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了解抗震救灾中期不同任务军人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军人心理压力源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压力源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5项因子问卷,对两组救援部队各50人进行调查,比较两组间差异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应激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孤立、恐惧及危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应激程度与倦怠和恐怖/危险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结论:救灾任务的性质和强度决定了参与人员的心理压力源,从而影响人员的应激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82.
本文研究了虎皮鹦鹉对正弦振动的敏感性,旨在探索其腿部存在赫氏小体,和阐明其震前声行为反应与地面振动的关系提供依据。虎皮鹦鹉对50-80Hz的正弦振动不敏感,振动位移约200-50μm才可能激起声行为反应.但对100-250Hz的正弦振动具有显著的敏感性,反应阈值约10-2μm。对130-170Hz和200-250Hz阈值反应,约70%的潜伏期(LP)分别为LP<305和LP<15s。  相似文献   
83.
该研究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个典型地震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初步探讨了β多样性海拔格局,并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MRM)进一步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β多样性变异的贡献,以揭示地震干扰后滑坡体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植物β多样性表现出单调递减格局,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则表现出“U”形变化格局,滑坡体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01)。(2)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β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差异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 0.001),地理距离和海拔距离是引起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且海拔距离的重要性均大于地理距离。(3)地理距离和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了木本和草本β多样性变异的61.52%和40.91%,且环境差异单独解释率均大于地理距离单独解释率。(4)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对木本植物β多样性的作用均强于草本植物。研究认为,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着地震滑坡体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且生境过滤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4.
海啸问答     
《生命世界》2005,(1):17-17
什么是地震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由于海底地形急剧地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海水先向突然变形低洼的地方涌去,随后翻回海面,形成一种特别长的大浪,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它在开阔的深水大洋中运动时,速度特别快,可达每小时七八百公里,但这时波涛并不特别汹涌,因为波峰之间距离非常大,起落变化就不明显了,只是到了滨  相似文献   
85.
豫东平原农区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豫东平原农区5a、9a、11 a和13a 4个林龄阶段的杨树-农作物复合系统分为林木、农作物、凋落物和土壤4个子系统,分别研究其碳贮量.结果表明:5a、9a、11a和13a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林木及凋落物的碳贮量分别为7.86、42.07、44.31和60.71 t·hm-2;间作作物平均每年可吸收CO2 6.8 t·hm-2;农田土壤碳贮量分别为45.55、51.06、55.94和60.49 t·hm-2;杨树-农作物间作系统的总碳贮量分别达60.81、100.09、106.76和127.34 t·hm-2,远高于单作农田(49.36 t·hm-2).各年龄阶段杨树和土壤碳贮量占总碳贮量的比例最大,在87.1%~93.1%,而农作物和凋落物碳贮量比例较小,占总贮量的6.9%~12.9%.说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吸收和固定碳的能力.  相似文献   
86.
贝伐珠单抗是研发热度最高的生物类似药之一,在梳理国内23家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厂家研发数据和原研厂家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的理念以及相关文献,从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一般原则、贝伐珠单抗关键质量属性识别和相似性评价几个方面,对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质量相似性的技术评价要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7.
罗皓  蔡俐  李奕成  刘磊 《生物信息学》2018,25(11):78-83
鉴于历史地图自身信息的模糊性,采用历史地图解译法对桂湖水系相关的历史地图进行解译绘制,通过解译图纸能较为清楚展示桂湖水系的演变过程,进而相对客观地总结其水系的演变特点。从城市水系与园林水源、水系周边建筑营建、水系空间形态划分3个方面,按照隋唐、宋代、明清、近代、现代的时间段对桂湖水系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从新都城市水系与桂湖园林水系的关系、水系周边建筑功能及附属空间属性的变化、水系形态的艺术划分3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 1)新都城市水系与桂湖园林水系在形态结构联系上呈现出完整、完善、破坏、重建4个阶段,桂湖园林水系与新都城市水系在水系体系构成上经历融合、维持、撤离、融入4个阶段的变化。2)水系周边建筑功能经纪念性萌芽、公共性增强、纪念性强化、纪念性精炼的变化,其建筑附属空间布局经历游赏性空间错列分布、公共性空间沿岸排布、纪念性空间中心贯穿、纪念性空间核心主导的4个阶段,使得桂湖从以游玩聚会为主的驿站园林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3)桂湖水系的形态结构划分呈一池三岛“粗”分、五岛两堤“概”分、五岛两堤“密”分与五岛两堤“旷”分的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88.
张濛  濮励杰  王小涵  王琪琪  韩明芳 《生态学报》2016,36(16):5088-5097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滩涂围垦长期以来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土地利用后备资源,而耕地又是其围垦后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之一。利用实验室土壤理化分析调查江苏东台滩涂围垦区耕种60a内耕地土壤理化属性及对应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58a的耕种过程中耕地土壤整体表现出脱盐、脱碱和养分积累的的趋势土壤电导率(EC_(1:5))、pH_(1:2.5)由耕种前的5.29dS/m和8.76下降至0.11dS/m和7.93,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则由2.64g/kg和0.15g/kg上升至13.72g/kg和1.12g/kg;(2)土壤碱解氮(AH-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受施肥和作物生长影响强烈,除AK持续流失外,AHN和AP均表现出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3)土壤碳氮比(C/N)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在耕种15-53a经历了剧烈波动,反应出此期间该地区土壤的脆弱性,除AK外,各土壤理化指标均在耕种53a后开始影响20cm以下的深层土壤;(4)随着土壤环境的改善,小麦产量的上升经历了快速增产(0—15a)、波动中产(15—53a)和稳定高产(53a以上)3个阶段,在耕种53年后可达到该品种小麦(扬麦16)正常产量。虽然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使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的都有了大幅提升,但耕种0—40年间所表现出的土壤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波动,以及化肥投入与小麦产量之间不对应所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问题却应当引起重视,为日后的农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
李京忠  曹明明  邱海军  薛冰  胡胜  崔鹏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479-3486
定量评估地震区灾后植被恢复,对于灾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案例区,采用MODIS-NDVI的时间序列数据,确定植被恢复评估的Landsat影像时间,并以Landsat影像定量揭示龙溪河流域植被在“5.12”汶川地震前后的动态变化;进而根据区域水系和地形因子,定量解析并揭示植被覆盖度受损恢复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受损恢复情况整体较好,但植被覆盖度对地震损害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受损植被恢复率与河流水系距离、海拔、坡度和坡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决策干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0.
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正处于机制转型时期。主要原因是快速的城镇化及其所伴随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农业生产要素中劳动力价格上升而土地价格下降,造成生态治理产品的私人物品属性不断弱化,公共物品属性不断强化。这就意味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主体应由农牧民转向以政府所代表的全社会;策略上由"改善土地生产条件、以开发带动治理"向"保护为主、监督开发"转变;措施取向上从"主动干预自然"向"依靠大自然自我恢复能力"转变。这一转型也要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技工作重点实现相应调整:从以往侧重减缓生态压力的间接治理模式和技术开发,向直接针对生态系统恢复的科研方向转移。科技攻关的重点应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监测、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及生态建设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