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石龙子热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计翔  郑向忠 《动物学报》1995,41(3):268-274
通过研究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临界温度与实验温度对该种的体温,疾跑速,摄食量,食物通过时间,表现消化系数,同化效率和生长的影响发现,中国石龙子选择体温31.2℃,临界高,低温分别为42.3和6.3℃,恒温室内中国石龙子的体温与实验温度接近,温度对中国石龙子的疾跑速有显著影响,34℃中动物疾跑速最高,过高或过低实验温度中的动物疾跑减慢,温度对中国石龙子食物通过时间,单位体重摄食量,粪尿能值,表观消化系  相似文献   
72.
中华鳖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卫国  计翔  徐卿 《动物学报》2001,47(4):371-375
在温,温度分别为30℃,-220kPa条件下孵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卵,以检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及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孵化过程中,每隔7天测定卵重,孵化第10天始,每隔5天解剖15枚卵,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所有样品65℃恒温干燥,用索氏抽提仪测定脂肪含量,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能量含量,马福炉测定无机物含量,本研究中华鳖卵的平均孵化期为45.5天,卵重量在孵化过程中基本维持恒定,表明中华鳖镦与环境的水分交换不明显,孵化第0-20天,20-30,30-40天和40-45天,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孵内总能量的6%,24%,59%和4%,0-30天,胎生长缓慢,30-40天,胚胎生长最迅速,孵化末期胚胎生长减缓,胎发育所需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卵壳提供的无机物约占初生幼体无机物总量的13.5%,孵化过程中,干物质,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79.6%,58.7%和66.5%,初生幼体的能组成为:躯干占71.8%,脂肪体占19.4%,剩余卵黄占8.8%。  相似文献   
73.
计翔  章朝华 《动物学报》2001,47(3):256-265
用 8种水热条件孵化中国石龙子 (Eumeceschinensis)卵 ,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及孵出幼体特征。孵化卵因净吸水增重 ,卵增重与入孵卵质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孵出幼体湿重的处理间差异主要是因为幼体水分含量不同。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期、孵化卵吸水量、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几乎所有被检的幼体特征 ;温度甚至影响胚胎动用卵壳无机物。然而 ,在 2 4~ 32℃范围内 ,温度对卵孵化成功率无显著的影响。 32℃孵出幼体比较低于此温度的孵出幼体发育差 ,表现为躯干小、未利用的卵黄多。此外 ,32℃孵出幼体的运动表现比低温孵出幼体差 ,表现为特定体长 (snout ventlength ,SVL)的疾跑速小于低温孵出幼体 ,表明高温孵化卵对孵出幼体的运动能力有不利的影响。潮湿基质中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尾长大于干燥基质中孵出的幼体 ,并特征性地具有较小的剩余卵黄。 2 4℃胚胎发育能耗较大 ,胚胎从卵壳动用的无机物较少。温度影响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 ,30℃孵出幼体的尾长最大 ,32℃孵出幼体的头部最小。基质湿度对孵出幼体的体形和头部大小无显著的影响。温度对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与湿度的影响无关。孵化水热环境诱导的幼体大小、质量和形态差异可能对幼体的生存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相似文献   
74.
研究了捕自安徽宿州的成年雄性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选择体温、热耐受性、温度对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①选择体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平均值分别为33.7、43.6和3.3℃。②环境温度在26-38℃时,对山地麻蜥食物通过时间、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同化效率(AE)和运动表现有显著的影响;在26-30℃时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通过30℃则随温度升高而延长;在26和28℃时,摄食量、ADC和AE均小于更高温度的对应值。③体温在19-34℃,蜥蜴的疾跑速随体温上升而加快,31和34℃时最快,超过34℃后随体温升高而减慢;31和34℃时的持续运动距离最长,超过36℃后随体温升高而显著缩短,但体温19-36℃蜥蜴的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19-34℃蜥蜴的路道停顿次数较少,无显著差异,超过34℃后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5.
中国石龙子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型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许多动物呈现个体大小、局部形态特征 (头部大小 )和体色的两性异形[5,14 ,15,2 1,2 2 ] 。 Darwin[12 ] 认为两性谋求各自最大的繁殖利益导致了两性异形 ,因此两性异形是性选择压力作用的结果。自 Darwin以来 ,许多同行认为性选择压力和非性选择压力均能导致动物的两性异形 ,两种选择压力在不同的动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5,7,10 ,16,2 1~ 2 6] 。性选择压力导致的两性异形与繁殖成功率直接有关。非性选择压力导致的两性异形与繁殖成功率无关或无直接的关系 ,如两性寿命的差异 [13 ]、两性食性的分离 [6,2 1]和两性分配用于生长的…  相似文献   
76.
计翔  朱炳全等 《动物学报》2002,48(5):591-598
用SB-2T内置热敏无线电发射器、HOBO和TINYTALK数据记录块等电子设备研究实验室围栏内越冬眼镜蛇(Naja atra)的体温调节和低温耐受性。围栏内总平均气温(10.6℃)与总平均巢温(10.9℃)无显著差异,但气温变化幅度(-2.0-37.4℃)大于巢温变化幅度(6.5-14.5℃)。眼镜蛇体温变化幅度(3.4-34.1℃)介于气温和巢温的变化幅度之间,平均体温的个体间差异显著,总平均体温(15.0℃)大于平均气温和平均巢温。最低体温的平均值为8.9℃,与经验估测的眼镜蛇低温耐受极限(9.0℃)相近。白天气温高于15℃时能见到巢外调温个体,其体温记录次数的占处于此条件下的个体总体温记录次数的29%。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高于处于晚间和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亦高于处于白天15℃以上气温但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处于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低于晚间个体的体温。处于白天15℃以上气温但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与处于晚间和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处于晚间和白天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与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眼镜蛇在体温和缺乏热斑块的环境中是体温调节的顺应者。气温高于15℃时,进行巢外调温和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均与气体无关,无明眼镜蛇在气温相对较高且具有热斑块的环境中是体温调节的调节者。将眼镜蛇持续暴露在9℃以下能导致其死亡,但短期将眼镜蛇暴露在耐受体温以下的热环境中对其无直接的致死影响。  相似文献   
77.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经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经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数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细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7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