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背景】近年来,油茶低效林面积较大,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林木抗性和生长,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广东省本地油茶和引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油茶根际土壤细菌有26门77纲201目377科593属676种,真菌有14门50纲121目266科502属631种。油茶根际土壤中的优势细菌为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两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差异显著,本地油茶根际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引种油茶。在门水平上,脱硫杆菌门细菌和罗兹菌门、被孢霉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在两种油茶间差异显著,Amorphotheca在本地油茶根际土壤中特异性富集。两种油茶根际土壤细菌碳代谢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真菌以腐生营养型为主,其次为病理营养型和共生营养型。本地油茶根际土壤中显著富集土壤腐生菌,而共生营养型真菌(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6.43%)显著低于引种油茶中(21.83%)。此外,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子。【结论】本地油茶和引种油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Amorp...  相似文献   
42.
落瓣油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甫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5,(4):363-368
<正> 山茶属植物约220种,其中报道过:染色体计数的约50种,报道过染色体核型的近10种。作者继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南山茶(C.semiserrata Chi)、白花南山茶C.semiserrata var.albiflora Hu et Huang)和茶梨C.octopetala Hu)之后,对落瓣油茶(C.kissii Wall.)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旨在为油茶育种工作和探索山茶属内的系统发育提供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43.
利用土壤动物生态优化筛选最佳油茶林林间地生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唐本安  唐敏 《生态学报》2000,20(6):1009-1014
1994年10月~1998年5月,对我国江南丘陵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林地区的土壤动物布点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7147个,隶于6门13纲31个类(目)。针对土壤动物具有的生态特征对应油茶林林间地生境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人们在经营管理油茶林生产方式中,“以耕代育”林间地生境是油茶林生产中的最佳生境模式。在这种生樟模式下,土壤耕作层有机质相对丰富且均衡,土体溶重低,其土壤动物生态表现不但水平  相似文献   
44.
油茶皂素化学和物理特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皂素学名茶皂角甙,结构糖是由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及半乳糖组成,结构酸是由反(顺)白芷酸及醋酸组成。茶皂角甙是由结构相似5─7种三萜类皂甙元构成。油茶皂素的表面活性主要是结构一端为疏水的脂肪酸基团,另一端为结构糖,结构酸亲水基团,吸附和胶团化,使皂素可用来做乳化剂,洗涤剂,发泡剂,分散剂,润湿剂,洗发剂,清洗剂,柔软剂等。  相似文献   
45.
营养元素对油茶产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施用不同含量的多元营养元素对油茶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多元营养元素对茶株的叶绿素含量、H_2O_2酶的活性、成果率和产量以及叶绿素含量、H_2O_2酶的活性与成果率和产量间都存在着显著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46.
应用混合病毒防治茶园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7.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10个无性系为供试材料,分析比较无性系树冠内外果实产量、性状色泽和果实采摘特性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林4号和长林53号树冠内部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鲜果产量显著大于外部,长林3号、长林4号、鄂油81号、鄂油102号和鄂油151号树冠外部果实采摘效率显著大于内部;单株鲜果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和采摘效率以鄂油81号较高较快,分别达到9.88 kg、3.94 kg·m–2、7.96 g·s–1,其次为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鄂油102号和鄂油63号。运用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归纳为4个主成分,各无性系综合排名为:鄂油81号>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鄂油102号>鄂油63号>长林23号>长林18号>长林3号>鄂油151号;聚类分析将10个无性系分为高产高效采收良种、低产低效采收良种和中优型良种3类。研究结果为油茶轻简化良种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炭疽病是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重要病害,该病害的优势致病菌是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果生刺盘孢C. fructicola,在全国的油茶产区普遍发生。我们前期发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CfGcn5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该病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CfSnt2为研究对象,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方法,通过对野生型、CfSNT2基因敲除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生物学表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CfSNT2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明显减缓、分生孢子的产量显著减少、附着胞形成率降低、对细胞壁胁迫剂的响应异常,同时对油茶致病力显著减弱。以上现象说明CfSnt2调控果生刺盘孢的生长、产孢、附着胞的形成、对细胞壁完整性胁迫剂的耐受性及致病力。  相似文献   
49.
以常宁油茶低产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油茶低产林树体各器官及土壤养分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油茶低产林树体在不同生长期需求的大量元素均为全N、Ca和全K最多,而需求的Mg和全P最少;需求的微量元素均为Mn和Fe最多,Cu和Cd最少;春梢期供应的土壤养分元素是速效N和Mg,夏梢期主要供应的土壤元素是速效K、全N、全P、Fe和有机质,果实成熟期主要供应的土壤养分元素是全K,开花期主要供应的土壤元素是速效P和Ca;不同时间油茶低产林养分需求为春梢期(28.36%)夏梢期(26.17%)果实成熟期(22.75%)开花期(22.73%);土壤养分供应为夏梢期(2999.83±87.04 mg/kg)果实成熟期(2703.93±292.26 mg/kg)开花期(2554.60±508.84 mg/kg)春梢期(2385.88±199.62 mg/kg);油茶低产林在不同生长期需要的养分和土壤供应的养分并不一一对应。研究结果可为油茶低产林的施肥时间配置和养分时间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在春梢期多施肥。  相似文献   
50.
油茶炭疽病是由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引起的重要病害,在中国各油茶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威胁茶油的产量与品质。前期发现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油茶炭疽病的优势致病菌,自噬相关蛋白Atg8在果生刺盘孢中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及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了CfATG8基因敲除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进一步通过生物学表型分析,发现突变体生长减慢、产孢量减少、附着胞形成率降低、对细胞壁完整性胁迫耐受性降低,并且丧失对油茶的致病性。上述结果表明,CfAtg8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的营养生长、无性繁殖、附着胞形成、对外界胁迫应答及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