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中国古生代植物》(“中国植物化石”第一册)去年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鉴定化石用的工具书。该书汇集了1966年前发表的有关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化石的资料,以及近年来的新资料,共计载入121属362种,作了较简洁的描述,并附有插图和130幅图版。此外还初步介绍了我国晚古生代各时期陆生植物群的概貌,简要地阐述了植物界辩证发展的历史规律(包括常见的、较大的属在地质历程中演变的规律)。在属种的比较方面,重点放在国内的相近种,而国外的种,一般只附插图;此外,凡以姓氏命名的旧汉名大部分作废,尽可能以形态特征重新取名,但拉丁学名未作改动。本书还附有分组和种的检索表、地层对比表和各时代化石名录等,这对读者鉴定标本及其时代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2.
自由基是带有一个孤对电子的分子,具有很强的反应性。自由基可以直接与细胞组成成分发生反应,造成细胞损伤,如通过氧化线粒体DNA和线粒体心磷脂对线粒体造成氧化损伤,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此外,自由基还能影响包括Ca2+、蛋白质磷酸化、转录因子、Bcl-2基因等多种细胞信号传导。因此,自由基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范围广泛,覆盖了从生理功能调节到影响诸多疾病的病程变化。该文从自由基的产生、清除及其对多种细胞信号传导的影响等方面对相关自由基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阐述,以期获得对自由基相关细胞信号传导研究进展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3.
刘树滔  何火聪  陈菁  傅蓉  潘剑茹  饶平凡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6):463-466,I0003,I0004
目的探讨跨膜递送短肽——TAT蛋白转导结构域(简称TAT)介导的与其融合的活性蛋白在活体的跨膜递送作用。方法以融合蛋白GST-TAT-GFP,GST-GFP-TAT和GST-GFP为研究模型蛋白,不经过蛋白质的变性处理、直接通过向小鼠腹腔注射和皮肤涂抹这两种含TAT的融合蛋白及作为对照的融合蛋白GST-GFP,一定时间作用后取体内器官和皮肤做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检测这些融合蛋白的跨膜递送情况;并对分别融合在C端或者N端的TAT介导GFP在活体动物体内和皮肤的跨膜递送作用进行对比。结果腹腔注射实验结果表明,TAT可以介导不经过蛋白质的变性处理的融合蛋白GST-TAT-GFP和GST-GFP-TAT跨膜递送进入到小鼠的心脏、肝、肾、脾和肺,甚至脑组织;其中GST-GFP-TAT跨膜递送效率比GST-TAT-GFP更高。结构模拟分析提示GST-GFP-TAT与GST-TAT-GFP中的TAT的暴露情况不同可能是造成两种蛋白跨膜递送活性差异的重要因素。皮肤实验的结果则表明TAT不仅介导融合蛋白GST-TAT-GFP和GST-GFP-TAT进入小鼠表皮,而且使其进入小鼠皮肤的真皮层。结论 TAT可以跨膜递送不经过变性处理的融合蛋白进入小鼠皮肤和体内,递送效率可能与TAT的暴露程度相关;这些结果为在蛋白质疗法方面应用TAT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PTD-SOD、SOD对小鼠皮肤创伤的抗氧化应激损伤保护效果及其差异。方法制备机械性创伤小鼠模型和不同浓度的PTD-SOD(1000、3000、6000 U)及SOD(1000、3000、6000 U)溶液,分别用上述溶液进行治疗,同时设立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均连续治疗13 d。观察各组创伤愈合情况,记录创伤愈合率和愈合天数;于创伤后第14天取各组小鼠创伤愈合部位皮肤,一部分制成10%组织匀浆液用于检测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一部分制成病理组织切片用于皮肤组织学观察。结果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TD-SOD各组或SOD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和Hyp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MDA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能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创伤愈合率、缩短创伤愈合时间;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结果类似。②在同等剂量下,从促创伤愈合时间、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Hyp含量等方面比较,PTD-SOD组明显(P0.05)或极明显(P0.01)优于SOD组。③适当剂量的PTD-SOD促创伤愈合效果优于高剂量PTD-SOD的促创伤愈合效果。结论 PTD-SOD或SOD在皮肤创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损伤效果,这种保护效果在创伤愈合的早期最显著;同等剂量下,PTD-SOD在促创伤愈合的效果上明显优于SOD。  相似文献   
8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椪柑(Citrus reticulate Blanco)果皮精油,并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46种成分,主要包括柠檬烯(57.67%)、β-芳樟醇(5.36%)、2-蒈烯(4.47%)、β-蒎稀(4.31%)、γ-松油烯(4.08%)、α-蒎烯(3.27%)、1,2-二异丙烯基环丁烷(2.87%)、β-月桂烯(2.77%)、α-侧柏烯(2.40%)、β-水芹烯(2.24%)、癸醛(1.80%)和香茅醇(1.49%)等。采用污染食物技术(poisoned food technique)和液体培养法(liquid culture)测定了不同浓度椪柑精油以及主要抑菌组分对菌核青霉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5~20μl/ml)的椪柑精油对菌核青霉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且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无论是采用污染食物技术还是液体培养法,20μl/ml椪柑精油均能完全抑制菌核青霉生长;随着培养 时间延长到7d, 20μl/ml椪柑精油抑菌效果有所下降,但仍能显著抑制菌核青霉生长。采用污染食物技术考察了椪柑精油中7种常见抑菌成分对菌核青霉的影响。结果表明,0.04μl/ml柠檬醛和1.07μl/ml β-芳樟醇能显著抑制菌核青霉生长,而其他组分无明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椪柑精油的抑菌作用可能归功于其所含的柠檬醛和β-芳樟醇。  相似文献   
86.
百合科、兰科植物是重要的资源植物,在系统演化、物种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马峦山地区百合科、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生存状况、区域分布等进行调查,共收集百合科植物9属14种,分别占深圳市该科属种总数的64.3%和70.0%;兰科植物22属28种,分别占深圳市该科属种总数的68.8%和54.9%。在此基础上,对深圳中轴线地区自西至东依次出现的凤凰山森林公园(百合科3属3种;兰科4属4种)、铁岗森林公园(百合科3属3种;兰科4属4种)、塘朗山森林公园(百合科5属5种;兰科8属9种)、梧桐山风景区(百合科8属12种;兰科17属30种)、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百合科7属8种;兰科26属35种)、七娘山地质公园(百合科9属10种;兰科21属30种)等的百合科、兰科植物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生态环境的梯度变化,说明其在生态环境、森林植被构建中的指示意义,并提出了对百合科、兰科植物加强保护、管理和研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7.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88.
报道江西省种子植物一新记录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无叶莲属Petrosavia Beccari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Makino)J.J.Smith ex van Steenis。无叶莲科为江西省新记录科。该种是晚第三纪古热带森林植被的残余种,此次发现于江西井冈山地区笔架山海拔约1200 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对进一步揭示该地区残存的季雨林植被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锦鸡儿植物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锦鸡儿属的多种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区域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效果,该研究以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为材料,选择宁夏银北西大滩核心试验站的盐渍化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锦鸡儿建植1年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了解该类植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作用及生态效应。结果显示:(1)种植锦鸡儿1年能够显著降低盐碱地土壤全盐含量和pH,提高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2)种植锦鸡儿不影响其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但小叶锦鸡儿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香浓指数最低。(3)不同种锦鸡儿对盐碱地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有所不同,小叶锦鸡儿根际/非根际细菌群落的结构分别与对照土壤以及柠条、中间锦鸡儿根际土壤存在明显差异;在属水平,包括假黄色单胞菌属、新鞘氨醇菌属及根瘤菌属在内的12个优势细菌属的相对丰度在小叶锦鸡儿非根际土壤中显著增加。(4)db-RDA分析表明,盐碱地土壤全盐、全氮及全磷含量分别解释了锦鸡儿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异信息的23.5%、25.4%和22.2%,3种因子累计共解释48.5%的细菌群落变异(P0.05),但这些因子对锦鸡儿根际细菌群落的变化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短期种植锦鸡儿属植物对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改良效果,且不影响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但不同种锦鸡儿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0.
江西省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江西省植物分布新记录3种,均发现于井冈山地区,分别为:肾萼金腰Chrysosplenium delavayi Franch.、圆苞山罗花Melampyrum laxum Miq.和窄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argyreia Chun ex K. Y. Pan var. angustifolia K. Y. 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