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03年10月25日,衡水市郊区一市民在居住区的草坪中捉到一只活体蜥蜴,经鉴定为蜥蜴科(Lacertidae)草蜥属(Takydromus)北草蜥(T.septentrionalis)(图1),整个体长353·4mm。这是河北省的首次记录,标本保存于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脊椎动物标本室内,标本编号:031025002。1外形测量(mm,g)2形态特征2·1头部略扁。吻较窄,吻端略微钝圆,吻鳞不与额鼻鳞相接;鼻孔位于鼻鳞、鼻后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耳孔较大,长卵圆形,前后长1·5mm,背腹长2·5mm,鼓膜清晰并内陷,其后上方或后下方有部分加厚,其余透明状;鼻额鳞菱形,前端钝圆,后端略尖;左右前额鳞长大…  相似文献   
92.
密点麻蜥是变温动物,其活动规律深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春季环境因子对密点麻蜥活动规律的影响:4月份,当气温为188~214℃,栖息地地温为315~364℃,近地温为269~298℃,光照度为333×103~582×103勒克司时,最适合它们的活动。5月份,最适合它们活动的环境条件是:气温22~288℃、栖息地地温339~368℃,近地温为306~33℃,光照度为209×103~567×103勒克司。由于各项因子差异显著,其活动频率在4月份单峰型,在5月份为双峰型。  相似文献   
93.
这篇论文应用HRP顺行追踪技术对草蜥延脑角状核的传出投射进行了研究,用微电法将HRP溶液泳入草蜥延脑角状核后,在对侧的斜方体和同侧的上橄榄核均获得终末标记,延脑角状核发出的纤维分成两束,一束交叉到对侧后投射到的对侧的斜方体核,另一束直接投射到同侧的上橄榄核。  相似文献   
94.
丽斑麻蜥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辽宁省北镇县城郊丽斑麻蜥的繁殖习性。  相似文献   
95.
用3个恒定温度(27、30、33℃)和波动温度(14.0~37.5℃)孵化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卵。结果表明,各温度处理下卵孵化成功率差异不显著,但温度对孵化期、孵出幼体表型特征及疾跑速度有显著影响;27、30℃和波动温度下孵出幼体的SVL、重量及躯干干重比33℃的要大,33℃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比其他3个温度处理弱。波动温度处理下山地麻蜥卵虽短期经历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但对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表型特征和运动表现均无负效应。  相似文献   
96.
陈欣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2):392-394,I0008
对一个物种变异特征的研究在种及种下分类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IB)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藏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标本430号为对象,对其鳞片数目及排列的变异做了统计分析。鳞被特征是有鳞目蜥蜴亚目物种重要的鉴别特征,本文主要研究了铜蜓蜥吻鳞、上鼻鳞、额鼻鳞、额鳞、前额鳞、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顶鳞、颈鳞、鼻鳞、颊鳞、颞鳞、上唇鳞、下唇鳞、颏鳞、后颏鳞、颔片、背中线鳞、腹中线鳞、环体一周鳞的特征及其变异情况,并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计算鳞片的变异频率、变异范围、平均鳞片数目。根据鳞片变异频率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可出现变异的鳞片、绝对有变异的鳞片。发现:①过去文献对于颈鳞有无的判断存在不足;②西藏墨脱地区标本头部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数目和排列方式的特殊变异现象。研究结果为今后铜蜓蜥的鉴别提出了更准确的标准,并建议今后应对铜蜓蜥西藏墨脱居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解释其头部鳞片特殊变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97.
2004~2005年观察研究了肇庆北岭山地区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 meridionalis Gunther)的生态习性。成体全长(TL)245.104mm,尾长为体长的3.9倍,尾再生能力强。12月到翌年2月冬眠,14℃以下完全入眠,20℃以上陆续出蛰,3~5月为活动盛期。性成熟雌体年产多窝柔性壳卵,每窝2-4枚,卵重0.1773g,长径为8.855mm,短径为6.157mm,孵化期为40天左右,5月出现当年幼体。  相似文献   
98.
咬合力作为衡量动物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物捕食、反捕食和争夺配偶的能力。对于蜥蜴类动物而言,头部形态和咬合力大小之间常呈现显著线性关系。通过测量2018年7月采集于新疆霍城县图开沙漠的24号草原蜥(Trapelussanguinolenta)(雌13,雄11)的头部形态指标,并使用薄膜压力测试仪测定咬合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模型拟合及逐步回归4种方法探究草原蜥咬合力的两性差异及其与头部形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蜥头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口宽和下颌长在两性个体间均无显著差异,草原蜥两性个体之间咬合力也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及赤池信息模型拟合结果均显示,头长、头宽和下颌长是影响草原蜥咬合力的重要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揭示草原蜥的咬合力主要受头宽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蜥的咬合力受头部形态大小的影响,但两性个体之间咬合力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头部形态特征未表现出两性差异一致,这可能是草原蜥对灌丛生活的适应,具体而言,是头部大小与运动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采用显微技术观察了崇安草蜥(Takydromus sylvaticus)舌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舌腹面黏膜光滑;背面黏膜粗糙,由丝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组成.丝状乳头锥体形,数量较多,排列成行,分布于舌体背面两侧和侧翼的腹面.在舌的横切片上有3~7个轮廓乳头,其表面平整,周围有环形沟,舌腺开口于环形沟中.舌肌肉发达.超微结构显示,舌上皮细胞问具有紧密连接,舌乳头细胞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舌腺为单管泡状腺,分泌管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柱状上皮细胞有两种,一种为分泌细胞,一种为暗细胞.分泌细胞内有典型的分泌颗粒,可协助食物的吞咽.暗细胞内无分泌颗粒,是否与离子分泌以及渗透压调节有关,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0.
研究了密点麻蜥肝脏、骨骼肌、大脑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对温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密点麻蜥3种组织中SDH在5~35℃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达到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35℃可能为SDH的最适温度;3种组织的LDH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大脑中的SDH和LDH活性最高.这表明SDH和LDH的活性与动物组织的能量代谢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