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8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8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报道了中国毛蚜亚科Chaitophorinae1新纪录属——朗伯毛蚜属Lambersaphis Narzikulov,1961和1新纪录种——杨朗伯毛蚜Lambersaphis pruinosae(Narzikulov,1954)。该蚜虫在中国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石河子市,国外分布在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文中记述了杨朗伯毛蚜无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绘制了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和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82.
中国迷蚜蝇属Milesia厘订(双翅目:食蚜蝇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原记载分布有14种迷蚜蝇。本文通过对我国迷蚜蝇馆藏标本的收集、整理、鉴定,发现有6个新异名:瑞丽迷蚜蝇M.ruiliana Yang et Cheng和清华迷蚜蝇M.tachina Yang et Cheng为黄带迷蚜蝇M.cretosa Hippa的异名,茂兰迷蚜蝇M.tachina Yang et Cheng为锈色迷蚜蝇Mferruginosa的异名,黑色迷蚜蝇M.atricorporis Yang et Cheng为黑色迷蚜蝇M.quantula Hippa的异名,拟蜂迷蚜蝇M.vesparia Shiraki和隆顶迷蚜蝇M.turgidiverticis Yang et Cheng为隆顶迷蚜蝇M.verticalis Brunetti的异名。并首次报道杂色迷蚜蝇M.variegata Brunetti在中国有分布。到目前为止,我国实际有分布的迷蚜蝇共13种(其中,棕缘迷蚜蝇M.fuscicosta (Bigot)分布在我国南海,未见标本)。本文提供了每种的腹部特征图,并列出所有中国种类的分类检索表,同时附有地理分布图。中国迷蚜蝇种类如下:闽小迷蚜蝇M.apsycta Seguy、玉带迷蚜蝇M.balteata Kertesz、黄带迷蚜蝇M.cretosa Hippa、锈色迷蚜蝇M.ferruginosa Brunetti、裂翅迷蚜蝇M.fissipennis Speiser、非凡迷蚜蝇M.insignis Hippa、马氏迷蚜蝇M.maai Hippa、桔斑迷蚜蝇M.variegata Brunetti、寡斑迷蚜蝇M.paucipunctata Yang et Cheng、黑色迷蚜蝇M.quantula Hippa、中华迷蚜蝇M.sinensis Curran、隆顶迷蚜蝇M.verticalis Brunetti和棕缘迷蚜蝇M.fuscicosta Bigot。  相似文献   
83.
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放  余丽江  徐蕴丽 《四川动物》2003,22(4):234-235
2003年1月4日,我们对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采得壁虎科(Gekkonidae)标本1号(♀),经鉴定系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疣尾蜥虎隶属于蜥蜴亚目壁虎科蜥虎属^[1-3]。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84.
两种百合染色体变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巢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长度、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平均臂比、核型不对称系数和染色体组实际长度方面,通江百合居群间平均变异相对量大于岷江百合。表明通江百合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比岷江百合更丰富。染色体结构畸变是两物种核型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5.
智丽  蔡联炳 《植物研究》2006,26(2):129-130
报道了青海赖草属植物一新种:圆稃赖草(Leymus oblongolenmatus L. Zhi et L.B. Cai)。该种的主要特征如下:多年生草本,杆直立、光滑、疏丛,高60~90 cm。叶鞘粗糙,边缘膜质,长于或短于节间,叶舌膜质;叶片边缘内卷。穗状花序直立、密集、黄绿色,长10~15 cm,宽5~15 mm,穗轴粗糙,小穗常3~4枚生于每节,含3~6小花;颖披针形,长4~7 mm,具3~5脉,边缘膜质;外稃长圆状披针形,不明显3脉,背部疏生短柔毛;花药黄色,长4~5 mm。该种与L. paboahus相似。  相似文献   
86.
探讨亲缘关系密切、营养关系相似的物种间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同域物种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对于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亦具有指导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和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rufogularis)为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华片区同域分布的3种雉类,它们亲缘关系较近,食性相似。比较三者春季取食地18个生态因子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广适性(生态位宽度值>0·8)的取食地因子最少(1个),专一性(生态位宽度<0·8)因子最多(4个);白鹇居中(3个和2个);红喉山鹧鸪与黑颈长尾雉恰好相反(6个和0个)。黑颈长尾雉与白鹇生态位重叠指数≥0·5的因子数(5个)多于黑颈长尾雉与红喉山鹧鸪的(2个)和白鹇与红喉山鹧鸪的(4个);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种子密度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在3种雉类间均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坡向、乔木密度、草本层盖度、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等5个因子均无差异;在距空旷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和灌木层盖度等3个因子均有差异;而其余因子则是在不同的两个物种之间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取食地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信息量达85·6%,白鹇的前6个达86·0%,红喉山鹧鸪的前5个达79·0%。影响这三种雉类取食地选择的因子主要集中于前3个主成分。3种雉类间取食地因子差异状态呈镶嵌分布,意味着种间生态位呈分化状态。各物种优先选择的因子组合不同,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亦不一。  相似文献   
87.
以斜带石斑鱼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分别作为检验组和驱动组,构建了石斑鱼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的抑制性差减杂交cDNA文库。以α-tubulin作为检测指标,显示差减效率分别高达28和27。分别取囊胚期胚胎和尾芽期胚胎各192和960个PCR阳性克隆进行斑点杂交,得到15个囊胚期和131个尾芽期的斑点杂交阳性克隆。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囊胚期15个阳性克隆中有11个已知基因的cDNA片段和没有同源性的4个cDNA片段;而在尾芽期的131个阳性克隆中,有123个已知基因的cDNA片段和8个没有同源性的cD-NA片段。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部分基因片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和组织分布情况。这些差异表达片段的呈现为进一步揭示石斑鱼胚胎发育、早期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瘦尾虫的小核在无性繁殖周期中对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立培  刘星吟 《动物学报》2006,52(2):383-388
通过显微切割建立瘦尾虫无小核细胞系,并与原细胞系及切割后再生的有小核细胞系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表明,无小核细胞的形态结构,尤其是口器出现高比率的畸形。在生长静止期,无小核细胞系群体中约23 % (36/155)的细胞完全失去了波动膜。与此同时,这些细胞的口围带也显出异常。一些无小核细胞的大核也出现异常,有的细胞仅含有1枚大核,有的则含有4枚,而不是通常的2枚;还有少数细胞的大核在非细胞分裂期进行分裂。上述结果提示,在无性繁殖周期中,瘦尾虫的小核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结构、尤其是保持胞口结构的稳定性和大核数的恒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学报52 (2) : 383 -388 , 2006]。  相似文献   
89.
某些物种的蚜虫中,雌性个体成熟较晚,可以认为是雄性个体的“侄女”。当冬季即将来临,剩余时间就不能满足发育需求时,发育延迟了,发育延迟应当也终止了雌性功能上的投资。然而,最近的证明表明,雌性功能的投资并不停止。这种未预料到的发现可能归因于一种进化限制因素,归因于雄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配偶的竞争,或归因于不能预测导致随机非遗传多型性的最后期限。本文讨论了这三种可能性,最后一种可能性由于暂时性地解释了雌性功能中的连续投资而是一种可取的解释。尽管延缓发育和开始繁殖的最后期限常见于那些生活在严寒地区的、雌性发育迟缓的蚜虫,本文的观点也适合于一个性别成熟较晚的、具有繁殖最后期限的任何一个蚜虫物种。  相似文献   
90.
陕西镇巴早寒武世海绵骨针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自陕西省镇巴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研究。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生物地层学资料表明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属于筇竹寺阶。化石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获得,骨针化石保存较好、类型多样,其中属于六射海绵纲的骨针3类,普通海绵纲的骨针6类,分类未定的骨针1类(Nabaviellasp.);并详细地对各类骨针化石进行了描述。虽然普通海绵骨针类型多样,但六射海绵的骨针丰度远高于普通海绵。简要地探讨了海绵骨针的保存方式,对比和分析了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海绵骨针化石组成的差异。结合同时代产自皖南荷塘组和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特异保存的海绵软躯体化石资料,认为虽然海绵动物起源于新元古代末期,但躯体海绵化石和骨针化石都显示海绵动物的大辐射事件发生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