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7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209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399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论世界柳属植物的分布和起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992.
菜蚜种群抽样理论的蒙特卡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区秋白菜上蚜虫种群在其一定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是可以用Pearson Ⅲ型分布拟合的。用蒙特卡洛试验研究这种分布的三个参数——平均数Ex,变异系数Cv和偏态系数Cs的估计误差同样本容量的关系是有效的途径。本文介绍了该试验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步骤,并得出初步结论:以一株菜为一个样本单位计数白菜上的蚜虫头数,则在允许误差不大于5%的情况下,样本容量为50时,用矩法便可足够准确地估计Ev和Cv值了;但对于估计Cv值,则样本容量应为500左右。  相似文献   
993.
我国小麦族的形态演化与分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演化形态为基础,结合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研究了中国小麦族的分类和属 间的亲缘关系。 小麦族的穗状花序可认为由雀麦族的圆锥花序和短柄草族的总状花序演化而来,演化路 线可归纳为:1.圆锥花序的各级花序柄缩短直接形成圆锥穗状花序,具不定数小穗或假单生小穗,其颖与外稃的中线及小穗轴不在同一面上。2.圆锥花序简化为总状花序后小穗柄再缩短,形成简单穗状花序,具真单生小穗,其颖、稃的中线与小穗轴处于同一面上。 3.聚伞圆锥花序简缩为聚伞穗状花序,具三联小穗,其居中小穗的颖位于外稃的背面,侧小穗的颖位于外稃 的侧面。据此,根据小麦族颖、外稃的形态和其它性状、生境、分布,国产的和引种的小麦族植物可分为13个属(赖草属、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偃麦草属、山羊草属、小麦属、冰草属、旱麦草属、黑麦属、簇毛麦属、新麦草属、大麦属和猬草属),本文主要讨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94.
大豆幼苗下胚轴的SOD活性主要存在于细胞溶质,约占细胞内总活性的87.3%,其次分布在线粒体,约占总活性的6.8~7.2%。细胞溶质的SOD以Cu-Zn-SOD(SODb_1b_2b_2)类型为主,它在细胞溶质中约占86%。线粒体的SOD主要是Mn-SOD(SOD_a)类型,它在线粒体中约占74~76%。大豆幼苗下胚轴的SOD同工酶活性,SOD_a(Mn-SOD)约占13%,SODb_1b_2b_2(Cu-Zn-SOD)约占77%,SODc_1c_2c_2(Cu-Sn-SOD)约占10%,表明大豆幼苗下胚轴的三组同工酶以SODb_1b_1b_2为最强。比较绿色与黄化花生幼苗子叶SODc_1c_2c_2的差异,证明SODc_1c_2c_2的形成与光照下叶绿体的正常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95.
养鱼池轮虫休眠卵分布和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部分鱼场养鱼池底泥中轮虫的休眠卵,表层(0—5厘米)数量每平方米为1.2—503万个,个别池塘高达1,573万个,其中完全暴露于泥表面的数量约占1—2%。休眠卵数量差别和池塘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各泥层中的轮虫休眠卵数量呈“V”形垂直分布的趋势。萼花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的休眠卵在水温10-40℃;pH4.5-11.5;溶氧0.3毫克/升以上和盐度8.5%以下的条件下可以萌发。10℃为其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根据轮虫休眠卵分布和它的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萌发的生态条件,阐述了在养鱼池中增殖轮虫所应采取的措施及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96.
黄燮才   《广西植物》1981,(1):34-37
本文对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原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资源分布的概况作了扼要介绍,附花形态特征鉴别图和分种检索表,并对开展臭牡丹原植物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7.
中国鲤亚科鱼类的分类、分布、起源及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中国鲤亚科鱼类5属23种,内有1新种——尖鳍鲤Cyprinus acutidorsalis sp.nov.,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1)背鳍前部呈三角形突出,后缘具一很深的缺刻;(2)腹鳍起点前于背鳍;(3)尾鳍下叶不呈桔红色。中国鲤亚科鱼类区系,远较其他国家丰富,地方种有乌原鲤Procypris merus、岩原鲤P.rabaudt、尖鳍鲤、龙州鲤Cyprinus longzhouensis、短鳍鲤C.micristius,抚仙鲤C.fuxianensis、异龙鲤C.yilongensis、大眼鲤C.megalophthalmus、厚唇鲤C.crassilabris、杞麓鲤C.chilia、春鲤C.longipectoralis、大头鲤C.pellegrini、洱海鲤C.barbatus、云南鲤C.yunnancnsis、大理鲤C.daliensis和翘嘴鲤C.ilishaestomus,共16种。云南高原鲤亚科种类特多,仅见于云南的中国地方种多达12种。在云南各湖泊,鲤属鱼类种的分化十分明显,尤其在洱海,所产6种除杞麓鲤外,均为该湖所特有,同域种如此之多,殊属罕见,大概洱海一带即为鲤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云南高原特有种如此丰富,可能与云南地形地貌几经变迁,并具备着使该亚科鱼类区系得以繁荣和分化的良好生态条件密切有关。本文还对鲤亚科鱼类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8.
The population activities of golden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Xiaoshennongjia of Badong county,Hubei Province had been surveyed by consecutively tracing and grossly counting from 0ct.2000 to June 2002.The result indicated the anmount the golden monkey that iuhabit in here about 600-800 individuals.They moved clockwise in a circular track.236 golden monkeys of 2 groups had recorded by video camera during survey in Apr.2001,among them there were 59.05% adult and 40.95% of underage,the rate was 1:0.9,the sex ratio of adult was 1:1.38 (male:female).117 individuals of three different groups were recorded in random in 2002,among them were 56.41% of adult and 43.59% underage,the rate was 1:0.67,the sex ratio of adult was 1:1.2.The young were hem from the beginning the month of March.  相似文献   
999.
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星学 《古生物学报》1997,36(4):411-422
对华夏植物群起源新观点作了补充论述,植物群的演替与分布也作了概要综述。还以附表显示晚古生代全球有关植物群地理区划及可能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139,自引:4,他引:135  
一个世纪以前,美洲印第安人和希腊人各自独立地发现柳树的叶和树皮可镇痛解热。德国JohannBuchner(1828)成功地从柳树皮中分离出少量水杨昔(sallcin,即水杨乙醇糖着)。1838年,RaffaelePiria将柳树皮中这种活跃的有效成分称为水杨酸(salicylicacid,SA拉丁文saliX意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