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目的】新城疫(ND)是中国流行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对家禽业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防控是控制ND的重要措施。新城疫病毒(NDV)流行株的遗传演化一直是研究NDV的焦点。本文利用分子信息学手段,通过比较近20年间NDV流行株不同基因型F和HN基因的分子特征和遗传变异频率,解析免疫压力下NDV的演化规律。【方法】利用Lasergene 7.1和MEGA5.1软件,选取本实验室89株NDV分离株,结合从Gen Bank下载的364株NDV流行株以及15株NDV经典毒株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子特征和替代频率分析。【结果】系统发育表明,NDV已经演化为15个基因型。一致性比较显示,NDV流行株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氨基酸)高度同源,而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明显的氨基酸变异积累。NDV基因型的分布与时间、地域密切相关,VII d亚型为中国NDV优势流行株。为评估NDV变异的频率,以Go/GD/QY/1997株(中国较早发生的基因VII亚型)为参照,1997-2015年间NDV的F/HN基因的年平均核苷酸(氨基酸)替代率为2.31×10~(-3)(2.26×10~(-3))/3.37×10~(-3)(2.35×10~(-3))。其中,1997-2001年(未使用基因VII型疫苗)F/HN基因核苷酸年平均替代率为4.72×10~(-3)/8.28×10~(-3);2002-2015年(疫苗使用后)为1.6×10~(-3)/1.84×10~(-3),显示出基因VII型疫苗在控制NDV变异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研制出与NDV流行毒株相匹配的新型疫苗是控制当前NDV变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11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研究了11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对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成蜂的毒性, 并研究了杀虫剂对其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旨在评估各药剂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的安全性, 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防治过程中杀虫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对阿维菌素最敏感, 致死中浓度LC50和亚致死浓度LC30分别为0.1984和0.1660 mg/L, 其次为氟虫腈(0.2027和0.1903 mg/L)、溴虫腈(0.3069和0.2038 mg/L)、多杀霉素(1.3630和1.0481 mg/L)、杀螟丹(8.1042 和6.7891 mg/L)、高效氯氰菊酯(10.3647和5.8035 mg/L)和丁醚脲(11.5318 和9.9212 mg/L)。经亚致死浓度LC30的阿维菌素、溴虫腈、杀螟丹、丁醚脲、多杀霉素和氟虫腈处理后, 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寿命(1.00~1.67 d)显著缩短, 寄生卵量(0~21.70粒/雌)明显降低, 种群参数(净生殖力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世代平均历期T)明显低于对照(P<0.05)。田间推荐浓度的茚虫威、氟啶脲、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虫酰肼对卷蛾分索赤眼蜂寿命及产卵量均没有不利影响, 但能通过缩短其世代平均历期T, 从而使净生殖力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增加。而经亚致死浓度LC30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 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寿命(3.77 d)显著延长, 寄生卵量(55.47粒/雌)明显提高, 种群参数明显高于对照(P<0.05)。结果说明, 氟啶脲、茚虫威、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对卷蛾分索赤眼蜂较安全; 丁醚脲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的寄生能力影响极大, 在田间施用时应当尽量避开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的盛发期。  相似文献   
93.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是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可以通过对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诱导重编程获得,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潜能性,在体外疾病模型的建立、移植替代治疗、发育学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致瘤性、转化率低、疾病模型拟合度差等缺点限制着iPS技术在临床和科研上的推广。对近几年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优化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降低致瘤性和提高转化率的几种方法及iPS在临床和科研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
角蛋白71(Keratins 71,KRT71)属于人类Ⅱ型上皮角蛋白,是毛囊特异性的上皮角蛋白基因。相关研究表明,在其他物种中,KRT71与被毛卷曲相关,KRT71在卷曲的被毛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眼观羊驼背部、耳部和腿部毛发的弯曲程度不同,但KRT71与其被毛的弯曲度是否相关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KRT71基因全CDS区。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印迹对KRT71蛋白在羊驼背部、耳部和腿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以探讨KRT71与羊驼毛发弯曲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羊驼的KRT71基因的CDS区共有1 578 bp,编码525个氨基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RT71在羊驼的背部、耳部和腿部均有表达,并且主要特异性表达于毛囊的内根鞘;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KRT71的mRNA和蛋白量均呈现背部﹥腿部﹥耳部的趋势;相较于耳部,背部和腿部的表达量较高。实验结果提示,KRT71的表达量与毛纤维的弯曲度呈正相关,KRT71可能在羊驼毛纤维的弯曲度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型糖尿病(typeⅠ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约有2%~5%的人患有此种疾病,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从降糖药物到胰岛素,从胰腺移植到胰岛移植,T1DM的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由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胰腺干细胞及其它组织干细胞等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nsulin-serectingcells,ISC),可望解决移植过程中存在的供体不足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几种ISC的来源和诱导分化途径,分析了各种途径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96.
植物对增强UV-B辐射和SO2的响应(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酸雨、温室效应和地球臭氧层的破坏是目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由于臭氧层的破坏而导致的大气UV-B辐射的增加以及空气中SO2污染的加剧都会严重影响到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本文回顾和简述了近二十年来这两种环境胁迫因子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97.
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剂量递增法,吗啡的给药剂量从10 mg/kg递增至80 mg/kg,用药5天停药,并经腹腔注射纳洛酮2 mg/kg催促后,实验观察大鼠主要行为学和植物神经症状表现.结果表明戒断症状明显,成功建立了大鼠吗啡依赖催促戒断模型.  相似文献   
98.
整合素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乳腺癌的发生、进展、侵袭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在乳腺癌中,多种整合素的功能都与细胞的粘附相关,而EGFR 与细胞增殖、转移密切相关,过表达的整合素和EGFR 受 体家族预示着预后不良。通过与受体结合,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被活化的受体激活下游的信号蛋白,调节由细胞外至细胞内 的信号途径,由此将刺激信号传入细胞内,从而控制细胞的增殖、转移等细胞生命事件,实现促进肿瘤进展与转移的作用。本文就 整合素与EGFR 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对乳腺癌治疗策略及新药研发方向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脱细胞羊膜(HAM)与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大鼠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在两侧背部各做1个直径为1.8c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HAM覆盖,B组SIS覆盖,C组纱布覆盖。在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HE染色观察皮肤缺损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19和VEGF,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A组、B组愈合较好。C组愈合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K19、VEGF阳性细胞显著多于C组,其中A组最多;RT-PCR结果显示,A、B组比C组表达更多的VEGF mRNA其中A组最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M和SIS均能增加皮肤创面组织中K19阳性细胞数,上调VEGF mRNA的表达、增加VEGF的分泌,其中HAM具有更强的促进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00.
产紫篮状菌的生防潜力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紫篮状菌Q2菌株是一株分离自健康黄瓜根际的有益微生物。本文通过平皿对峙培养、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估了Q2菌株对4种土传病害的生防潜力及其与土壤熏蒸技术结合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平皿稀释培养法、高通量技术和定量PCR技术对其防治苦瓜枯萎病及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温室条件下,Q2菌株对苦瓜枯萎病、烟草黑胫病、烟草根黑腐病和马铃薯茎基腐病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对烟草黑胫病和苦瓜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3%和63.4%。在苦瓜枯萎病人工病圃中,单一产紫篮状菌Q2制剂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1.0%,其结合威百亩土壤熏蒸技术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则达到80%以上。威百亩土壤熏蒸显著降低了土壤中苦瓜枯萎病病原菌即尖镰孢菌的丰度,而Q2菌株有效地抑制了尖镰孢菌数量的恢复趋势。施用Q2菌株显著富集了土壤中的青霉菌、芽孢杆菌和Gaiella等有益微生物,抑制了尖镰孢菌的恢复。土壤熏蒸后,施用产紫篮状菌Q2菌株有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从而抑制尖镰孢菌,实现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