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5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284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7):703
林龄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不同碳组分(植被、木质残体、凋落物和土壤)中的分配有着重要影响。亚热带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青冈属(Fagus)植物是我国亚热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树种, 而有关水青冈林碳储量随林龄变化的研究在我国鲜有报道。该研究选取贵州月亮山3个演替阶段(林龄分别为33年、82年和208年)的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林为研究对象, 对其生态系统全组分的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调查与估算。研究发现, 随林龄增加, 亮叶水青冈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增加, 33年、82年和208年林分别为(186.9 ± 46.0)、(265.8 ± 82.3)和(515.1 ± 176.4) Mg·hm -2, 且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增加主要由植被碳储量(占比由32%增长至79%)贡献。凋落物与木质残体碳储量随林龄增加亦呈增加趋势, 但二者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例很小(<1%)。而不同林龄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差异, 其占比由33年林的67%降至208年林的20%。这些结果验证了林龄对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及其分配的重要影响, 同时指出干扰和土地利用历史等对森林植物残体和土壤碳积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城市人为成因的气态活性氮排放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周边的陆地生态系统大气氮输入量持续增加。然而,陆地生态系统大气活性氮特别是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有机氮(DON)的同步观测仍然较为缺乏,影响氮沉降生态效应的全面、准确评估。本研究观测了北京东灵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每周的混合沉降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溶解态氮(TDN)浓度,计算了DON浓度和各形态氮的沉降通量,分析了它们的月际和干湿季差异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该站点大气沉降中NH4+-N、NO3--N、DON和TDN体积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1.45±0.04、0.70±0.01、1.81±0.66和3.96±0.65 mg N·L-1,TDN年沉降通量为25.00 kg N·hm-2·a-1,NH4+<...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为应对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CO_(2)过度排放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等问题,微藻固碳联产高值产品的CO_(2)减排策略备受关注,尤其是基于化学吸收法耦合能源微藻固碳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优良CO_(2)耐受小球藻Chlorella sp.为试验藻株,探究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化学吸收剂单乙醇胺(MEA)在体积分数为20%的CO_(2)和通气比为0.33的条件下对小球藻生理生化特性及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EA可缓解由高浓度CO_(2)造成的培养基酸化对微藻的生长抑制,且适宜质量浓度的MEA可以有效提高小球藻的生长代谢、CO_(2)固定效率及光合活性。在50 mg/L MEA的条件下,小球藻的生物量、CO_(2)固定率和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7 g/L、0.55 g CO_(2)(/L·d)和23.5%,与无MEA的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3.7%、45.6%和21.7%。综上所述,50 mg/L质量浓度的MEA作为CO_(2)吸收剂用于微藻培养体系可以显著提升小球藻在高浓度CO_(2)条件下的生物量、油脂积累以及固碳效率。以上结果可为微藻CO_(2)生物减排及清洁能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证明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分析是适用于清洁验证的分析方法之一。方法以生产中最常用的DMEM干粉培养基代替生产过程的残留物,采用了擦拭法,并用TOC分析仪检测该法清洁验证的样品的结果。结果采用TOC法分析检测DMEM培养基溶液,得到良好的线性,r0.99,回收率为98%~106%,RSD为2.07%~3.88%。检测限和定量限的TOC响应值分别为56和168μg/L。擦拭样品回收率为86.40%,样品放置1、4、8、24、30、48 h测出的TOC响应值之间的RSD为2.49%。结论该方法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材料稳定性等均符合规定,方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制药设备的清洁验证。  相似文献   
995.
应用原生动物群落评价石油废水对燕山区水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燕山地区的水系——周口店河、东沙河、丁家洼河、西沙河、大石河中游受到石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作者在5条河流同步采用载玻片法、PFu(Polyurethane Foam Unit)法和传统的浮游生物沉淀法收集原生动物群落。对群落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群集过程(Seq、G、T90%)等参数进行了测定。3种方法都能监测出周口店河有严重的毒性效应,载玻片法和PFU法能监测出含石油的废水在东沙河逐渐净化的过程,PFU法能最终判断出西沙河的有机污染比丁家洼河大。因此这5条河流的污染程度是依大石河、丁家洼河、西沙河、东沙河、周口店河的次序而递增。周口店河上游站因含强酸、强碱的废水引起的毒性已迫使原生动物无法生存。由于东沙河的汇入,大石河的中游地段优势种出现以自养性向异养性转化、丰度增加、多样性指数下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北拒马河亦有潜在的压迫。  相似文献   
996.
闽南-台湾浅滩近岸上升流区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宪  李文权 《生态学报》1992,12(3):219-224
本文采用~(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结合浮游植物细胞含碳量,计算了不同季节、不同深度下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常数,讨论了不同环境条件对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近岸上升流的形成,是该海域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上升流期间浮游植物复制时间要比非上升流期间浮游植物复制时间缩短1.8倍。同时还表明,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上升流期间营养盐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是上升流区具有较大的浮游植物碳同化速率常数(3.3d~(-1))的原因之一。适宜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在3 000—15 000lx之间,温度的影响可用Goldman和Carpenter模式近似表示。  相似文献   
997.
998.
本实验调查了武汉东湖浮游植物水华的各种成份以及水柱沉淀物内叶绿素α含量,根据碳与叶绿素α系,给定了一回归方程,并计算出沉淀物中藻类活体相应的碳、氮、磷含量。从平均数值看,武汉东湖浮游植物水华的C,N,P含量分别为39.30,7.98及0.94(%);其干湿比为0.20,碳、氮比为5.10,碳、磷比为46.54,碳与叶绿素口之比则为133.3201983年东湖水柱沉淀物中浮游植物活体叶绿素α下沉量平均每天每平方米为43.8675微克(Ⅰ站)及35.5881微克(Ⅱ站)。利用东湖浮游植物水华各种成份含量及其各种比率计算出的东湖水柱沉淀物中浮游植物活体碳、氮、磷量,按顺序每天每平方米分别为2.53,0.50,0.05毫克(Ⅰ站)及2.09,0.41,0.04毫克(Ⅱ站)。  相似文献   
999.
甘蓝型油菜籽粒着生密度及其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角果内籽粒着生密度影响每果粒数,对油菜产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本研究以不同遗传背景和地理来源的213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芸薹属60 K Illumina Infinium SNP芯片进行群体结构、亲缘关系以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然后基于最优模型对籽粒着生密度及其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通过GWAS分析,共检测到10个SNP位点与籽粒着生密度及其相关性状关联。其中与籽粒着生密度关联的标记有2个,表型贡献率分别为9.49%和11.17%;与角果有效长关联的标记有6个,单个位点可解释9.81%~12.17%的表型变异;与每果粒数相关联的标记有2个,分别解释10.44%和10.87%的表型变异。通过分析关联SNP位点的LD区间的基因信息,筛选出16个与籽粒着生密度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候选基因,其中KMD4和UGT76C2基因与细胞分裂素的调控有关;AGL104和ADC2基因参与种子的形成过程;MCCB、NGA2和MATE等基因参与侧生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它们的异常表达会导致一些侧生器官的变异。ADC2和UGT76C2两个候选基因可能对籽粒着生密度和每果粒数一因多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及植物根系生境中的丝状真菌,具有拮抗植物病原真菌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功效。碳代谢抑制子CRE1全局性调控细胞生长代谢过程,保障木霉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及拮抗病原菌特性。比较深绿木霉(T.atroviride)T23及其Cre1突变株(T23Δcre1)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特性,结果表明:cre1基因沉默后,T23Δcre1较T23菌丝生长变慢,产孢滞后且降低一个数量级,cre1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调控依赖于培养基组分。此外,cre1基因抑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基因转录,区别性调控部分次级代谢合成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和聚酮合成酶PKS基因的表达。综上,碳代谢因子CRE1作为一个多效性的转录调控因子,抑制细胞壁降解酶和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赋予木霉菌在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竞争性,是深绿木霉T23生长的必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