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罗怀良 《生态学报》2022,42(9):3832-3841
结构复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地域特征显著的农业碳源/汇效应存在基于内部结构、双重属性、区域尺度等多种研究视角。国内基于内部结构视角的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多局限于种植业,且多以单一的碳源或碳汇研究为主;农业组分细化与组分关联的系统综合研究明显不足。在基于双重属性视角的研究中,自然生态视角侧重于碳吸收和直接碳排放,社会经济视角则聚焦于间接碳排放;由自然与经济相互割裂到相互融合的二元农业碳源/汇综合方法尚需深化。基于区域尺度视角的研究多集中在大中尺度和样地尺度,小尺度县域研究比较薄弱;农产品供应链关联的区域间碳流及减排值得关注。针对中国小规模家庭农场和种养关联的多种经营特征,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应将农业产业组分、农产品碳源/汇构成解析与种养关联碳源/汇综合并重,发展和完善评估模型、提高参数本土化程度,追踪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等区域间碳流全过程。研究综述国内基于内部结构、双重属性和区域尺度等视角的农业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并提出基于我国农业经营特征的碳源/汇效应改进研究。  相似文献   
42.
在对地震灾区追踪考察期间,我们再度从汶川折返到距映秀3公里的百花滩沟,因为据说这条沟里数千万方白色的土石下埋了10来户人家的房子.而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地表开裂应力释放的中心。脚下这片白色土石格外引人注目:是变质岩.它们与周围的紫红色沉积砂岩全然不同.看上去像是建筑垃圾,当地老百姓说是地震时喷出来的。果真是地下喷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43.
天蓝 《生命世界》2008,(7):90-93
了解过去,有助于认识未来,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来说,也是如此。树轮研究为我们了解过去的地震灾害事件打开了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44.
何念鹏  刘聪聪  徐丽  于贵瑞 《生态学报》2020,40(8):2507-2522
功能性状在器官-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都具有其特定的适应或功能优化的意义,但目前对功能性状的测定和研究大都局限于器官或物种水平。然而,当前高速发展的宏生态新研究技术和方法(如遥感观测、通量观测、模型模拟)的研究对象都是在生态系统或区域尺度上,如何将传统功能性状与其相连结并服务于生态环境问题和全球变化问题是科学界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传统性状与宏生态研究"尺度不统一"和"量纲不统一"的难题,研究人员最新发展了"生态系统性状(Ecosystem traits, ESTs)"概念体系,并从"理念-数据源-推导方法-应用"等多角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案例。生态系统性状将传统性状研究从器官水平拓展到了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以单位土地面积为基础构建了传统性状与宏生态研究(或地学研究)的桥梁,开启了性状研究从"器官到群落"、从"经典理论验证到宏观应用"的美好愿景,为多学科交叉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它在方法学和数据源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我们呼吁相关专家从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应用实践上赋予"生态系统性状"更强大的生命力,尤其从动物群落性状和微生物群落性状等角度。本文在深入解读先前生态性状概念体系、理论意义和潜在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进展进行了补充,希望通过广泛讨论,完善生态系统性状概念体系,逐步形成"以性状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生态学"新研究框架,切实推动宏生态研究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5.
以北川擂鼓镇凤凰山震后滑坡体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网格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地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其养分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有效磷(AP)属高变异强度,其他养分均属中变异强度.AP和土壤有机碳(SOC)的块基比分别为27.9%和28.8%,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水解性氮(AN)和速效钾(AK)的块基比分别为20.0%、24.3%、11.1%、11.2%和22.7%,均表现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TP的变程最大,为1232.7 m;其次为AN(541.27 m)、TN(468.35 m)、TK(136.0 m)、AK(128.7 m)、AP(116.6 m)、SOC(93.5 m).各土壤养分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而从滑坡区、过渡区至未破坏区则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滑坡区表层土壤TP含量较未破坏区减少10.3%,减幅最小,而AP减幅最大,达79.7%;过渡区各养分含量占未破坏区的31.1%~87.2%,降幅最小和最大的仍为TP和AP.地震滑坡扰动是导致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福建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的最小数据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南山区中低产冷浸田分布广泛,其改良利用对促进粮食增产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比较福建省17对典型冷浸田与同一微地貌单元内非冷浸田表层土壤的41项物理、化学与生物指标,系统分析了冷浸田与非冷浸田之间各指标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构建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最小数据集.结果表明:与非冷浸田相比,冷浸田土壤总有机质高31.7%,表征活性有机质的微生物生物量C降低37.8%;Fe2+高177.0%,速效磷、钾分别降低52.3%和22.8%;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分别高58.3%和22.1%,磷酸酶、硝酸还原酶分别降低47.8%和66.6%,微生物区系数量降低29.8%~46.0%;物理性砂粒含量高8.0%,浸水容重降低25.8%.冷浸田与非冷浸田之间表土有28项属性指标呈现显著差异.用因子分析方法从28项有显著差异的指标中归纳出累计贡献率达78.5%并能分别反映土壤生化、活性有机N、还原性障碍、物理与化学养分特征的5个主成分,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和专家经验法建立了包括C/N、细菌、微生物生物量N、还原性物质总量、物理性砂粒、全磷6项因子的冷浸田土壤质量评价因子最小数据集.  相似文献   
47.
王彦  马利庄  周忞 《生物磁学》2011,(15):2964-2966,2937
目的:研究一种综合考虑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方法:基于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中医证候识别的方法,并编程实现了智能系统。系统融合中、西医多个特征构建决策属性,集成中医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联合辨证,实现了离散属性测度、相对属性权和合成属性权的计算方法。结果:构建了中医证候诊断系统,针对肝硬化样本病例学习辨证规则,并识别新样本的证候。结论:通过中医肝硬化数据进行系统的实例验证研究,表明该系统所得辨证结果与临床诊断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8.
关于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有过许多论述,但绝大多数论述是在社会学方面展开的讨论。依据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综合进化理论,从遗传学、生理学、形态学等生物学属性方面对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9.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巢湖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建立有效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采用AHP赋权方法与属性识别模型相耦合的途径,以巢湖流域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巢湖流域及其次级评价单元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流域9区(县)及流域整体生态安全状况从优到劣的排序结果依次为合肥、流域整体、居巢、无为、和县、含山、舒城、庐江、肥东和肥西;合肥和肥西的生态安全状况分别为Ⅳ级和Ⅰ级,其它评价单元均处于Ⅱ级.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涵义明确、计算过程简单,能同时实现生态安全等级的分类和排序,在其它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植物热值及其生物生态学属性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介绍了热值的定义、表示方法、研究意义和植物热值在生态学中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植物热值的时空变异性,包括热值在种间和类群间的变异及热值的种内变异规律;探讨了影响植物热值变化的因子(包括气候、立地条件、胁迫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和热值变异的内在决定因素(包括碳浓度、灰分含量及有机质化学组成等);对植物热值的研究前景和局限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