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探究‘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Feng Dan’)PoKAS基因在脂肪酸合成中的功能,从转录组数据中获得3个PoKAS基因,克隆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检测它们在牡丹落花后第23、45、75、100和125天时的表达。结果显示:(1)克隆得到的3个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 401、1 692和1 215 bp,分别编码466、563和404 aa;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它们都含有KAS保守结构域,属于cond-enzymes超蛋白家族。(2)系统进化树将三者分为三大类,表明其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分别命名为PoKASⅠ、PoKASⅡ和PoKASⅢ(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P056413、OP056412和OP056414)。(3)qRT-PCR分析发现,在牡丹落花后种子发育的5个时期中,PoKASⅠ和PoKASⅡ基因在落花后75 d和45 d时的表达量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时期;PoKASⅢ基因在落花后45~125 d时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落花后23 d,说明PoKASⅢ基因在牡丹种子脂肪酸合成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PoKASⅡ基因主要在种子油脂...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我国诺丽(Morinda citrifolia)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采用ISSR技术对诺丽种质资源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引物对13份诺丽种质资源共扩增出18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59条,占86.9%。13份诺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64~0.784。聚类分析将13份诺丽种质资源聚为两类,其中诺丽小黑种单独聚为一类,与其他12份诺丽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远。虽然按照外部形态特征不能将所有诺丽种质完全区分,但具有相同特征的多数种质还是聚在同一类或亚类中。  相似文献   
3.
诺丽茎段愈伤组织诱导优化及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诺丽茎段中的次生代谢物并为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以诺丽茎段(无腋芽)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建立细胞悬浮系,对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细胞悬浮系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优培养基是MS+1.0mg/L6-BA+0.1mg/L2,4-D;悬浮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6-BA+0.1mg/L2,4-D+3%蔗糖,pH为5.85,当初始接种量为37.5g/L、摇床转速为110r/min且(25±2)℃暗培养时,悬浮细胞生长良好,生长速率最大;诺丽茎段悬浮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最适继代周期为12–20 d;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pH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的变化趋势,诺丽茎段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培养的最适pH在4.5–5.0之间。文中成功建立了以诺丽茎段为外植体的稳定的细胞悬浮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雄安新区生态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加,多方位、客观、准确、快速测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本研究从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方面分别提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数(WET)、地表温度(LST)、归一化建筑-土壤指数(NDBSI)4个分量指标,采用基于ENVI平台的主成分分析技术集成所选指标,基于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1995—2015年雄安新区生态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1995、2004和2015年,雄安新区的RSEI均值分别为0.724、0.710、0.682,生态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995—2015年间,研究区RSEI主要由4、5级向1、2、3级转变,生态质量改善和恶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9%和20.9%,生态改善区域主要位于雄县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大面积的林地和园地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保护,生态质量恶化区域主要位于城镇外围以及白洋淀周边,原因在于白洋淀水域面积的锐减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RSEI与各分量指标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804,均高于各分量指标间的平均相关系数,表明RSEI能较好地综合各分量指标信息,全面准确反映研究区生态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通过诺丽叶片的细胞悬浮系来获得其次生代谢物。实验基于诱导的诺丽无菌苗叶片愈伤组织,改变液体培养基的激素组成、接种量以及在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进行相关参数的测定以确定继代周期。液体培养基为MS+2.0 mg/L NAA+0.2 mg/L KT,最佳初始接种量为60 g/L;在14-22 d进入直线生长期,后缓慢增长,在第26天细胞数量达到峰值11.8×10~5个/mL后细胞数量下降;细胞活力最好出现在第21天,OD_(485)=1.8;初代细胞形态为不规则杆状细胞,在第6代呈规则小细胞团和圆球体;最佳继代周期22-26 d,诺丽叶片细胞悬浮培养液的细胞存活率为77.9%。实验建立了稳定的诺丽叶片细胞悬浮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明确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 Linn.)ACO基因(GenBank登录号:ARB05681.1)功能,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得到2 066 bp启动子.该区域除了含有大量TATA-box、CAAT-box等启动子核心元件外,还含有乙烯等植物激素响应元件、胁迫和防御相关元件、光相关元件等,转录起始位点预测在-96 bp处.为了验证启动子序列中的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分别用乙烯利、茉莉酸甲酯、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分别处理海巴戟叶片,荧光定量PCR结果 表明,5种激素均能上调ACO基因表达,与启动子中存在相应的元件一致,暗示着这些元件的存在能够调控海巴戟ACO基因的表达;此外,ACO受乙烯诱导表达最强,表明启动子中确实存在乙烯应答元件.  相似文献   
7.
为了选育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抗寒株系,拓宽种植范围,在云南元江选择8株海巴戟,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并测量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对抗寒株系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活性和GPAT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解剖结构表明有4株海巴戟叶片的栅海比较高,细胞结构紧密,确定为抗寒性优良的候选株系(5、6、8和12号)。5号植株叶片经低温处理后的CAT、POD、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确定为抗寒株系,且低温处理后5号植株叶片的GPAT活性和GPAT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不抗寒材料。因此,海巴戟叶片通过增加栅海比和细胞结构紧密度,同时GPAT基因迅速应答来提高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RT-PCR从紫娟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叶片中克隆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n synthase,ANS)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ANS基因在紫娟茶顶芽及芽下第一、第二、第三叶中的表达情况.克隆得到了ANS基因的两个cDNA,即ANSa、ANSb,获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N266484、MN266485,二者的功能结构域均属于2-酮戊二酸和Fe(Ⅱ)-依赖的氧化酶家族.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两个ANS基因在不同幼嫩程度的叶片中表达量存在差异,ANSa在顶芽中表达量最高,ANSb则在芽下第一叶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明确了ANS在紫娟茶同一时期不同幼嫩程度叶片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紫娟茶花青素的合成与积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奥丹  蓝增全  吴田 《广西植物》2017,37(6):749-756
以诺丽(Morinda citrifolia)叶片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的MS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建立两种离体再生模式:模式Ⅰ为先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和不定芽;模式Ⅱ为直接培养生根后分化不定芽。结果表明:在模式Ⅰ中,诱导诺丽叶片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优培养基为MS+0.1 mg·L~(-1)6-BA+2.0mg·L~(-1)2,4-D;诱导叶片愈伤组织再分化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4 mg·L~(-1) NAA或MS+2.0 mg·L~(-1)6-BA+0.4 mg·L~(-1) NAA,其中MS+1.0 mg·L~(-1)6-BA+0.4 mg·L~(-1) NAA生根时间最早为10 d左右,根系较发达,而MS+2.0 mg·L~(-1)6-BA+0.4 mg·L~(-1) NAA生根时间在15 d左右,根系发达。在模式Ⅱ中,诱导叶片直接生根长芽的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4 mg·L~(-1) NAA。将模式Ⅰ和模式Ⅱ中,完成诺丽叶片离体再生的苗切下后接种到MS+0.2 mg·L~(-1) NAA培养基中诱导生根,15 d左右分化出不定根,45 d获得完整植株。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改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海巴戟果实风味形成机制,对果实发育过程的果糖激酶(FRK)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巴戟果实中的果糖、蔗糖、葡萄糖含量随发育不断积累,均在果实完全成熟时达到最高值,而果糖激酶活性随果实发育不断下降。从果实中克隆了果糖激酶基因TRINITY_DN17192_c0_g1,命名为McFRK2,GenBank登录号为MW380742,其ORF全长为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与咖啡(Coffea arabica)的FRK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8%。qRT-PCR表明,McFRK2的表达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当果实成熟时表达的趋于平稳,与果糖激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因此,McFRK2可能通过调控果实果糖激酶活性而参与糖代谢,对调控果实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