆薯种子中共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即12a-hydoxyrotenone,pachyrrhizine,12a-hydoxypachyrrhizone,12α-dehydropachyrrizone,α-naphthoflavone,7-methoxyflavanone,12α-hydroxydolineone,6-methoxyflavone,4′-hydoxyflavanone,quercetin dihydate,5-methoxyflavone,7-hydroxyflavone,3′-hydoxyflavanone和3-hydroxyflavone。上述化合物中的前7个化合物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具有毒杀活性, 处理24 h的LC50分别是25.0,51.1,196.2,48.4,98.9,107.2 和15.6 mg/L;前6个化合物对棉蚜成虫24 h 的毒力分别为1.5,10.9,80.7,8,32.1和112.8 mg/L;前5个化合物以及12α-hydroxydolineone对甘薯天蛾3龄幼虫有毒杀活性;12α-hydoxyrotenone对3龄小菜蛾幼虫24 h的胃毒毒力LD50为17.3 μg/头,7-methoxyflavanone对该虫仅表现出较弱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首次从豆薯种子中分离得9个化合物,即6-methoxyflavone,4′-hydoxyflavanone,quercetin dihydate,α-naphthoflavone,7-methoxyflavanone,5-methoxyflavone,7-hydroxyflavone,3′-hydoxyflavanone和3-hydroxyflavone;豆薯种子含有7个活性成分,其作用方式因目标昆虫不同而不同,其主要杀虫成分不是鱼藤酮而是12α-羟基鱼藤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构建RAB27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研究RAB27A 对人HepG2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pEGFP-C1-RAB27A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出融合绿色荧光蛋白的RAB27A基因全长,酶切后插入穿梭载体pENTR/U6,再应用Gateway技术,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pHAGE-EF1α-puro-DEST上,构建得到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HAGE-GFP-RAB27A-puro。测序鉴定序列正确后,将其与包装质粒psPAX2和包膜质粒pMD2.G共转HEK-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收集并浓缩培养上清以获得慢病毒颗粒感染HepG2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K-293T细胞和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绿色荧光强度;Western blot检测稳定感染HepG2细胞株RAB27A 蛋白表达水平;CCK8和平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稳定过表达RAB27A的HepG2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稳定过表达RAB27A的HepG2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经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正确;浓缩后病毒滴度较高;重组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后,细胞外源RAB27A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HepG2细胞的增殖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1),S期细胞分布比例明显降低(P<0.01)。结论: RAB27A 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外源过表达RAB27A 基因可显著抑制HepG2细胞增殖能力。RAB27A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迁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00.
西伯利亚蓼半胱氨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半胱氨酸合成酶是植物半胱氨酸合成反应的关键限速酶。文中应用RACE技术从西伯利亚蓼中成功克隆了半胱氨酸合成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 EU597481), 命名为PcCSase1, 该基因全长cDNA为1 260 bp, 编码382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 初步确定PcCSase1的N端前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 并引导PcCSase1蛋白定位于胞质, 为胞质型半胱氨酸合成酶。同源序列分析表明, 此蛋白与其他植物半胱氨酸合成酶成熟蛋白序列高度保守, 氨基酸相似性达到90%左右。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 PcCSase1在西伯利亚蓼的叶、茎和地下茎中均有表达, 叶中表达最高, 茎和地下茎次之, 在3% NaHCO3胁迫过程中, 该基因在叶、茎和地下茎中均在第2 d表达量最高。将PcCSase1转入酿酒酵母INVSc1, 结果显示培养基中半胱氨酸和菌体中谷胱甘肽含量均有显著增加, 在10% NaHCO3和5 mol/L NaCl胁迫下, 转基因INVSc1-pYES2-PcCSase1菌株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INVSc1-pYES2, 证明PcCSase1基因具有耐高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