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密点麻蜥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  计翔  屈彦福  高建芳  章玲 《动物学报》2006,52(2):250-255
蜥蜴繁殖成功率与其形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采集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 ,定量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特征,检验与成体形态特征相关的两性繁殖成功率差异是否能促进两性异形的进化。密点麻蜥成体个体大小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但头部大小两性差异显著;雄性个体的头长和头宽均大于体长相同的雌性成体。繁殖雌体于五、六月份排卵;在实验室条件下,雌体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之间产仔。该种雌体年产单窝仔,每窝2 -4仔。窝仔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但雌体体长仅能解释很少一部分(约19 %)窝仔重的变异。窝仔数和幼仔重均与雌体体长无关。幼仔重与相对生育力(相对于雌体体长的窝仔数)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该种蜥蜴存在后代数量-大小之间的权衡。密点麻蜥雄体和雌体向较大体型方向进化的选择压力均相对较弱,与成体头部大小相关的两性繁殖成功率的差异是导致该种蜥蜴头部大小两性异形进化的主要原因[动物学报52 (2) : 250 -255 , 2006]。  相似文献   

2.
北草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及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研究》2000,21(3):181-186
报道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头部大小两性异形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讨论该种两性异形的进化选择压力。北草晰成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经存在。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的不同联合体是不同的,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为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成年雌体特定SVL的头部  相似文献   

3.
宁波滑蜥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蜥蜴的雌性繁殖特征对理解两性异形的进化原因起着重要作用。于2011年4月在安徽滁州采集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定量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检验成体形态特征两性异形与雌性繁殖的相关性。研究共采集43条(17♀♀,26♂♂)宁波滑蜥,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最大体长分别为47.4 mm和46.6 mm。雌雄两性在体长和头宽上没有差异,而在腹长和头长上差异显著,雄性有较大的头长,雌性有较大的腹长。宁波滑蜥年产单窝卵。窝卵数和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及腹长呈正相关,卵重与雌体体长无相关性。窝卵数及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0和0.12。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来增加繁殖输出。这些结果表明,宁波滑蜥是雌雄个体大小同形的两性异形模式,性选择使得雄性有着较大的头长,以具有较高的交配成功率,生育力选择使得雌性有着较大的腹长,以具有较大的生育力和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4.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统研究小黄黝鱼的繁殖生态与入侵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小黄黝鱼种群在5—6月出现世代交替,可以划分出5月前的世代Ⅰ和6月后新成熟的世代Ⅱ2个繁殖群体。这2个繁殖群体繁殖期雄鱼体长均显著大于雌鱼,提示小黄黝鱼是偏向于大个体雄性的两性异形物种。非繁殖期,小黄黝鱼雌雄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黄黝鱼雌雄个体无论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均在多个测量参数中呈现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世代Ⅰ繁殖群体繁殖期雌雄鱼在第二主成分PC2轴上显著分离,尾柄高/体高、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是导致两性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提示雄鱼尾柄增大及雌鱼腹腔增大以提高两性的繁殖成功率等策略是促使两性异形的重要因素;世代Ⅱ繁殖群体在第一主成分PC1轴上显著分离,全长、体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体长、头宽/体长、胸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与生长及腹腔增大有关的指标是导致两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非繁殖期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判别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繁殖期明显、非繁殖期不明显的结论。小黄黝鱼两性异形与提高其繁殖输出及后代早期存活率密切相关,对其入侵与种群扩张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检测了卵胎生入侵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繁殖期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繁殖输出。结果表明,繁殖期,雌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食蚊鱼属于偏向雌性的两性异形。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及后续的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食蚊鱼的雌性个体的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和尾鳍长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6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2个主成分共解释65.1%的变异。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45.4%变异),头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9.7%变异)。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个体大小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体长、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局部特征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头宽、眼间距和体宽呈显著的正相关。窝仔数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重相关不显著,后代个体大小与数量不发生权衡。食蚊鱼繁殖期的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受生育力选择、性选择、生态位分化、食物竞争等多种选择压力的作用,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扩张和快速入侵。  相似文献   

6.
蓝尾石龙子的生长、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杜卫国  计翔 《动物学研究》2001,22(4):279-286
报道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的生长、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个体体色的两性差异显著,成年雄性体长、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雌性,幼体体长生长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成年雄体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成年雌体,因此,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后发生的,体长小于50mm的幼体,头长和头宽无性差异;当体长大于50mm。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生长率显著大于雌性。并导致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并随个体发育变得越来越显著,蓝尾石龙子产卵雌体的最小体长为69.3mm,大于此体长的雌体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平均卵重均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平均值分别为6.4、2.783和0.554g。窝卵数与雌体产后状态无关,蓝尾石龙子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和卵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7.
多疣壁虎 (Gekkojaponicus)是华东地区蜥蜴区系的重要成分 ,向西分布至四川东部 ,向北分布至甘肃和陕西南部 ,国外见于朝鲜南部和日本部分岛屿[7,3 2 ] 。有关该种的生态学研究已涉及 ,①雌雄两性异形和繁殖习性[4 ,16,2 4 ] ;②卵孵化和温度决定性别[3 ,17,2 6,2 7] ;③贮能部位及各部位的年变化和相对重要性评估[1,16] ;④温度对摄食量和食物同化的影响[2 ] ;⑤胚胎和成体的代谢率[6,13 ,3 0 ,3 1] 。浙江杭州产多疣壁虎年产 1~ 3窝卵 ,窝卵数通常恒定为 2枚 ,大个体产多窝卵 ,第 1窝卵和第 2窝卵的卵重无显著差异[4 ] 。…  相似文献   

8.
海南变色树蜥个体发育中形态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头,尾大小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头,尾大小两性异性的个体发生,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头,尾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初生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长以及雌体头宽随SVL呈同速增长;雄性头宽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雄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头,尾部的相对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初生幼体头部相对较大,尾部相对较小,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部分(如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初生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变色树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而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  相似文献   

9.
环境对动物体型和暴露附器大小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两性异形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研究了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 3个地理种群形态的两性异形和地理变异,综合了Bergmann法则、Allen法则和Rensch法则分析其体型、四肢和尾部大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伊宁和塔城种群的雌、雄亚成体体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屯市雄性体型显著大于雌性(P0.05);伊宁和北屯种群的雌性成体体型均显著大于雄性(P0.05),但塔城地区两性体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亚成体两性间只有塔城地区的雄性前肢长显著大于雌性(P0.05);3个地区雄性成体均具有较大的后肢和尾部(P0.01),伊宁市雌性具有较长的前肢(P0.05),塔城和北屯市两性前肢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地区旱地沙蜥的体型呈反Bergmann法则的现象;四肢和尾部的大小遵循Allen法则;体型、前肢长、后肢长和尾长不遵循Rensch法则。旱地沙蜥3个地理种群受弥散性的自然选择压力比定向性的繁殖力选择和性选择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分子标记技术在灵长类繁殖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动物的性选择策略、交配策略、繁殖成功度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自然选择进化论的中心机理,种内的繁殖竞争一直是行为生物学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1~2].近年来关于灵长类繁殖行为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就是优势等级(Dominance Rank)与繁殖成功率(Reproductive Success)相关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山地麻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成体个体大小(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但雄体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头部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存在,成体头部两性异形比幼体(包括孵出幼体)更为显著,雄性较大的头部与其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有关.两性头部总体上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长和头宽与SVL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有显著的变化.孵出幼体有相对较大的头部,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相对头部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不同性别和大小的山地麻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因此有一定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并有利于减缓两性个体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蓝尾石龙子的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5):745-752
通过测量头、体大小和胃检研究浙江泰顺产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个体发育过程中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蓝尾石龙子成体个体大小和头部大小的两性差异显著 ,雄性大于雌性。不同发育阶段雌性头长与SVL的线性回归斜率无显著差异 ,头宽与SVL线性回归斜率的差异显著 ,成体和SVL <5 0mm幼体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幼体。雄性头部相对于SVL呈加速式异速生长。两性比较发现 :雌雄幼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SVL <5 0mm幼体特定SVL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但SVL为 5 0 - 6 9mm的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SVL相同的雌性幼体 ;雄性成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雌性。SVL <5 0mm的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 ,性成熟雌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雌性幼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 12 3、 12 5、 4 8和 14 4。雌雄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雌雄成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次之 ,成体与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小。成体摄入食饵的大小 (用胃内完整食物长度的平均值表示 )和变化范围大于幼体。两性成、幼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差异显著。两性个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均与其SVL呈正相关 ,表明较大  相似文献   

13.
浙江丽水中国石龙子的食性、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林植华  计翔 《生态学报》2000,20(2):304-310
丽水分布的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摄入的食物均为无脊椎动物,分别属于环节、软体和节肢动物,涉及30余科,成体和幼体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7.26和6.69,成体的幼体的食物生态们重叠度为0.59。性成熟雄性个体大于雌体。成雄和幼体的头长和头宽随体长SVL的增长速率大于成雌,成雄头长随SVL的增长速度显著大于幼体,成雌和幼体的头长随SVL的增长速率无显著差异。成雄头部大于成雌  相似文献   

14.
奇台沙蜥生长过程中的两性异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奇台沙蜥Phrynocephalus grumgrzimailoi头、尾、腋胯距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雌性具有较大的腋胯距.头、尾、腋胯距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部、尾部、腋胯距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两性头部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尾部的增长速率逐渐减慢,腋胯距在雌性蜥蜴中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雄性中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5.
蝘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 ,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 ,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 ,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 6 7 7mm ,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 7 2 ( 3~ 11)、 3 34( 1 30~ 5 19)和 0 48( 0 36~ 0 5 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 1 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 ,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6.
蜡皮蜥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于2002、2003年4月下旬从海南乐东一种群捕获423头蜡皮蜥。经检测得到繁殖雌体的最小体长为89.0mm,据此判定≥89.0mm的个体为性成熟。研究结果表明:①蜡皮蜥具有两性异形,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较大的头部。成体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幼体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以性别和年龄(成、幼体)为因子的双因子ANOVA比较两性头长和头宽与体长的回归剩余值发现,雄性头部大于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大于成体。②饲养于实验室的母体中有42头于2002、2003年5月22日~7月16日产出正常卵,这些繁殖雌体具有年产多窝卵的潜力。窝卵数和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前者变异度大于后者。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母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相对生育力之间无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蜡皮蜥缺乏卵数量与卵大小之间的权衡。相对窝卵重与母体体长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小的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因雌体繁殖会滞缓其生长,小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至少部分地解释了雌性蜡皮蜥的成体为什么个体较小。  相似文献   

17.
Size and scaling of sexually-selected traits in the lizard, Uta palme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in overall body size and in the size of other morphological traits, relative to overall body size, are common in many animals. In this study, patterns of growth and scaling of sexually dimorphic tratis are assessedin a lilzard and then used to sugest general development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sexual size dimorphism (SSD). Adult make Uta palmeri lizards are larger than adult females inoverall body size (snout-vent length, SVL), body mass, jaw length head width, and head depth. Two general growth processes produce this adult SSD. First, juvenile males have greater annual SVL growth rates than do juvenile females, contributing to adult SSD because males will be larger than females in any trai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VL. Secondly, males and females differ in age-related changes in growth of the three head size traits, relative to growth in SVL. Comparing slopes from reduced major axis regressions of each trait on SVL reveals that the sexes do not differ in the scaling of these traits as juveniles, but as adults males have greater slopes than adult females, indicating ontogenetic differences in scaling of these traits in males. Two other topics in SSD are addressed with these data. First, comparing these data on scaling to those of an earlier analysis that used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reveals that conclusions about underlying mechanisms in an analysis of scaling can be altered by the choice of a regression model. Secondly,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postmaturational differences in scaling contribute to adult sexual size differences, contrary to an earlier study. Shine (1990) found that for many ectotherms, which continue to grow after sexual maturation, post-maturational events contribute little to sexual differences in overall body size. Results for U. palmeri suggest that these findings may only hold for measures of overall body size (e.g. SVL) and may not generalize to traits that exhibit sex difference in sc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