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1.
利用氮离子注入对链霉菌的诱变效应,筛选高产恩拉霉素的变异菌株。利用不同剂量的氮离子对杀真菌放线菌S.fungicidicus NL629-3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低能氮离子注入对其存活率及产恩拉霉素能力的影响。低能氮离子注入剂量在60×1013ions/cm2时对链霉菌的诱变效应显著,试验得到了5株恩拉霉素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其中N3-643菌株经连续传代4次,遗传稳定性较好,其摇瓶发酵水平较对照提高了41%,放大发酵生产后平均发酵水平提高25.8%。离子注入诱变是获得高产恩拉霉素突变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8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120例西医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照。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3%和22.5%、97.8%和71.7%,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都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乳酸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老年脓毒症患者96例,按照入院时血乳酸值分成升高者60例,乳酸正常者36例,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休克、机械通气和MODS发生率、APACHE Ⅱ评分的区别;根据APACHE Ⅱ评分(<15、15~24、≥25)分为3组,比较每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区别。结果:乳酸升高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机械通气、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APACHE Ⅱ评分明显大于乳酸正常组(P<0.05),病死率明显上升(28.3%vs 2.7%),(P=0.005);随着APACHE Ⅱ评分增高,患者病情逐渐加重,休克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患者乳酸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乳酸和APACHE Ⅱ评分都可以评估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和预后,两者升高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94.
不同品系小鼠对代谢性高尿酸血症造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别以昆明种小鼠及ICR、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比较在复制高尿酸血症模型时可能的小鼠品系差异,并通过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与非布索坦验证选择降尿酸药物筛选时选用不同品系动物造模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次黄嘌呤腹腔注射联用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皮下注射给药,测定不同造模时段各品系小鼠血清尿酸值。结果:ICR、C57BL/6J小鼠对高尿酸血症造模耐受显著高于昆明种小鼠,在腹腔注射次黄嘌呤500mg/kg,皮下注射氧嗪酸钾300mg/kg时,才可获得稳定的可用于药物筛选的高尿酸血症模型。结论:选择高尿酸血症在体模型时,昆明种小鼠灵敏度高于ICR小鼠以及近交系的C57BL/6J小鼠。  相似文献   
95.
门诊妇女阴道乳酸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抗生素类药物对妇女生殖道正常菌群乳酸菌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选用抗生素治疗妇科疾病提供初步参考,并为微生态学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K-B法(纸片扩散法),以临床采集到的12株阴道乳酸菌为试验菌,研究其对临床常用9大类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在所测试的抗生索中,试验菌对甲硝唑形成的耐药环直径最小,对头孢噻肟形成的耐药直径最大。除甲硝唑外不同菌株对不同抗生索形成的耐药环直径差异较大。结论在该试验的条件下,乳酸菌对甲硝唑耐药性最强,可作为治疗阴道感染的首选药物;乳酸菌对头孢噻肟最敏感,因而在治疗阴道感染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该药物。  相似文献   
96.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分别选取2、6、12、18、24月龄的SPF级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和p21+/+野生型小鼠,剖检进行大体观察,取肝脏及肝脏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HE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脏大体、光镜和电镜下均有明显病理改变.随着月龄的增加,肝脏色暗质硬,表面有结节和肿瘤形成;光镜下,肝细胞浊肿,炎症细胞浸润,脂肪变性,点状、灶状和碎屑状坏死,非典型增生,肝细胞癌.癌细胞分化良好,类似肝细胞,形成索状和腺泡状结构.癌细胞核深染,具核分裂像.电镜下,癌细胞核变形,核膜曲折凹陷,线粒体肿胀,数目增多,嵴减少.4例18月龄转基因小鼠发生肝细胞癌(4/10),6例24月龄的转基因小鼠发生肝细胞癌(6/10),其中2例发现远处转移.结论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病理损害,18月龄小鼠开始发展成高分化的肝细胞癌,高龄小鼠形成的肝细胞癌能够转移.  相似文献   
97.
对玉米Hz85(O2/O2)和 Hz85(o2/o2)以及S7913(O2/O2)和 S7913 (o2/o2)两种不同核背景下的近等基因系(NIL),采用cDNA芯片杂交技术研究玉米o2突变基因及赖氨酸形成和胚乳发生相关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在两套NILs中检测到共同的表达差异克隆87个,对其序列分析得到26个TUGs(tentative unique genes)、11个未命名蛋白和6个新序列。这些TUGs分别参与了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电子传递链、细胞防御、代谢等细胞过程,以及作为细胞组分和贮存蛋白。基于O2/o2 NILs间胚乳发育中基因表达的差异,讨论了o2籽粒中的不透明粉质胚乳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8.
黄酮化合物色谱保留时间与其三维结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方法,结合黄酮类化合物含有较多羟基、易形成较强分子内氢键的特点,建立了黄酮类化合物色谱保留时间与其三维结构的关系模型,以探讨黄酮类化合物色谱保留时间预测的新方法。模型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值为0.705,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为0.981,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展黄酮类化合物液相色谱保留参数与三维结构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85例AIDS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35例,感染率为41.2%,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占44.4%,致病菌以白念珠菌(白假丝酵母)为主,占57.4%,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占71.8%。35例患者中27例治愈,8例死亡。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AIDS患者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密切相关,临床上以消化道真菌感染多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00.
垦殖对沼泽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长胜  郝庆菊  宋长春  胡必琴 《生态学报》2010,30(17):4539-4548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化低平原,同时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区域之一。选取三江平原两类典型湿地-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和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草甸及由其垦殖的水田和旱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小叶章草甸与毛果苔草沼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形式相同,为单峰型,在夏季出现排放峰值,而冬季呼吸速率最低。沼泽湿地垦殖为旱田后,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形式未发生变化,但垦殖为水田后,土壤呼吸速率排放峰值的时间延后在秋季出现。毛果苔草沼泽、小叶章草甸、旱田及水田通过土壤呼吸释放的碳量分别为(3.1±0.4)、(4.8±0.7)、(2.8±0.4)、(2.2±0.3)tC.hm-2.a-1。毛果苔草沼泽土壤呼吸速率低于小叶章草甸是由沼泽湿地的积水环境差异造成的,而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后土壤呼吸作用减弱,主要是由于垦殖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幅降低所致。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土壤湿度(或积水深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与小叶章草甸、毛果苔草沼泽以及旱田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指数关系,Q10值分别为2.1、2.5和1.8,沼泽湿地垦殖为旱田后温度敏感性指数降低,主要是由于土壤微生物营养源减少从而对微生物营养供应受限造成的。小叶章草甸、毛果苔草沼泽、旱田以及水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积水深度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或二次曲线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