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1.
对黄精属(PolygonatumMill.)1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除多花黄精(P.cyrtonema)、长梗黄精(P.filipes)、黄精(P.sibiricum)、和湖北黄精(P.zanlanscianense)外的9个种光镜研究均为首次报道,黄精、新疆黄精(P.roseum)和金佛山黄精(P.ginfoshanicum)的扫描电镜研究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黄精属植物花粉均为长球形,赤道面观多为椭圆形、卵圆形或近圆形;具远极单沟,无萌发孔,外壁两层、等厚,外层略厚或内层略厚,两层之间有的具柱状结构。黄精属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分为5种类型:A.疣状纹饰,B.疣状细孔纹饰,C.孔状纹饰,D.网状纹饰,E.网状-疣状纹饰。结合本属及近缘属已有的孢粉学资料推测,花粉外壁纹饰可能的演化趋势为:C→B→A;C→E→D。从孢粉学角度初步分析了黄精属的属下系统,为该属植物种的划分及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21科528属1 267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6属9种;被子植物117科522属1 258种。有39科种子植物属于泛热带分布类型,占总科数的44.83%;114属为北温带分布类型,占总属数的23.55%。保护区处于区系地域交汇处,与云南高原和滇黔桂地区属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性质的特征较不相符,而接近于横断山脉和华中、华东地区,区系表现为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73.
中国大戟属13种15个居群的核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Euphorbia的13种15个地方居群的核型进行研究, 以期为解决该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和物种进化机制提供依据。结果如下: 地锦E. humifusa (望江居群), 2n=2x=22=20m (2SAT)+2sm; 地锦E. humifusa (红旗村居群), 2n=2x=22=18m+4sm; 千根草E. thymifolia, 2n=4x=40=40m; 斑地锦E. maculata, 2n=4x=40=36m+4sm; 银边翠E. marginata, 2n=8x=56=40m+ 8sm+8st; 铁海棠E. milii, 2n=4x=40=32m+8sm; 金刚纂E. neriifolia, 2n=6x=60=6m+36sm+12st+6t; 火殃勒E. antiquorum, 2n=6x=60=24m+24sm+12st; 一品红E. pulcherrima, 2n=4x=28=24m(3SAT)+4sm; 猩猩草E. cyathophora, 2n=4x=28=16m+12sm; 齿裂大戟E. dentata, 2n=4x=28=28m; 续随子E. lathyris, 2n=2x=20=12m+8sm; 泽漆E. helioscopia, 2n=6x=42=36m+6sm; 乳浆大戟E. esula (陈家沟居群), 2n=2x=20=14m+6sm; 乳浆大戟E. esula (樱桃沟居群), 2n=4x=40=32m+8sm。千根草和斑地锦两个种的核型以及乳浆大戟的四倍体居群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4.
粗根韭的核型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葱属粗根韭的3个地方居群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核型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西藏 达孜居群为2n=2x=20=4m+10sm+2t(2SAT)+4T;四川乡城居群为2n=2x=20=10sm+6t (2SAT)+4T;四川理县居群为2n=2x=20=6m+1Osm+2t(2SAT)+2T。虽然它们之间在核型上存 在差异,但除达孜居群的植株较矮小外,3个居群的植物在形态上却非常一致。理县居群的核型被认为 是原始类型,由它通过染色体结构变异,分别演化出更不对称的达孜居群和乡城居群。葱属中,目前只 发现4个种的染色体基数为10,除本种外其余3种分别是A.decipiens Fisch.;A.kujukense Vved.和 A.chelotum Wendelbo。根据这4个种的核型特征和分布格局,基数10可能有不同的起源,至少粗根韭 的起源与其余3种不同,而且起源最晚。粗根韭的核型特征及它与染色体基数为11的宽叶韭A.hook- eri Thwaites在核型上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很可能共同起源于基数为10但现已绝灭的祖先种。此外,还探讨了该祖先种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75.
运用贝叶斯和简约法对葱属(Allium)Amerallium亚属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了分析,对该亚属的系统发生进行了推测。系统分析证实 Amerallium是单系的,并表明该亚属由三个隔离的地理群组成:北美Ameralliums,地中海区Ameralliums和东亚Ameralliums。性状进化的重建表明鳞茎是原始或祖先状态,根状茎和肉质增粗的根是衍生状态且在Amerallium这个亚属的类群中独立进化发生了几次。重建也表明该亚属的原始染色体基数x=7,其它染色体基数(x=8, 9, 10, 11)是由它转化而来的。在北美类群中,异基数性相当罕见,而多倍性似乎是一个相对频繁的进化事件。在地中海区类群和东亚类群中,异基数性和多倍性是染色体进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6.
石蒜科(Amaryllidaceae)葱亚科(Allioideae)葱族(Allieae)葱属(Allium)的Anguinum亚属在中国分布有6种2变种,该亚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研究在扩大样本量和覆盖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葱属Anguinum亚属4种植物19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心叶韭(Allium ovalifolium var.cordifolium)的核型。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中茖葱都为四倍体,对叶韭和心叶韭都为二倍体,太白韭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染色体基数均为x=8,核型类型都为2A型,每个居群都具有随体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多为st染色体,随体均位于短臂末端,并且对叶韭眉县居群和太白韭聂拉木居群存在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讨论了Anguinum亚属植物的染色体特征、随体染色体的多态性和该亚属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茖葱(Allium victorialis)和对叶韭(A.listera)的细胞地理学问题。得到如下推论:(1)染色体加倍和结构变异是Anguinum亚属进化的两种重要机制,环境异质性使得Anguinum亚属植物随体染色体具较高的多态性;(2)茖葱通过多倍化和无性繁殖并存来扩大居群;(3)染色体形态变异是对叶韭适应环境变异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7.
匍茎百合(Lilium lankongense)是青藏高原的一个特有百合物种。为了研究其核型特征以及不同居群间的演化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8个居群的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8个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均为3B型,染色体基数为12,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81.28%~83.53%。(2)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匍茎百合各居群在地理分布上沿着察隅县-茨中村-香格里拉市-木里县一线从西向东迁移、扩散的分布扩张,同时分布于贡山县至香格里拉市一线的居群在地理分布上还存在纬度上的向北和向南迁移、扩散的分布扩张态势。(3)该研究首次发现匍茎百合存在B染色体的情况,其B染色体对适应特殊生境具有重要意义,匍茎百合是一个正处于高度分化过程中的物种。  相似文献   
78.
葱属Amerallium亚属(石蒜科)的系统发生与性状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贝叶斯和简约法对葱属(Allium)Amerallium亚属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了分析,对该亚属的系统发生进行了推测。系统分析证实 Amerallium是单系的,并表明该亚属由三个隔离的地理群组成:北美Ameralliums,地中海区Ameralliums和东亚Ameralliums。性状进化的重建表明鳞茎是原始或祖先状态,根状茎和肉质增粗的根是衍生状态且在Amerallium这个亚属的类群中独立进化发生了几次。重建也表明该亚属的原始染色体基数x=7,其它染色体基数(x=8, 9, 10, 11)是由它转化而来的。在北美类群中,异基数性相当罕见,而多倍性似乎是一个相对频繁的进化事件。在地中海区类群和东亚类群中,异基数性和多倍性是染色体进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9.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15种25居群葱属根茎组植物进行核型研究,首次报道荒漠韭Allium tekesicola、蓝花韭A.beesianum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并增补了一些根茎组植物的细胞学资料。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类型为1A、2A或2B;高山韭A.sikkimense壤塘居群和荒漠韭具短臂随体,宽苞韭A.platyspathum的和布克赛尔居群、奇台居群具居间随体;野黄韭A.rude雅江居群和荒漠韭中各存在1条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随体染色体的多型性、B染色体的进化意义和该组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天蓝韭A.cyaneum、齿丝山韭A.nutans的地理分布成因,得到了如下推论:(1)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染色体基数x=8;(2)中国根茎组植物的核型进化趋势为:1A→2A→2B→2C;(3)中国根茎组植物的随体染色体具多型性;(4)多倍化和结构变异是中国根茎组植物进化的两种重要方式;(5)天蓝韭和齿丝山韭以多倍化和无性生殖来克服扩大新的生存空间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7种国产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的染色体核型进行观察和研究,报道了小白花贝母(F. albidoflora DuanZheng)、川贝母(F. cirrhosa Don)、伊贝母(F. pallidiflora Schrenk ex FischerMeyer)、华西贝母(F. sichuanica Chen)、托里贝母(F. tortifolia DuanZheng)、新疆贝母(F. walujewii Regel)、裕民贝母(F. yuminensis Duan)等7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其中3种为首次报道。结果显示,7种国产贝母属植物的核型均具有高度不对称性。此外,小白花贝母与已报道的黄花贝母(F. verticillata Willdenow)的核型存在明显差异,提示Flora of China将小白花贝母归并入黄花贝母的分类处理可能并不恰当,二者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