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蚤类在宿主体表的分布及温度和蚤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9,32(1):68-73
本文研究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在小白鼠体表的分布及环境温度和体表蚤数的关系.结果证明,在各种温度下,鼠背部蚤数均多于腹部.5℃时,鼠前部蚤数多于后部;10—20℃时,前部与后部蚤数相近;25—40℃时,后部蚤数多于前部.鼠后背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前腹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温度越高二者之差越大,说明温度越高蚤越向后背部集中.鼠体蚤数较少时,背部与腹部,前部与后部,蚤数差别明显;鼠体蚤数过多时,各部位蚤数无大差别.  相似文献   
92.
长爪沙鼠寄生蚤指数和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仲来  陈德 《昆虫学报》1999,42(3):284-290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平原1983~1985年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巢蚤、体蚤、洞干蚤指数和6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① 共获蚤11种, 其中秃病蚤蒙冀亚种Noso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67.50%)是优势种, 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22.65%)为次优势种。② 3种蚤指数的均值差异显著(P<0.0001)。③ 体蚤与洞干蚤指数相关显著(P<0.05), 模型为(洞干蚤指数)=0.0049+0.0248(体蚤指数), 巢蚤与体蚤、巢蚤与洞干蚤指数的相关不显著(P>0.25)。④ 沙鼠密度与3种蚤指数的相关均不显著(P>0.10)。⑤ 在巢蚤中,月温度是影响巢秃病蚤唯一的气象因子(P<0.05)。⑥ 分别求出鼠体的秃病蚤和同形客蚤指名亚种Xenopsylla conformis conformis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P<0.003、P<0.05), 洞干的秃病蚤和二齿新蚤与气象因子的最优回归子集(P<0.0007、P<0.01), 月蒸发量是影响秃病蚤的最重要因子。⑦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冬季巢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冬季体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夏季与冬季洞干蚤指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3.
飞蝗的种群遗传学与亚种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川  康乐 《昆虫知识》2013,50(1):1-8
飞蝗是一种重大农业害虫,其分布范围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带和热带地区。由于飞蝗的远距离迁移习性,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非常复杂。基于形态学特征,飞蝗曾被建议划分为13个亚种。然而,这些亚种的分类地位一直存有争议,不同亚种或地理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也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飞蝗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研究,为飞蝗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观点。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飞蝗起源于非洲,通过南北2个主要线路扩散到整个旧世界。分子证据证明世界范围内仅有2个飞蝗亚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飞蝗属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和欧亚大陆南部地区的飞蝗属于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所有其它的亚种和地理宗都是这2个亚种的地理种群。文中就飞蝗的种群遗传学、亚种分类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还就许多飞蝗地理种群的谱系地理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
作者将新近在瓦山采得的标本,同四川其他地区的褐鸦雀进行了比较,认为瓦山标本的羽色和嘴峰长度均与Paradoxornisunicolorcanaster的原始描述相符,与其他地区的标本显著有别,故认为P.u.canaster应当成立。认定四川的褐鸦雀有P.u.canaster和P.u.unicolor两个亚种的分化。  相似文献   
95.
记述了白带锯蛱蝶指名亚种Cethosia cyane cyane(Drury)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规模化饲养的方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白带锯蛱蝶规模化饲养成功的关键,而幼虫饲养是规模化饲养最重要的环节,必须通过匀虫控制好虫口密度。白带锯蛱蝶在海南尖峰岭地区全年发生、世代重叠,完成1个世代冬季需30~34d,夏季21~30d,1年发生8代左右,幼虫共5龄。成虫群集产卵和幼虫群集生活的习性,使该蝶成为规模化饲养中最易养殖的蝶种之一,其色彩华丽、飞翔姿态缓慢优美,尤其适宜在生态蝴蝶园与喜庆等场合放飞。嗜食的寄主植物有三开瓢(Adenia cardiophylla(Mast.)Engl)、龙珠果(Passiflora foetidaL.)。初孵幼虫至化蛹宜在室内饲养,3龄前用保湿养虫盒,4~5龄改用塑料花盆饲养并使其于盆的盖顶化蛹,将蛹盖挂入羽化室内,通过空调和喷雾装置温度控制在25~28℃,湿度控制在60%~80%,使蛹能正常发育和羽化。  相似文献   
96.
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限制性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体,后面的字母和编码正体平排,例如:BamH I、Msp I、Sau3A I等。  相似文献   
97.
描述了旌节花属(旌节花科)西域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Thom s.ex Benth.一新亚种:紫红旌节花S.himalaicus ssp.purpureus Y.P.Zhu&Z.Y.Zhang。该新 亚种与原亚种S.himalaicus subsp.himalaicus的区别在于原亚种的花为黄色或黄绿色,而新 亚种的花为粉紫色至深紫色。此外,原亚种多生长于1300-3000m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中或林 缘,分布区由东喜马拉雅至我国西南广大地区,而新亚种仅见于东喜马拉雅地区2200-3300m 的密林中。  相似文献   
98.
描述了旌节花属(旌节花科)西域旌节花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f.&Thoms.ex Benth.—新亚种:紫红旌节花S.himalaicus ssp.purpureus Y.P.Zhu&Z.Y.Zhang。该新亚种与原亚种S.himalaicu subsp.himalaicus的区别在于原亚种的花为黄色或黄绿色,而新亚种的花为粉紫色至深紫色。此外,原亚种多生长于1300—3000m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分布区由东喜马拉雅至我国西南广大地区,而新亚种仅见于东喜马拉雅地区2200—3300m的密林中。  相似文献   
99.
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不同行为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为中国的地方性亚种。采用超声波监听仪和Batsound3 10软件对其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和分析,发现回声定位声波为中等长度的FM型,伴有1~2个谐波,声波主频率为49 35±4 24kHz,一次完整声波的声脉冲时间为3 46±1 63ms,两次声波间的声脉冲间隔为96 09±33 84ms。分析表明,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在飞行和手持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声脉冲时间均小于其悬挂状态,飞行状态下声脉冲间隔时间是各种状态中较小的,而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主频率则为所有状态中最高的,说明蝙蝠在飞行中要面临复杂的环境,辨别较多的障碍物,因此利用高频率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才能实现灵活复杂的飞行。  相似文献   
100.
苏云金芽胞杆菌鲇泽亚种菌株HD-133含有代表性的三种cry1类基因cry1Ab,cry1C和cry1D,它们的表达量却明显不同。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了菌株HD-133中基因cry1D和cry1Ab的mRNA含量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基因cry1D mRNA的形成比基因cry1Ab的mRNA滞后3h,且基因cry1D形成mRNA的量很低,产生过程很平稳,在芽胞形成中期比cry1Ab mRNA低3.7倍;cry1Ab mRNA含量在芽胞形成前期高于后期,在后期仍能大量持续稳定地转录。cry1D mRNA的半衰期为18min,而cry1Ab mRNA的半衰期为14min。尽管cry1D mRNA比cry1Ab mRNA的半衰期更长,但cry1D和cry1Ab转录时间和转录量的差异是导致其表达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