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是国际上广泛用于研究仅属于豆科植物或者与之有关的某些生物过程的豆科模式植物,这些生物过程无法采用模式植物拟南芥进行研究。蒺藜苜蓿的基因组较小,二倍体,遗传学简单,遗传转化相对容易,再生时间较短。2003年,国际间合作的蒺藜苜蓿基因组测序计划已经启动。文章概述了蒺藜苜蓿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数据库、遗传转化系统以及功能基因组研究工具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马兰化学成分研究 (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冷渗漉提取的方法提取马兰的化学成分。经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80%乙醇冷渗漉提取物的水不溶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六烷酸(1)、6-羟基-桉烷-4(14)-烯(2)、β-谷甾醇(3)、α-菠菜甾醇(4)、香草醛(5)、β-20(21),24-二烯-达玛烷-3-酮(6)、豆甾醇(7)、木栓酮(8)、羽扇豆酮(9)、α-香树脂醇(10)、表木栓醇(11)、神经酰胺(12)。化合物2、6、9、12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3~4周大小的蒺藜苜蓿R108.1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将MtROP5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的融合构建导入蒺藜苜蓿中,该转化系统经体胚发生产生转化的再生植株。利用PCR扩增对转化植株进行初步鉴定,并通过GUS4J6学染色法分析MtROP5启动子的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MtROP5启动子主要在蒺藜苜蓿根、花、果荚、叶片和种子中表达。  相似文献   
5.
嫁接试验是研究结瘤自调控的有效方法。本文优化了百脉根的嫁接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初步研究了百脉根突变体rel3根瘤数目减少的机理。结果表明,rel3突变体根瘤数目减少的表型是由来自于茎的信号决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苜蓿中华根瘤茵(Sinorhizobium meliloti)菌株Rm1021中matB基因与三叶草生物型豌豆根瘤茵(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y.trifolii)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茵(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USDA110)中编码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malonyl-CoA synthetase)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分别达到了75%和67%一致性,具有高度同源性。因此,从Rml021中克隆出matB基因,并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中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和纯化。纯化的MatB蛋白具有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酶的活性,测定的Km值是710μmol,Vmax是0.209μmol/min/mg。  相似文献   
7.
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紫藤瘤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农作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紫藤瘤水提取物在5 mg?mL 1浓度下几乎无抗真菌活性。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在5 mg?mL 1浓度下对辣椒枯萎、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在50%左右,对油菜菌核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制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8.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小花异裂菊6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条引物对141个个体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2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 PPB)为30.21%。在物种水平上,小花异裂菊 PPB 为30.21%, Nei ’ s 基因多样性指数( H )为0.1054, 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546。在种群水平上,PPB 为9%~19%,H 为0.0212~0.0513,I 为0.0339~0.0805。基于Nei’ s遗传多样性分析所得出的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0.6905,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为30.95%,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69.05%,小花异裂菊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 AMOVA分析结果与前面结果相符。小花异裂菊种群间的基因流( Nm)为0.2242。从遗传距离看,杨堤和兴坪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398,白沙和阳朔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609。在UPGMA聚类图中,6个种群可分为两组,阳朔和高田为一组,普益、白沙、兴坪、杨堤聚为一组。研究认为小花异裂菊的自交亲和的繁育系统和分布区域的片段化可能是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和种群间高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该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