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123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6篇
  1965年   11篇
  1963年   8篇
  1959年   9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介绍了吖啶酯标记抗体应用于表皮生长因子的发光免疫测定法.吖啶酯类发光剂标记抗体的优点是标记方法简便、抗体用量少、发光强度大.所述方法其标准曲线范围是400pg/ml—25ng/ml.表皮生长因子浓度与发光值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3%及11%.灵敏度与使用 125I 标记同一抗体的放免法同属 pg 水平.加入保护剂低温保存,使标记物的使用期由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6个月.  相似文献   
92.
为探究‘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Feng Dan’)PoKAS基因在脂肪酸合成中的功能,从转录组数据中获得3个PoKAS基因,克隆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检测它们在牡丹落花后第23、45、75、100和125天时的表达。结果显示:(1)克隆得到的3个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 401、1 692和1 215 bp,分别编码466、563和404 aa;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它们都含有KAS保守结构域,属于cond-enzymes超蛋白家族。(2)系统进化树将三者分为三大类,表明其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分别命名为PoKASⅠ、PoKASⅡ和PoKASⅢ(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P056413、OP056412和OP056414)。(3)qRT-PCR分析发现,在牡丹落花后种子发育的5个时期中,PoKASⅠ和PoKASⅡ基因在落花后75 d和45 d时的表达量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时期;PoKASⅢ基因在落花后45~125 d时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落花后23 d,说明PoKASⅢ基因在牡丹种子脂肪酸合成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PoKASⅡ基因主要在种子油脂...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为14.4%。功能连接测量两个神经信号之间的统计学相互依赖性,不同的功能连接反映了大脑区域协同工作的不同模式。因此,研究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对于理解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基于脑电图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视觉和疼痛刺激。本文尝试研究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对体感刺激的皮质反应,以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神经功能障碍,为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 招募23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0例有先兆偏头痛患者,28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详细的基本资料和病史采集,完善量表评估,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进行脑电图记录。计算68个脑区的相干性作为功能连接,并评估功能连接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脑电功能连接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异常的脑电功能连接主要位于感觉辨别、疼痛调节、情绪认知和视觉处理等区域。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大脑皮层对体感刺激可能具有相同的反应方式。偏头痛患者的功能连接异常与临床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部分反映偏头痛的严重程度。结论 本研究...  相似文献   
94.
为明确植物的用水策略及适应性机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梯度,其载畜率分别为每1 hm^(2)每年0、0.93、1.82和2.71个羊单位的放牧强度,调查建群种短花针茅的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的理化性状,并且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法和红外光合仪法对短花针茅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旨在阐明短花针茅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响应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放牧对短花针茅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显著;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有利于短花针茅的扩散使其分布面积增加,且在中度放牧条件下尤为明显。(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土壤速效钾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对土壤全碳含量和pH无显著影响,说明适度放牧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土壤氮含量的积累,但放牧会导致土壤速效钾减少。(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短花针茅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 l)呈现“V”形变化趋势,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 t)与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 i)总体呈降低的变化趋势。(4)相关分析显示,放牧强度与短花针茅密度、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碳、pH、WUE 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WUE t与WUE 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短花针茅内在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重度放牧导致短花针茅株丛破碎化,增加了种群的扩散面积,是短花针茅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直接原因;短花针茅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可能是由其内在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95.
1963年10月12日从四川巴塘采获一批蚤类标本,共3(?)(?),6(?)(?)。其宿主由于有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社鼠N.confucianus和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三只动物相混,故难于判定是其中哪一种动物。经鉴定这批标本的形态特征与特新蚤川藏亚种Neopsyllaspecialis sichuanxizangensis Wu & Chen,1982大致符合。但在(?)第8腹板后段、第9腹板后臂的刺形鬃鬃序以及(?)第7腹板后缘的形状等处存在着差异。按这些差异本应考虑为另一亚种,但由于川藏亚种模式产地为四川的木里、黑水、若尔盖、巴塘和西藏的波密、察隅  相似文献   
96.
邓禄延  覃公平 《蛇志》1993,5(2):49-51
随着生活水平的挺高,人们对健体延寿的愿望与日俱增,众多的强体抗衰老的制剂相继而出。在国外称之为“中国神草”、国内又有南方“人参”“长寿福音草”之称的绞股蓝开发利用中,中国蛇协蛇毒研究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蛇毒临床应用研究中心合作研制的“神龙胶囊”应用于临床,对防治高血脂症、高血粘血症、心脑血管病及抗衰老等有显著疗效,是具强筋养脑、健体益寿之效的保健新药.神龙胶囊是用绞股蓝提取的精品绞股蓝皂甙与被称为“小龙”的精制“蛇肉干粉末”等中药配制而成的胃溶胶囊剂,故命名为“神龙胶囊”。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为葫芦科,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日本称之为甘茶蔓。全世界目前已知绞股蓝有13种,我国占11种,盛产于陕西、广西、湖北、  相似文献   
97.
比较不同基原车前草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4批次车前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鉴定各色谱峰的化学成分;将样品挥发油指纹图谱导入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以平车前草P1为参照图谱,进行多点校正,得相似度;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14批次样品挥发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4批样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2种化学成分,9种共有成分,均以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为主要成分;14批次样品指纹图谱高度相似,相似度在0.967~0.999;HCA和PCA均不能将两种不同基原的车前草按照品种分为两类。上述结果表明车前草与平车前草挥发油成分相似度较高,其作为同一药材入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诱骨活性蛋白质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
青藏高原植被调查与制图一直是青藏高原植被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我国多次开展青藏高原植被考察活动,在植被制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读对青藏高原植被考察及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制图范围包括青藏高原的、使用比较广泛的植被图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获取的植被调查样点数据,与多幅植被图在数据一致性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植被调查的历史久远,但系统、科学的青藏高原植被调查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期间获取了大量植被调查数据,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图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4,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集(1:1,000,00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是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应用最为广泛的3幅植被图,《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是基于现阶段植被调查数据制作的青藏高原植被图。但是这4幅图在植被分类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图件之间的可比性。(2)对比发现, 4幅植被图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面积较大的植被型组,如森林和草本植被,在植被图之间的一致性较高;但面积相对较小的植被型组,...  相似文献   
100.
为揭示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20年后黄土高原植被盖度的最新演变趋势及区域差异,定量分析气候和人类活动对该区植被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及空间分布。该研究以光合植被(PV)盖度为植被生长状况指标,基于2001–2020年PV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Sen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2001–202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要素。主要结果:20年中黄土高原植被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每年0.8%。全区植被盖度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比例为90%,呈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71%;对全区植被盖度增加的贡献,主要是黄土丘陵区(约2/5),其次为风沙丘陵区(约1/4)和石质山区(约1/5);不同地貌分区内,黄土丘陵区中陕西榆林和延安两市区境内植被盖度增加迅速,风沙丘陵区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植被盖度变化最快;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6%和24%;人类活动对植被盖度贡献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太原以南、宁夏同心以南和甘肃平凉和庆阳等丘陵、台塬和风沙丘陵等政府生态工程实施较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