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32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0 毫秒
991.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紫红丝膜菌子实体色素的提取条件及其稳定性。色素最佳提取条件为以80%乙醇60℃下提取2h,影响程度为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色素对自然光、紫外光不稳定;酸性条件下为紫红色,碱性为堇紫色;对Fe3+不稳定;对氧化剂不稳定,对还原剂稳定;对常用食品添加剂相对稳定;温度的变化对色素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92.
用组织培养方法 ,在MS加不同浓渡的NAA等 7种培养基上 ,对巴旦杏成熟胚进行了快速繁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巴旦杏成熟胚在 7种培养基上都能直接形成完整植株 ,可以继代培养三次左右 ,繁殖系数达 1 2 5%~ 2 1 0 2 7%。  相似文献   
993.
小麦旗叶Rubisco周转与籽粒含氮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玲  江力 《植物生理学报》2001,27(2):119-122
随着旗叶的衰老,Rubisco含量逐渐减少,延缓小麦旗叶的衰老进程(抽穗期施氮肥),可增加旗叶Rubsco的含量,提高籽粒的全氮含量,在小麦旗叶全展后28天内,Rubisco的^15N丰度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仍有Rubisco的重新合成,而在28天以后,Rubisco的15N丰度处于低水平,表明无Rubisco的重新合成,但这时籽粒的15N丰度却上升,旗叶全展后14天的Rubisor 15N丰度高于旗叶中全氮的丰度,说明此时期Rubisco合成的速率高于其它蛋白质,旗叶衰老过程中Rubisco的15N丰度的净转移高于全氮,Rubisco净N转移也高于全氮,表明Rubisco向籽粒中转移的氮素多于其它蛋白质,对籽粒含氮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94.
对710名(男328人,女382人)新疆蒙古族进行了糖精和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蒙古人群中的糖精味盲率为4.648%,没有尝味能力的隐性基因频率为0.2156,具有尝味能力的显性基因频率为0.7844,平均尝味阈值为8.009 ±1.34(0.108mol/L)。乙酰水杨酸的尝味阈值分布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双峰一谷分布,表明该性状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谷底7号液(3.00X10-4mol/L)是味盲的界限,味盲的峰值在1号液(1.7X10-2mol/L),尝味者的峰值在11号液(1.25X10-5mol/L),味盲率为90.282%,。经x2检验,男、女性的味盲率元显著差异(P>0.90),表明决定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对该基因的显隐性等特点尚需通过家系分析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995.
PPF1是与G2豌豆短日不衰老现象紧密相关的基因之一 .以pSK PPF1为模板 ,用PCR方法得到了编码该蛋白C端的基因片段 ,称为PPFC .进一步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中间载体pGEM T easy ,再酶切得到PPFC片段插入到pGEX 4T 1载体中 ,构建成表达质粒pGEX 4T PPFC .在BL2 1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 ,得到GST PPFC融合蛋白 .用GST亲和柱纯化得到PPFC蛋白 ,将其作为抗原得到兔源的多克隆抗体 .Western杂交分析表明所得到的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ELISA分析证实其效价为 10 6.该抗体的获得为用免疫沉淀等免疫分析技术研究PPF1与其它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从而阐明PPF1在延缓G2豌豆衰老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96.
抗人肝癌单抗片段抗体HAb18F(ab)2的冻干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适合于HAb18 F(ab′)2片段抗体的冻干保护剂及其冻干工艺,是确保该生物制品的质量关键之一,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保护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蔗糖对HAb18 F(ab′)2片段抗体冻干样品的剂型、外观、残水量(<3%)、复溶时间(<10 s)、纯度(>95%)及稳定性没有影响.研究优化与保护剂相结合的适用于HAb18 F(ab′)2片段抗体的最佳冻干工艺,为抗体片段扩大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广西南部晚长兴期小型有孔虫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西南部板董和柳桥地区晚长兴期台地及台地坳陷区沉积地层中发育两个不同的小型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与放射虫相伴生,呈实体化石形式保存,展示出该时期有孔虫外部和部分内部构造特征。晚古生代以实体状态保存的有孔虫比较少见,长兴期有孔虫的研究更是主要基于薄片鉴定。本文系统描述了两个实体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主要由Nodosarioidea和Cornuspiroidea组成,多数是长兴期的常见分子,但同时也出现了中生代较繁盛的类型。与伴生的放射虫研究成果一致,这些中生代型有孔虫的发现指示了在古生代末一些分子穿过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而没有受到大灭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H18杂交瘤抗凋亡能力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PCR从pGEMTbcl-XL质粒中获得bcl-XL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F-bcl-XL,脂质体法转染杂交瘤细胞,G418筛选稳定表达株,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Bcl-XL提高杂交瘤抗正丁酸钠诱导凋亡的功能。 将构建的编码鼠bcl-X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F-bcl-XL,转染H18细胞后,获得稳定的表达株细胞;稳定表达Bcl-XL的细胞具有抗正丁酸钠诱导凋亡的功能。鼠bcl-XL基因在杂交瘤细胞中稳定表达,提高了杂交瘤抗凋亡的能力,对高密度大规模培养杂交瘤细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中国新疆马鹿亚种头骨形态的地理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马鹿(Cervus elaphus)有3个亚种(塔里木亚种C.e.yarkandensis、天山亚种C.e.songarieus和阿勒泰亚种C.e.sibirieus)。本文报道新疆马鹿3个亚种头骨形态学特征描述和14项形态学指标测定。被测定的指标主要有颅全长(GLC)、颜面长(FL)、鼻骨全长(GLN)、前头长(MFL)、眼窝长(OFW)、基底全长(CBL)、口盖最大幅(GPB)、前臼齿间距离(Pm—P)、眼间最小幅(ZB)、筋突起高(CH)、关筋突起高(LH)、牙齿间隙裂高(DH)、前下颚骨高(HMP2)、后下颚骨高(HMM,),采用主成分分析并在这3个亚种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阿勒泰亚种的头骨长度和高度值比塔里木亚种大,宽度值比塔里木亚种小;2)天山亚种的头骨大小一般处在塔里木亚种和阿勒泰亚种的中间,但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3)阿勒泰亚种和天山亚种的头骨形态测量数据比较接近,塔里木亚种的头骨形态比较特殊(塔里木亚种的头骨短而宽,明显区别于其他两亚种的特征)。在新疆导致马鹿3个亚种头骨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有栖息地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差异。阿勒泰亚种和天山亚种栖息在大陆性气候寒冷区的针叶林中,冬天气候比较寒冷;塔里木亚种栖息在大陆性气候温热区的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中,气候干旱炎热。因此,阿勒泰和天山亚种在适应寒冷的气候并适应生软食物的食性过程中头骨变成长细,而塔里木亚种长期适应干旱炎热并适应生硬食物的食性使头骨变的短而宽。  相似文献   
1000.
图力古尔  杨乐  李玉 《生态学报》2005,25(12):3133-3140
采用定点观察和取样调查法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中黏菌与植物群落类型以及基物、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 蒙古栎 红松林群落中黏菌多样性最丰富;枫桦 紫椴 红松林群落次之;水曲柳 胡桃楸 红松群落中最差。槭属(A cer)和椴属(T ilia)的腐木是最适宜黏菌生长的基物;栎属(Quercus)腐木次之。松属(P inus)、白腊树属(F rax inus)和其它类腐木上的黏菌种类丰富程度相对较低并彼此接近。灌木枯枝落叶上的黏菌种类比较有特色。胡桃楸(J ug lansm and shurica)上未见黏菌分布。7~9月份是黏菌大量发生季节,日最高温度处于22~30℃、日最低温度10~18℃时和空气湿度处于66%~96%时适宜于绝大多数黏菌的生长。针阔混交林中的多数黏菌是避光生长的,但有少数几种黏菌是在向阳面形成子实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