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71.
油茶优良无性系子叶体细胞胚植株再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油茶优良无性系‘湘林4号’子叶为外植体,采用附加不同种类激素的MS培养基对其进行组织培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子叶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最适合培养基为MS+2.0mg.L-12,4-D+1.0mg.L-1KT;经胚状体诱导产生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合培养基为MS+2.5mg.L-16-BA+1.5mg.L-1IAA;油茶优良无性系的生根培养基以MS+7.0mg.L-1NAA最适;通过对植株再生过程中各阶段的组培材料进行RAPD鉴定分析表明,DNA水平上未发现变异,说明通过组织培养建立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再生植株同原无性系无明显差别,最终获得的组培苗木能够保持原无性系的优良特性,其遗传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72.
用GC-MS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的茶油脂肪酸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超临界CO2、超声波、微波和机榨4种方法提取茶油,利用GC-MS分析茶油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与超声波和微波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几乎无差异,机榨茶油的化学成分与前3种的有一些差异,未测出维生素E和角鲨烯。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已达到国家成品茶油的一级标准,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提取茶油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3.
角鲨烯含量是高品质植物食用油评判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鲨烯合酶是角鲨烯合成直接相关的上游调控关键酶。本研究在已构建的油茶种仁转录组数据库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ACE技术获得油茶鲨烯合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oSQS(Gen Bank登录号为JX91459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1554 bp,其中含全长的开放阅读框为1245 bp,编码415个氨基酸残基,CoSQS蛋白为弱碱性非分泌型蛋白,具有2个明显的跨膜区和2个角鲨烯和番茄红素合成酶的特异信号区。与柿Dk SQS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属于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试验结果显示该基因定位于叶绿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5-10月间,油茶种仁中CoSQS基因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录最高峰在9月下旬。通过关联分析表明CoSQS基因表达量与角鲨烯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
为了解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该研究选择三种类型(天然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和油茶林)的森林群落,比较分析其在不同垂直空间层次上的群落数量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油茶林。乔木层和灌木层均以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杉木林; 草本层以油茶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杉木林和阔叶林。三种类型的群落在各空间层次重要值前5位物种组成上均有较大差异。(2)在单个样地水平上,三种类型的群落α多样性差异主要存在于乔木层,以阔叶林的样地间差异最大,其次为杉木林; 灌木层的α多样性在类型间差异较小; 草本层的α多样性,油茶林与其他两个类型差异明显,阔叶林与杉木林之间差异较小。(3)群落类型间β多样性分析表明,就所有三个层次而言,阔叶林与油茶林之间物种组成差异最大; 就灌木层而言,油茶林与杉木林的物种组成最相似,其次是阔叶林与杉木林; 就草本层而言,油茶林与杉木林的物种组成相似度最高,其次为阔叶林与油茶林。总之,三种森林类型在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方面差异显著,反映了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油茶的分布及其适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瑞高   《广西植物》1981,(1):38-41
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物种繁多,分布广,适应性强,但是不同物种的油茶,其分布范围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发展油茶生产,应考虑到种的适应性,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76.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木樨科)是主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木本油料作物。它的果肉所榨的油榄橄油是一种高级食用油,也是有名的餐厅用油和凉拌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和广宁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山茶科)是特产我国的大宗木本油料作物,在我国南方经济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的种子所榨的油,泛称为“茶油”,是一种耐贮藏的优质食用油。  相似文献   
77.
油茶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研究了两种优化经营措施油茶林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净积累和循环,以综合措施的油茶林作一实例,分析了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并提出了氮、磷、钾元素的循环局部动态模型。结果表明:(1)油茶林各器官的营养元素的含量呈现出氮>钾>镁>钙>磷的趋势,最高的是果或叶,最低的是树干。(2)当油茶林采取优化经营管理后,器官养分随之增高。如综合措施一年生叶氮、磷、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的32.5%、26.5%、8.6%;而一年生枝中氮、磷、钾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的26.5%、33.9%、1.7%。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优化措施之所以产果量高,就是因为积累了充分养分,保证了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一点。  相似文献   
78.
小果油茶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小果油茶全分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8个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实、花及叶的2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的居群内及居群间均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随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小果油茶叶、花及种实形状大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从中选择重要及关键的表型性状作为测定的主要依据。小果油茶表型性状与生态地理因子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不同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影响也不同,其中花性状最大,而种实和叶相对较小。UPGMA聚类结果表明,18个小果油茶居群可分为4个类群,且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进行聚类。从系统聚类图和主成分排序图比较来看,绝大多数居群在2种聚类方式中保持一致,说明二者均能较好地区分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的亲缘关系,为小果油茶的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9.
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在65份样品中共扩增出213条带,其中多态位点为20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31%;从30条寡居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9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52%。结果表明: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和RAPD标记可以应用于油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8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油茶插穗不定根发育的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茶当年生插穗茎内无潜伏根原基, 插条的皮部存在连续排列成环状的厚壁细胞,这些结构特征可能与油茶插条生根时间较长有关。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 诱生根源于形成层、韧皮部及愈伤组织等部位,不定根属于诱导根原始体型、混合生根型。只有极少数插条的不定根由愈伤组织长出,不定根的发生与愈伤组织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