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秦岭川金丝猴群在非移动时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研究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 (Instantaneousandscansampling)和行为的全事件取样法 (Alloccurrencesampling) ,对秦岭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一个投食群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秦岭川金丝猴社群的空间结构是以类似于“家庭”的社会单元为基本单位 ,属于同一社会单元的个体主要集中在同一棵树上 (占观察频率的 6 0 6 % ) ,其次是在距离相近的两棵树上 (占 2 9 1% ) ,个体间的直线距离通常保持在 0 - 10m之间 ,主要是在 0 - 5m之间 ,不同的社会单元个体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主要集中在 10 - 30m之间 ,通常是在 2 0 - 2 5m之间 ,明显大于同一社会单元的个体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一种野外鉴别猴群社会单元的尺度 ,供未来的研究人员参考。通过对空间形状近似圆形的猴群进行分层 ,统计表明高社会等级的单元常出现在猴群的内层和中层内侧 (df =1,χ2 =16 6 97,P <0 0 0 5 ) ,中社会等级的单元主要出现在猴群的中层 (df=1,χ2 =2 1 5 4 ,P <0 0 0 5 ) ,而低社会等级的单元出现在猴群的外层 (df =1,χ2 =12 6 0 ,P <0 0 0 5 ) ;等级较高的单元在猴群中占有的空间大小与空间质量也较高 ,随着单元社会等级的降低 ,其占有空间的大小与质量也随之降低 ;变化的  相似文献   
72.
灵长类相互理毛的影响因素、功能及其利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毛行为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理毛的对象可分为自我理毛(Autogrooming)和相互理毛(Allogrooming),其中相互理毛是灵长类重要的社会行为。现在认为相互理毛可能与社会参量(亲缘关系、性别、年龄、等级制度、繁殖状况等)有联系,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本文论述了理毛行为的分类、影响相互理毛的因素、相互理毛功能假说及其相互理毛的投入-收益分析,以便人们对相互理毛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3.
微生物溶解磷矿粉能力与pH及分泌有机酸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 74株溶解磷矿粉的微生物 ,发现它们的溶磷能力差异很大 ,主要决定于菌株本身的特性 ,与其来源无关 ,真菌普遍比细菌要强。真菌的溶磷能力与其培养介质的 pH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但细菌的这种关系非常弱。二者都产生多种有机酸 ,真菌主要分泌草酸、丙二酸和乳酸 ,而细菌主要分泌草酸、酒石酸、丙二酸、乳酸和乙酸 ,不同菌株分泌有机酸的数量和种类差异很大 ,但溶磷量与有机酸总量或单个有机酸浓度之间 ,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性 ,唯独柠檬酸与真菌的溶磷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不同菌株有完全不同的溶磷机理 ,可能多种机理并存。  相似文献   
74.
一株节杆菌溶解磷矿粉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矿粉用量明显地影响节杆菌1TCRi7菌株对其溶解,随着磷矿粉用量的增加,溶磷率急剧下降,超过5 g/L,溶磷率不到0.1%,培养液的pH也随磷矿粉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菌体生长繁殖几乎不受磷矿粉用量的影响。振荡培养时,第1 d菌体繁殖量就达到高峰,pH也降至最低,同时表现出强烈的溶磷活力,但菌株的溶磷量并不与其生长量吻合,溶磷量第9 d才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培养过程中有机酸分泌发生交替变化,主要分泌乙酸和丙二酸。第1 d、第9 d和第15 d出现3个峰值,说明微生物利用了所分泌出来的有机酸,并发生了有机酸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75.
基于器官生物量构建植株形态的玉米虚拟模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探讨了基于玉米器官生物量模拟其形态的方法,并应用2000年田间试验数据提取了玉米节间、叶鞘和叶片的形态构建参数。基于玉米虚拟模型生物量分配模块模拟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建立的形态构建方法与提取的参数,模拟了2001年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器官形态,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应用本模型实现了玉米生长过程中植株各个器官形态变化以及植株高度、叶面积动态的模拟,并实现了植株形态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76.
秦岭羚牛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并综合有关文献,介绍了秦岭羚牛的性成熟、发情、繁殖期,雄牛的繁殖行为、繁殖策略及雌牛产仔等情况,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秦岭羚牛的繁殖生物学及遗传生物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格花箐,对一群(约250只)滇金丝猴的夜宿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历时13个月,确认研究群的夜宿点54个,共记录夜宿地的利用次数137次,提示研究群在其中一些地点多次夜宿.滇金丝猴夜宿地在平均海拔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猴群夜宿地的平均海拔为3 352 m,为一年中夜宿地分布最高的时期;春季猴群则多选择在低海拔地区夜宿,平均海拔在一年中最低(3 082 m).猴群夜宿地集中分布于3 200~3 400 m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夜宿地数量和利用频次差异明显.虽然猴群夜宿地主要位于针阔混交林中,但是不同季节猴群夜宿地植被的组成明显不同.猴群明显偏好在位于南坡面和西坡面的地点过夜,在夏季和秋季尚未发现北坡向的夜宿地.研究还表明,不同季节,猴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少数几个地点多次过夜,但大多数夜宿地在一年中仅利用一次.滇金丝猴为什么会对某些地点多次利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8.
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社会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其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应答关系。在秦岭山脉和岷山山脉的不同地区选取3个观察群,对比它们之间社群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同属于仰鼻猴属川金丝猴种,由于栖息地环境的不同,导致社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社会结构,扎如沟群,大坪峪群与玉皇庙群表现出同样的最高进化水平的重层社会体系;但是构成这一社会体系的基本单位一雄多雌(One-male unit,OMU),其成员整体数量上没有差异,但是OMU内雌雄比例不仅在3个观察群间存在差异,而且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也存在差异;对于空间分布,由于食物竞争压力和天敌捕食压力在不同的栖息地内影响不同,导致3个观察群空间分布呈梯度变化关系。研究结果不仅为川金丝猴种群动态,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应答关系以及种群进化提供基础资料,而且希望能藉此推进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为灵长类社会与行为生态学研究者启发思路,并为保护这些濒危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9.
黑叶猴是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重庆南部和越南北部喀斯特石山特有的灵长类,全世界不足2000只,其中四分之三以上分布在我国。黑叶猴隶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该属是疣猴亚科种类最多的一个属,共有20个种。根据系统演化,这个属可以分为戴帽叶猴种组、郁乌叶猴种组、银叶猴种组和黑叶猴种组,其中黑叶猴种组包括了我国的黑叶猴、白头叶猴、越南的金头叶猴、德氏叶猴、越南乌叶猴、印支乌叶猴和老挝乌叶猴,这7个种只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石山叶猴,其中黑叶猴扩散能力最强,是分布范围最广和分布纬度最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80.
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在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瞬时记录法(Instantaneous sampling)对2008年出生的5只秦岭川金丝猴幼体(3 ♂、2♀)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岁的川金丝猴对其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玩耍伙伴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喜欢与单元内的青少年个体玩耍;其次喜欢与新生个体玩耍,与母亲、单元内主雄和其它成年雌性个体玩耍的机会不多.另外,该年龄段的个体在玩耍中常采用追逐和摔跤的方式,采用接近、撕咬和其它行为的方式均不高.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更常采用摔跤的行为方式,而雌性个体相比雄性个体更常采用接近等方式.在整个观察期,社会交往性的玩耍行为频次未发现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此外,这些个体玩耍频次的发育与年龄阶段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个体在这种行为的发育过程中不仅可锻炼身体、实践打斗技巧,建立社会关系,并且能获得一定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