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宁夏甜菜丛根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宁夏甜菜上的一种病毒病的病株叶丛主要表现为黄化、焦桔和叶脉黄化坏死。从其分离的病毒粒子呈杆状,宽约20nm,长度为65—110nm、270—300nm和390—420nm,能侵染甜菜、菠菜、昆诺阿藜、苋色藜、番杏,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综上所述,认为该病害是由BNYVV引起的。  相似文献   
92.
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直径 ≤ 2.5 μm的颗粒物,能诱发多种疾病。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PM2.5能够损伤生殖系统,但其致病机制不明确,相关的研究也非常有限。为研究PM2.5短期暴露对大鼠子宫的损伤,以及姜黄素(curcumin, CRC)对其保护作用,本研究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PM2.5暴露组、低剂量姜黄素组(PM2.5+CRC-L)、高剂量姜黄素组(PM2.5+CRC-H)和维生素E干预组(PM2.5+VE),连续暴露30 d。经PM2.5短期暴露,暴露组雌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萎缩,组织结构模糊,内膜腺体细胞和基质细胞排列混乱。给予姜黄素和VE后,子宫内膜损伤明显降低。TUNEL检测凋亡结果显示,PM2.5暴露组子宫组织细胞凋亡率 (48.81±8.27)%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率(P<0.05)。与PM2.5暴露组相比,姜黄素能降低PM2.5诱发的子宫细胞凋亡,且PM2.5+CRC-H组细胞凋亡率(20.79±3.63)%明显低于暴露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PM2.5暴露组子宫组织活性氧(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明显降低(P<0.05);给予姜黄素和VE,能不同程度地缓解子宫氧化应激反应。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PM2.5暴露组相比,姜黄素和VE能够明显抑制因PM2.5暴露诱导的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 蛋白激酶(p38)磷酸化,以及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活化 (P<0.05)。由此可见,姜黄素能够明显减轻PM2.5短期暴露诱发的子宫损伤,这可能与其抑制ASK1介导的JNK-p38-caspase-3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3.
类钙调磷酸酶亚基B蛋白(calcineurin B-1ike protein,CBL)作为一类钙离子结合蛋白,通过与一类蛋白激酶(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ClPK)结合,从而在钙信号依赖的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该研究在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中克隆获得CIPK家族中1个基因TaCIPK16,并利用qRT-PCR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及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了其功能特性。序列分析表明,TaCIPK16编码447个氨基酸,包含保守的激酶催化结构域及调控结构域,与水稻、拟南芥CIPK蛋白具有高度相似性。酵母双杂交分析验证显示,TaCIPK16与TaCBL4和TaCBL9存在强烈互作。定量分析表明,TaCIPK16受到条锈菌的诱导表达,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呈显著差异表达趋势。综上结果,TaCIPK16可能作为正调控因子参与了小麦对条锈菌的抗病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2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低血钙、高血磷及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到2014年9月在我院接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HDF组和HP-HD组各32例;HDF组采用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HP-HD组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采血检测血钙、血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结果:治疗三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血磷、iPTH显著下降,血钙显著上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HD组患者血磷、iPTH下降较HDF组更为显著,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F和HP联合HD均能有效调节血钙、清除血磷和iPTH水平,但HP联合HD较HDF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5.
近50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夏季和2006年春季,采用问卷调查结合野外实地验证,对陕西风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现时及历史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所得分布信息叠加至数字化地图,绘制成林麝近50年的分布区变迁图.结果表明:历史上,凤县是秦巴山区林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县林麝数量大幅下降,至今分布区已严重萎缩并破碎化,总分布面积减少至50年前的1/3;目前林麝分布区主要在相对偏远、人为干扰较少的乡与乡的交界和县的边缘地区,分布区被人类聚居地及主要公路所隔离.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杀、森林减少及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96.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刺槐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10~15a后达到显著水平;并随年限逐渐增加,在近熟林和成熟林期基本达到稳定,成熟林后期又开始上升,恢复50a的刺槐林微生物量碳、氮、磷较坡耕地增加幅度分别为213%、201%和83%,但仅为天然侧柏林的50.98%、55.17%和61.48%。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有机碳变化规律不同步;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25a后开始回落到坡耕地以下,50a后达到最低值,与天然侧柏林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相关性最为密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人工刺槐林促进生态恢复可以依靠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理化性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7.
两种测试方法对DPPH分光光度法测试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固定反应时间法和动力学监测法的准确性。方法:用固定反应时间法和动力学监测法分别测定维生素C(Vc)、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对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通过F检验和t检验来揭示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通过动力学监测法得到的测试结果更能准确的反映测试样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论:建议在用DPPH分光光度法过程中使用动力学监测法。  相似文献   
98.
植物硫氧还蛋白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氧还蛋白是一类催化二硫键氧化还原的小蛋白,它通过调控细胞中氧化还原状态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中,硫氧还蛋白系统尤为复杂,参与了植物的新陈代谢、转录翻译调控、信号传导以及植物的抗逆反应等。本文主要通过对植物硫氧还蛋白分类、活性位点、结构以及3种硫氧还蛋白系统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植物的硫氧还蛋白及系统进行了展望,从而较为全面地综述了植物的硫氧还蛋白系统,为进一步了解硫氧还蛋白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作为染色体损伤快速检测的微核方法,近 年来获得广泛的应用: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致 癌致突变能力、监测环境污染等。常用实验材 料是某些植物组织、啮齿动物的骨髓细胞和人 体静脉血淋巴细胞等。显然。要评价理化因子 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以人类细胞为实验材料较 为合宜。以往人体静脉血淋巴细胞检测主要有 两种方法:(1) rli}4脉血经短期培养后制片;(2) 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直接制片。根据我们的实 践,前一方法手续繁复,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 件;后一方法需血量约1-2m1,对一个病员作 系统观察常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实验室建立 了末梢血微核检测法,仅需指尖刺血0.06m1,同 时简化了一些实验过程,使此法更简易可行。 用皮刺血检测微核,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过 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对236例(472侧)中国成人颅骨的脑膜中动脉眶支沟、脑膜中动脉眶支孔和眶外侧沟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脑膜中动脉眶支孔的出现率为55.9%;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17.6%,其中双侧出现的有24例,占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