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本文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酸橙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再选取关键时期对酸橙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趋势验证。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酸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通过比对标准品、NIST谱库检索、结合文献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和比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在酸橙果实中共初步鉴定出69种成分,通过对比标准品溶液确定了D-柠檬烯、γ-松油烯、芳樟醇三种成分,其中6月17日与7月1日样品的三者总含量相对较高(38.03%、33.95%)。我们选取7月1日酸橙不同部位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64种不同化合物,不同部位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根部位共鉴定34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38.24%)、反式-α-香柑油烯(23.85%)等;茎部位共鉴定30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23.98%)、百里酚(17.29%)、反式-α-香柑油烯(13.74%)、芳樟醇(8.92%)等;叶部位鉴定41种,主要成分为芳樟醇(24.51%)、百里酚(23.49%)、榄香醇(10.35%)等;分析不同时期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发现,D-柠檬烯等三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生长期呈现“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酸橙茎、叶中挥发性成分组成丰富,芳樟醇等单萜类成分相对含量较高。本实验为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及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2.
以RefSeq数据库和已测序基因组序列为模板,通过大规模计算得到代表转录各层次信息的"标准转录数据库",并利用通用网关接口技术,建立了人类和模式生物标准转录数据集Web服务系统。用户提交RefSeq记录号或自由注释词,可检索获得序列的全部信息,实现对基因结构解析的在线计算。目前系统覆盖了人、拟南芥、水稻、大鼠、小鼠、斑马鱼等6个物种,拥有数据记录18万余条。为深入研究人类及其他物种转录组提供了重要工具,并为进一步分析真核基因的可变剪接方式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3.
大面积烧伤后由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引起的继发感染较为常见,而继发普罗菲登斯菌感染的病例则少见。 1989年2月,一位20岁男性因液化气外溢着火烧伤来我院住院,Ⅲ°烧伤面积95%.入院后第9天烧痂下分泌物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经抗休克、及应用庆大霉素、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复达新、妥布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痂下分泌物及血液细菌培养曾一度转阴后再次出现阳性.分离出来的细菌经鉴定确定为普罗菲登斯菌.  相似文献   
74.
整肠生是以BL20386菌株研制而成的活菌生态制剂,该菌在试管内有抑制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生长,促进大肠杆菌繁殖作用;对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它肠道病有一定疗效。本试验旨在测定LD50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其结果提示该药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5.
患者 ,池某 ,女性 ,79岁 ,退休干部。因低烧、咯喘、咯黄色粘稠痰 ,近 3日伴气短 ,活动后加重 ,于 2 0 0 1年 3月 2 0日入院。患者在入院前一周无明显诱因低热 (37.5℃ ) ,全身乏力、咯喘、咯白色粘稠痰 ,后痰色变黄而稠 ,伴胸闷、憋气 ,活动后更加明显 ,但无心前区疼痛 ,夜间尚可半卧入睡 ,自行服药后不能减轻 ,经门诊收入院治疗。既往史 :患者间断咳喘 30年 ,多次住院治疗 ,曾诊断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查体 :T 38.2℃ ,R 2 2次 / min,P 84次 / min,BP 185 / 90mm Hg意识清醒 ,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  相似文献   
76.
以纳他霉素产生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为研究对象,以96深孔板为载体,建立适合大规模菌株快速筛选的微量培养体系。首先用8层纱布外加有孔不锈钢盖子较好地解决了水分蒸发及交叉污染的问题;确定了深孔板装液量600μL、转速300r/min、振幅40mm的最佳培养条件,此时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变化趋势均与摇瓶培养过程非常类似。实验发现微量培养体系的最大板内和板间差异分别为1.93%和6.62%,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种不同培养体系下获得的菌株产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F=39.303,P=0.000.01),产量分布的排序大致相同,这表明微孔板作为培养体系,具有标准化、平行化等优点,能很好地应用于大量菌株的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心肌核因子-κB(NF-κ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活化情况,探讨NF-κB促进无复流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只穿线不结扎)和缺血再灌注组(结扎冠状动脉2小时,再灌注1小时),每组12只。采用凝胶阻滞迁移分析方法(EMSA)检测正常区、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ELISA法测定不同时点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光镜、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与正常区相比,缺血区和无复流区心肌组织中NF-κB活性异常升高(P〈0.01)。(2)与结扎前相比结扎后2h、再灌注后1h血浆IL-6、CRP、TNF-α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均〈0.05)。(3)NF-κB的活性与无复流面积、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44,P〈0.01;r=0.682,P〈0.05;r=0.687,P〈0.05;r=0.893,P〈0.01)。(4)无复流面积与血浆IL-6、CRP以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861,P〈0.01;r=0.806,P〈0.01;r=0.877,P〈0.01)。(5)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无复流区的心肌组织损伤较缺血区更为严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心肌组织中NF-κB的过度活化有关,活化的NF-κB通过促进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参与无复流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8.
失眠症患者脑电超慢涨落图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特征.方法:选择30例失眠症(Insomnia)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常规治疗2月后,运用脑电超慢涨落图(Encephalofluctuograph,EFG)分析技术检测脑内6种神经递质的值.结果:治疗前,脑内神经递质Ach、5-HT、DA、GABA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E、Glu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月后,失眠症组患者脑内神经递质Ach、5-HT、DA、GABA值较治疗前增加(P<0.01),而神经递质NE、Glu值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脑内神经递质改变极不平衡是失眠症的重要病因,脑电超慢涨落图检测可作为失眠症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依据之一,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根据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株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PPRV特异引物,进而应用RT-PCR技术分5段扩增了PPRV全基因组cDNA。将扩增的各个cDNA重叠片段JF1、JF2、JF3、JF4和JF5分别克隆到载体上,建立了PPRV的初级cDNA克隆。在扩增5′末端时,引入AscI酶切位点和T7启动子序列;在基因组3′末段引入PacI酶切位点,后者供cDNA模板的线性化之用。将扩增片段再依次连接,最后亚克隆到质粒pok12中,获得了PPRV全长基因组cDNA克隆pok12-PPRV。通过序列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Nigeria75/1与MV和RPV的遗传关系最近。Nigeria75/1株全长cDNA的序列测定及构建,为拯救PPRV和在分子水平进一步深入研究PPRV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0.
生物医学数据的积累速度史无前例,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传统数据分析技术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综述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在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深度学习方法,列举深度学习方法的主要实现模型,随后总结了目前生物医学数据分析中的深度学习方法应用情况,分析了在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共有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给出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数据分析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