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莫家让  叶燕萍   《广西植物》1981,(3):15-19
<正> 多年来,低温对植物组织的危害,常以透性的破坏作指标,并在棉花、水稻、甘薯、咖啡、蕃茄、蚕豆、黄瓜等方面已有报道。多数研究者对透性的研究,着重于测定细胞或组织漏失电解质的电导度,没有对漏失物中是否存在重要的生物分子氨基酸进行具体分析。甘蔗是对低温十分敏感的作物,在不同低温条件下,不同持续期对蔗叶组织透性破坏的情况如何,是否有氨基酸渗出,均未见报道。目前,关于提高甘蔗抗寒性的研究工作,许多单位从良种选育,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进上积极开展研究,而从生理学角度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减轻低温对蔗叶组织透性破坏的研究,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为了逐步探明甘蔗寒害的生理实质,摸索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抗寒力的可能性,我们应用Ries于1975年发现、1977年提纯、并经一些单位试用认为能提高植物代谢水平的三十烷醇进行试验,以期积累资料,为今后继续研究和开展田间抗寒试验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82.
秦岭林区锐齿栎林群落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3.
何若天  莫家让   《广西植物》1987,(4):351-354
在合适浓度范围的三十烷醇存在下,经冰冻处理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化冻后质膜完整率均高于对照。以0.1,0.5和1.0p,p.m三十烷醇对原生质体质膜的保护效果较佳。三十烷醇对甘蔗叶肉原生质体的抗冰冻力有类似效果,使用浓度亦相近。作者认为三十烷醇可能与质膜结合,在维护质膜正常物相和和生理活性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4.
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黄玫  季劲钧  曹明奎  李克让 《生态学报》2006,26(12):4156-4163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估算了中国区域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茎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植被生物量和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水热限制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即在暖湿的东南和西南地区生物量大,而在干冷的西部地区生物量小。同类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区域差异,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区域植被生物量大;低温和干旱地区的植被生物量小。除灌木以外,植被生物量大小的空间分布受水分的影响大于温度。中国区域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全国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一线为界线,界线东南植被根茎比较小;界线以西,植被根茎比较大。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显著反相关,水分因子对根茎比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温度。  相似文献   
85.
正2010年8月和2011年6月,我们在黑龙江带岭分别为2只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佩戴了卫星发射器(12 g,美国Northstar公司生产)。根据卫星跟踪提供的信息,我们于2014年1月在湖南沅陵县境内的沅江支流南滩河(28°50.869'N,110°48.521'E)和鸟儿巢水电站库区(28°50.332'N,110°51.728'E)分别发现3只(1♂、2♀)和1只(♂)越冬中华秋沙鸭个体。同期在沅江五强溪水电站大坝下游(28°46.478'N,110°56.242'E)发现中华秋沙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UGT1A7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设置150例肝硬化汉族住院患者组与10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肝硬化组与正常组中UGT1A7的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中C2等位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肝硬化与UGT1A7基因相关,UGT1A7等位基因C2可能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7.
孔令让 《植物学报》2022,57(4):405-408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引起的真菌病害, 在全世界范围内危害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产。培育和种植持久抗性小麦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的方法。由于病原体突变导致免疫受体逃避检测, 因此抗病基因经常失效。而易感基因(S基因)突变介导的抗性常具持久性与广谱性。近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团队在揭示小麦受S基因保护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有力工具。他们发现小麦感染条锈菌后, 真菌诱导受体样细胞质激酶TaPsIPK1与效应子PsSpg1特异性互作, 通过增强激酶活性和TaPsIPK1进入细胞核促进寄生。TaPsIPK1磷酸化转录因子TaCBF1d。TaCBF1d的磷酸化改变了其下游基因的转录活性。因此, TaPsIPK1和PsSpg1增强TaCBF1d磷酸化可能会重新编程靶基因表达, 干扰植物防御反应, 从而促进病原体感染。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 小麦中TaPsIPK1的CRISPR-Cas9失活赋予了对Pst的广谱抗性, 且不影响重要的农艺性状。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由PsSpg1-TaPsIPK1-TaCBF1d在小麦条锈病S基因中触发的新的磷酸化转录调控机制, 为通过作物遗传修饰培育持久抗性品种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88.
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 1b亚型诊断芯片并进行初步验证评价.采用cDNA文库法制备探针,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Ⅰ消化HCV 1b全长cDNA ,所得的酶切片段72℃补平加A ,AT克隆,PCR初步鉴定,并测序.将筛选出的片段打印在氨基修饰的玻片上制备成检测芯片并进行杂交验证分析.运用cDNA文库法,得到2 2个大小相对一致(2 5 0~75 0bp)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均属于HCV 1b基因,可以作为诊断芯片探针;样品标记采用限制性显示(restrictiondisplay ,RD)技术,标记后进行杂交.杂交结果显示,样品和诊断基因芯片杂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佳.批内和批间精密度CV值分别为5 4 %和6 8% ,表明用cDNA文库法收集片段是一种快速、简便制备芯片探针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89.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达15%,带来的负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3%,且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社会、环境、个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在抑郁症形成中的作用已明确,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兴起以及关于"抗抑郁药安全且有效"的说法被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肠-脑轴"被提出,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致抑郁症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微生态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0.
观察脆弱类杆菌来源的新型重组α-半乳糖苷酶工程菌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在有选择压力(Kan+)条件下,将重组α-半乳糖苷酶工程菌菌株在LB固体培养基上采用划线法连续传60代,每隔20代取样保存菌种,最后同时进行菌体形态、生长速度和抗生素抗性、平板传代及诱导过程中的质粒稳定性、限制酶切图谱、测序、表达量和酶活力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形态、生长速度和抗生素抗性等与原始种子库无明显差异;LB固体培养基上传60代后质粒稳定性接近100%,但诱导过程中质粒易丢失.第20、40和60代提取质粒进行酶切检查,酶切图谱没有改变.DNA测序未见α-半乳糖苷酶基因变异.原代菌株及第20、40和60代菌株经诱导培养,其α-半乳糖苷酶表达水平、酶活力及菌体蛋白的SDS-PAGE图谱均无明显差异.说明α-半乳糖苷酶工程菌株在平板传代中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