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1.
蝗总科部分种类16S rDNA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将自测的我国直翅目蝗总科8科8个种和从互联网GenBank中检索到相关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16S r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在获得的480bp的序列中。A T约占70.7%,G C为29.3%,颠换取代(transversion)的速率大于或接近转换取代(transition)的速率,其中188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直翅目蝗总科有差异的188bp中,属内种间的碱基序列差异仅为1.5%,科内属间为3.5%~3.6%,科间差异为4.8%~15.8%,亚目间差异达到15.2%~25.6%。分子系统树表明:科内的属和属内的种均优先聚在一起;蝗总科8科的起源关系为:锥头蝗科→瘤锥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斑腿蝗科;锥头蝗科与瘤锥蝗科关系较近,是蝗总科内最原始的类群;槌角蝗科和网翅蝗科互为姐妹群,与最进化的斑腿蝗科关系较近;蚤蝼科为独立的一支,最先分出,似为一个亚目,与现用的分类系统有明显差别;哈螽科(螽嘶总科)和蟋蟀科聚在一起为剑瓣亚目(Ensifera),蚱科和蝗总科的8科组成短瓣亚目(Caehfera),同现用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92.
原位杂交技术 ( 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基因定位的主要技术之一。近来 ,随着植物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发展 ,以及酶联放大检测系统的采用 ,在植物中已有低拷贝和单拷贝甚至小于 1 kb的 DNA序列定位的成功报道 [1 ,2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基因的物理作图 ,而且可以用来对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3 5] 。研究表明 ,外源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与整合位点有关 [6] 。因而 ,进行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染色体上的定位以及研究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对于开发和利用转基因植物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93.
94.
该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箭叶淫羊藿13个居群(含箭叶淫羊藿光叶变种1个居群)、天平山淫羊藿7个居群进行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的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类群的花粉均为近球形,具三孔沟,大小相近。箭叶淫羊藿的花粉大小为(18.21~21.66)μm ×(19.55~23.63)μm, 天平山淫羊藿的花粉大小为(18.32~21.43)μm ×(19.73~23.48)μm。外壁纹饰是花粉形态的重要性状。不同居群间花粉外壁纹饰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分为网纹纹饰、条网纹纹饰和颗粒状纹饰三大类,继而根据网脊类型和网眼密度分为六亚类。其中,箭叶淫羊藿的花粉形态包含了全部的三大类六亚类,天平山淫羊藿包含其中的三大类四亚类。天平山淫羊藿花粉特征为箭叶淫羊藿花粉形态变异的子集。整体而言,外壁纹饰类型随纬度和海拔增加呈现出由网状纹饰向条网状纹饰过渡的趋势。花粉主要形态性状特征均与海拔存在密切相关性。在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特征上,天平山淫羊藿在箭叶淫羊藿变异范围之内,与其他宏观形态性状变异一致。花粉形态性状无法将两类群有效区分,未能提供天平山淫羊藿作为独立种的有力支撑。这暗示花粉形态证据在厘清近缘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意义相对有限,但能否对该属系统发育树大支的界定提供有力证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5.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新冠肺炎的有效诊断及疫情后COVID-19疫情的有效检测和监控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本研究系统地回顾了疫情的发展,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了自疫情爆发以来,对于COVID-19感染者的临床诊断的医学影像诊断方法和分子检测技术以及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研究表明:临床上的疑似病例须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疑似病例的呼吸道样本或血液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疑似COVID-19肺炎患者不排除测试结果呈假阴性的出现,需要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核酸呈阳性才能完全确诊。  相似文献   
96.
大家白蚁对几种饵剂的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木材检疫中利用对白蚁有引诱作用的几种物质,进行不同的配比,对白蚁的食物选择性进行研究。室内结果表明:在5种配比中TB04(甘蔗粉+棕檬醛)的效果最好,其取食率、泥被面积及泥被覆盖率分别达到47.74%±4.69%、(8.06±0.18)cm2和89.53%±1.96%。室外诱集试验表明:TB03(甘蔗粉+木耳粉)、TB04均有较好的效果。温湿度试验表明: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取食的最佳温度为23~29℃,湿度高的条件下的诱集效果明显高于干燥条件下的诱集效果。诱集时间试验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诱集效果逐渐明显,72h诱集数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7.
胃癌正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为了开发一种可以诊断早期胃癌的新型光学检测技术,建立了一套简便的组织体漫反射光谱检测装置.首先,根据组织体的光学特性,介绍光谱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利用组织癌变导致的组织体光学特性变化,建立漫反射光谱检测的实验装置.最后,利用该实验装置分别获取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的漫反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癌变和正常胃组织的漫反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有明显差别,特别是在波长为500 nm和630 nm处,但是漫反射光谱检测无法分辨来自组织不同层的光谱信息.这些结果说明漫反射光谱检测装置可用于胃癌的辅助检测.  相似文献   
98.
 根据大肠杆菌遗传密码的偏爱性 ,人工合成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K5全基因 ,并在原核系统中以硫氧还蛋白融合蛋白的形式实现了高效表达 .重组蛋白通过 Ni2 +金属螯合层析得到初步纯化 ,通过肠激酶切割去除了融合标签 .应用鸡胚尿囊膜实验检测切割后的 rh K5的生物学活性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rh K5能明显地降低血管管径、血管总面积以及血管总面积与视野面积的比值 ,表明切割后的产物具有显著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活性 .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抗血管生成药物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   
99.
运用系统溶剂法和生物测定法,以栎属7种植物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皮、胚(胚及周围部分子叶)和子叶(远离胚端2/3子叶)1.0 g/mL和0.5 g/mL浓度甲醇等浸提液以及各有机相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栓皮栎、锐齿栎、蒙古栎、沼生栎和麻栎甲醇浸提液均能显著降低白菜种子发芽率、根长和苗高,且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逐渐降低;夏栎和房山栎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根长和苗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种子不同部位甲醇浸提液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胚>子叶>种皮,且甲醇高浓度浸提液的抑制作用大于低浓度的抑制作用;甲醇相对白菜种子发芽率、苗高或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乙酸乙酯相,其它溶剂相萃取液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栎属种子甲醇浸提液及各有机相对白菜种子苗高和根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发芽率的影响,说明栎属种子中所含抑制物质主要是限制自身根和芽的生长,可能是造成延迟萌发和出苗不整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0.
于2010-2012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方式,设置40 m(T40)、60 m(T60)和80 m(T80)3种带长的微喷带灌溉处理,研究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随微喷带带长缩短,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拔节期补灌,T40和T60处理在距畦首0~40 m范围内各小麦行间的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80处理在距畦首38~40 m、58~60 m和78~80 m处各小麦行间的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随距微喷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小.T40处理的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和开花至成熟期间分别对40~60 cm和20~8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显著高于T60和T80处理,而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60和T80处理.随微喷带带长缩短,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而流量降低,在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减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流量,40和60 m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微喷带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