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yan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雄性幼体和雄性成 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67.7 mm,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7.2(3-11)、3.34(1.30-5.19)和0.48(0.36-0.5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1.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22.
蜡皮蜥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于2002、2003年4月下旬从海南乐东一种群捕获423头蜡皮蜥。经检测得到繁殖雌体的最小体长为89.0mm,据此判定≥89.0mm的个体为性成熟。研究结果表明:①蜡皮蜥具有两性异形,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较大的头部。成体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幼体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以性别和年龄(成、幼体)为因子的双因子ANOVA比较两性头长和头宽与体长的回归剩余值发现,雄性头部大于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大于成体。②饲养于实验室的母体中有42头于2002、2003年5月22日~7月16日产出正常卵,这些繁殖雌体具有年产多窝卵的潜力。窝卵数和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前者变异度大于后者。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母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相对生育力之间无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蜡皮蜥缺乏卵数量与卵大小之间的权衡。相对窝卵重与母体体长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小的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因雌体繁殖会滞缓其生长,小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至少部分地解释了雌性蜡皮蜥的成体为什么个体较小。  相似文献   
23.
中国石龙子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永普  胡健饶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3):431-44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石龙子附睾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顶体囊前部扁平、由皮质和髓质组成 ,穿孔器中度倾斜、顶端尖 ,穿孔器基板塞子状 ,细胞核长形 ,核内小管缺 ,核前电子透亮区小 ,核肩圆 ,核陷窝锥形。颈段具片层结构 ,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的长轴呈直角 ,9束外周致密纤维与远端中心粒相应的 9束三联微管相联 ,向后与轴丝相应的 9束双联微管相联 ,中央纤维与 2个中央单微管相联。中段短 ,多层膜结构缺 ,含有线状嵴的柱状线粒体 ,不规则卵状致密体组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 ,纤维鞘伸入中段 ,具终环。线粒体与环状结构的模式为 :rs1 /mi1 ,rs2 /mi2 ,rs3/mi3,rs4 /mi4。主段前面部分具薄的细胞质颗粒区。纤维 3和 8至主段前端消失。轴丝呈“9 2”型。中国石龙子精子超微结构具有塞子状的穿孔器基板、致密体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和纤维鞘始于ms2等特征与巨石龙子群和蜓蜥 -胎生群不同。没有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  相似文献   
24.
杭州北草蜥繁殖期脂肪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杭州小和山北草蜥繁殖季节的3个时段分别捕得两性成年个体,解剖后鉴定性别,分离躯干、尾、肝脏和腹脂肪体,并测定其重量。按雌体卵的状态(休止卵、卵黄沉积卵和输卵管卵),卵黄沉积始于3月下旬(T1),首窝卵产于5月上旬(T2),部分(37%)终止繁殖于6月中旬(T3)。从T1到T2,雌性腹脂肪体从平均17.3mg至消失,而雄性从6.3mg减至0.8mg,雌性减量是雄性的3倍。两性6月中旬腹脂肪体消失,而躯干、尾和肝脏的脂肪含量在3个时段无显著变化。很可能雌性腹脂肪体的消耗使首窝卵产出时间提前,从而增加单个繁殖季节的窝数和总的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25.
26.
27.
孵化温度对白条草蜥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潘志崇  计翔 《生态学报》2001,21(12):2031-2038
实验用白条草蜥(Takydrous wolteri)卵由1999年和2000年4月捕自安徽滁州的19条成年雌体产出。用4个恒定温度(24-33℃)孵化白条草蜥卵,检测孵化温度对孵出幼体大小、形态和运动表现的影响。孵化卵从环境中吸不导致生量增加,卵重量增加与卵初始重量和孵化温度有关。24、27、30和33℃孵化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1.9、30.6、6.25和22.6d。温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及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但对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长、尾长和干重无显著影响。24℃和27℃孵出幼体湿重和躯干干重大于3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干则小于33℃孵出幼体;30℃和33℃孵出幼体的湿重、躯干干重和剩余卵黄干重无显著差异。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一些局部形态特征:24℃和27℃孵出幼体头长和头宽矫正值显著大于高温(33℃)孵出幼体,24℃孵出幼体耳径正值一般小于较高温度孵出的幼体。疾跑速与幼体体长成正相关,与幼体尾长和状态无关。高温孵出幼体运动能力较差。雄笥幼体腹鳞行数少于雌性幼体,尾长和后肢长大于雌性幼体,这些特征的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化热环境能诱导白条草蜥部分表型特征的变异,这些特征的变异可能对个体的适应性具有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多疣壁虎 (Gekkojaponicus)是华东地区蜥蜴区系的重要成分 ,向西分布至四川东部 ,向北分布至甘肃和陕西南部 ,国外见于朝鲜南部和日本部分岛屿[7,3 2 ] 。有关该种的生态学研究已涉及 ,①雌雄两性异形和繁殖习性[4 ,16,2 4 ] ;②卵孵化和温度决定性别[3 ,17,2 6,2 7] ;③贮能部位及各部位的年变化和相对重要性评估[1,16] ;④温度对摄食量和食物同化的影响[2 ] ;⑤胚胎和成体的代谢率[6,13 ,3 0 ,3 1] 。浙江杭州产多疣壁虎年产 1~ 3窝卵 ,窝卵数通常恒定为 2枚 ,大个体产多窝卵 ,第 1窝卵和第 2窝卵的卵重无显著差异[4 ] 。…  相似文献   
29.
计翔  许雪峰  杜卫国 《动物学报》2001,47(2):231-234
研究浙江舟山产赤链华游蛇窝仔数,幼体大小和雌 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初生幼体特征,产仔雌体的最小体长(SVL)为486mm,大于最小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产仔期为8月30日09月30日,窝仔数与雌体SVL呈正相关,平均值为11.7,初生幼仔重与雌体SVL和窝仔数无关,窝仔数与产后雌体的状态无关,赤链华游蛇主要通过增加窝仔仔数来增加繁殖输出,初生幼仔湿重,干重,SVL和尾长平均值分别为4.37g,1.18g,171.0mm和44.mm,幼体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的干重有显著的窝间差异,偏相关分析显示,幼体躯干干重与剩余卵黄及脂肪体干重呈负相关,剩余卵黄干重与脂肪体干重无关。  相似文献   
30.
海南变色树蜥个体发育中形态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头,尾大小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头,尾大小两性异性的个体发生,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头,尾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初生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长以及雌体头宽随SVL呈同速增长;雄性头宽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雄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头,尾部的相对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初生幼体头部相对较大,尾部相对较小,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部分(如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初生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变色树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而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