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0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1 毫秒
71.
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方法:将84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随机分为三组。埃索美拉唑组(28例):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兰索拉唑组(28例):兰索拉唑15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兰索拉唑15mg,每日一次,共21天;奥美拉唑组(28例):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疗效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埃索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85.7%,82.1%,HP根治率为85.7%,60.7%,64.3%,埃索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高于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具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2.
2010年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继续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水稻产量决定的遗传机制和作物基因组研究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突破, 农业生态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该文对2010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展现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73.
2005年应该是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进入飞跃发展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 2005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顶级学术刊物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roteomics 和Bioinfomatics上发表的论文有46篇, 较2004年的22 篇增加了一倍。这反映了我国科研总体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我国科学家发表在上述主流刊物上的成果作一简单介绍。对我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方面的进展, 读者可参阅许智宏院士全面的评述(Xu, 2006)。由于篇幅有限和统计上的困难, 我们相信这些介绍难于代表我国植物科研取得的全部成, 但是希望从一些侧面反映我国科学家在本土所做研究的主要进展, 本文就不同研究领域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74.
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在水稻和拟南芥研究等方面取得"爆发性"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理论的基因组学、水稻功能基因挖掘、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以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生态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文对2009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并展现我国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75.
利用流式细胞仪研究拟南芥叶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的形态建成依赖于细胞不断地分裂增殖和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化。在叶发育早期,叶细胞主要通过旺盛的有丝分裂来增加原基中细胞的数目。随着叶片的生长,叶细胞自顶部向基部逐渐退出有丝分裂进入内复制来增加细胞的倍性,同时伴随细胞的扩展和分化。本文介绍利用流式细胞仪研究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叶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的方法和具体研究实例。我们发现至少存在3种类型的细胞周期异常的拟南芥叶发育突变体。此外,我们还介绍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复制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Bloom 综合症(BLM)解旋酶是RecQ家族DNA解旋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参与了DNA复制、修复、转录、重组以及端粒的维持等细胞代谢过程,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LM解旋酶的突变可导致Bloom综合症,患者遗传不稳定易患多种类型癌症.本研究运用荧光偏振技术研究BLM解旋酶催化核心(BLM642-1290)与双链DNA(dsDNA)的相互作用,分析其相关特征参数,了解BLM642-1290解旋酶与dsDNA的结合和解链特性.结果表明,BLM642-1290解旋酶与dsDNA的结合和解链和dsDNA3’末端的单链DNA(ssDNA)长度有关;解旋酶优先结合于dsDNA底物的ssDNA末端,且每分子解旋酶可结合9.6 nt的ssDNA;dsDNA3’末端ssDNA的长度为9.6 nt时,解旋酶的解链效率达到最大且不再随其长度而变化.另外,BLM642-1290解旋酶也能够结合和解链钝末端dsDNA,但其结合亲和力和解链效率低于有3’末端ssDNA的dsDNA.推测BLM642-1290解旋酶在与dsDNA底物结合和解链时是单体形式,可能以尺蠖的形式解开dsDNA.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BLM解旋酶的功能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辽宁省县级医院医疗技术纵向整合情况的调查,了解到开展医疗技术纵向整合有效地促进了调查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整合机制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建立信息化整合工作平台,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8.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 oryzae)不同致病变种引起的两种最重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别综述了这两种高度相关的病害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包括已发掘和利用的主效抗性基因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为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79.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人工柠条林和自然撂荒地为对象,以0~100 cm(浅层)土壤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下100 ~ 400 cm(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剖面分布特征和累积动态.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增加,浅层SOC储量显著降低,深层SOC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储量很高,约占0~400cm剖面SOC的60%.80 ~ 100 cm土层的SOC储量与深层100~200和200 ~ 400 cm的SOC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是0~100 cm5个土层中与深层SOC储量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一层,可用以估算深层SOC储量.人工刺槐林、柠条林、撂荒地表层(0 ~ 20 cm) SOC储量显著高于坡耕地,而深层SOC储量在不同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深层SOC储量呈上升趋势,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柠条林100 ~400 cm SOC平均累积速率分别为0.14和0.19t·hm-2·a-1,人工柠条林与浅层SOC累积速率相当.在估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考虑深层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否则会严重低估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  相似文献   
80.
高温胁迫对枇杷果皮热伤害的抗氧化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对‘红种’枇杷果皮热伤害的抗氧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光下,枇杷果皮热伤害的阈值为40℃(1.5 h),且果皮热伤害与温度和持续时间关系密切,光照可促进热伤害的发生。枇杷果皮受热伤害程度与果实本身的营养状态有关,果肉维生素C(Vc)、钙(Ca)含量越低,果皮热伤害级数越高。与25℃相比,40℃高温处理增加了果皮的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MDA)含量,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呈下降趋势。这揭示了高温胁迫下枇杷果皮对热伤害的抗氧化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